小学生厌学论文第五篇: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有效策略研究
摘要:多年科技活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几乎每个级都会有一两个学生具有厌学情绪, 这些学生在课上或是“不想”、“不说”、“不动”, 或是“乱想”、“乱说”、“乱动”。通过教师有效引导, 有些学生能逐渐进入状态, 但对厌学倾向较严重的学生来说, 教师常常会有一种挫败感, 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打破此种教学困境的唯一途径。笔者首先将自己的教育困惑作为切入点引出科技活动中小学生的厌学现象, 然后分析了11名厌学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记录, 深入挖掘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最后提炼出4条有效策略。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厌学情绪;策略;
我校科技活动课共22个活动室, 涉及12个项目, 其中三模、搭建、3D、4D等课程以动手做为主, 对于95%的学生来说, 都兴奋得好几天晚上睡不好觉, 课程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每天都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活动, 不喜欢动手, 更不喜欢动脑,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感到非常气愤, 甚至理解不了, 这么有趣的活动为什么吸引不了他们, 作为科技教师, 笔者一直感到手足无措, 无能为力, 这也是一直困扰笔者的教学难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调查, 共收集11份调查问卷, 5份访谈记录。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主要包含三类: (1) 学生厌学主观原因; (2) 学生厌学客观原因; (3) 改善厌学途径。问题反映较突出的是家长对孩子关注点对孩子的主观认知的影响。
根据柱形图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家长对孩子自理自立方面关注远远低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 导致在学生回答问题“用几个词总结你身上的优点”时, 有7名学生回答“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每个人都有上进心, 有荣辱感, 决定它们能否被激发出来, 主要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教育, 但是教师的一句关心的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让他们重拾希望, 内心充满力量。根据问卷分析, 学生厌学倾向程度从重到轻分为以下四种: (1) “不想、不说、不动”, 对生活不感兴趣。 (2) “想说、想动、不敢”, 对自己没有信心。 (3) “我想、我说、我动”, 蛮横自私不明事理。 (4) “可想、可说、可动”, 激发兴趣才行。针对以上厌学情绪, 策略实施如下。
1 及时有效沟通, 尽早取得信任
“不想、不说、不动”的学生抵触心最强, 只要他感受到你丝毫的不友好, 便会用沉默抵抗, 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开口, 否则学生会更加拒你千里之外, 此时可以试图让学生用笔回答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 然后俯下身子, 根据调查问卷的答案有针对性地一问一答,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而不是责罚, 对教师的信任感初步建立, 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 践行师爱教育, 改变错误认知
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1]。”调查问卷中“父母什么情况下会表扬你?”一题, “从没有表扬, 经常批评。”的答案刺到笔者的眼、扎到笔者的心, 因为你能透过每一个字, 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爱的奢望与对现实的绝望。因爱的教育的缺失导致极度自卑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 或是制造一些表扬他的机会, 时时处处践行师爱教育, 给予他充分的认可, 孩子逐渐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从而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
3 提供理论依据, 明辨是非对错
美国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过,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在访谈过程中, 有一名学生与笔者的对话, 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开课不久, 这名学生就与小组同学发生争执, 当笔者上前询问缘由时, 他理直气壮地跟笔者说:“我爸告诉我:‘惹你的人, 在老师没看见的时候进行报复, 当同学还手的时候, 就举手告诉老师, 这样老师就会认为是那个同学先打的你, 批评他。’”这位父亲还像传授法宝一样告诉孩子:“别人没看见的事就等于没做”。他的母亲则告诉他:“自己的东西不要借给同学, 因为花钱买挺贵。”聊天的过程中, 笔者由最初对他的气愤之情慢慢转变为同情之感。对于这种蛮横, 不明事理的学生, 我们要让他意识到不是父母说的话都是正确的, 需要对他进行正向引导。具有“时代性强”、“接地气”、“易操作”等鲜明特质[2]的《中小学生守则》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的最好依据。首先可以跟学生一起背诵《中小学生守则》,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 判断哪些做的比较好, 哪些需要加强, 在对号入座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知道了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 为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提供有力证据。
图1 父母对孩子的自理自立和成绩的重视程度
4 不断深化课程, 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未知世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对于主动学习能力稍差, 需要外界条件刺激的学生, 要满足他“上课就是在玩”的愿望, 我们就要不断深化课程, 丰富课程内容, 以动手实践的活动作为载体, 传递知识。例如我校人体健康、天文、环保三个知识性较强的项目, 经过不断的课程深化,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谈、一起看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制作北斗七星的小电路、搭建城市规划模型以及拼装DNA双螺旋模型等动手操作的活动, 学生参与度大大增强, 活动效果提升显著。同时还要在教学细节上做足功课, 例如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活动设置梯度层级, 使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饱”, 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吃好”。为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互助, 将能力强的学生均衡分配到各小组, 使每个小组都有领头人, 营造出“参与活动, 一个都不能少”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地, 深思熟虑地, 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 谁就能获得成功[3]。”一天的时间, 我们不可能改变他的性格, 但是我们有责任竭尽全力, 通过有效的策略将爱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认可的心理满足, 让他们积极投入到科技活动中, 并能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也许他枯萎的心灵正悄悄苏醒, 冰冻的感情正慢慢消融。
参考文献
[1]王剑波.师爱是润泽学生心灵的一眼清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1) :79.
[2]阙新建.让《中小学生守则》从理念落实到行动[J].江西教育, 2016 (10):1.
[3]张玲.爱一教育成功的秘诀[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 (2) :121-122.
2文献综述2.1概念界定2.1.1注意的概念美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1]认为,注意是一种可以被觉知的清晰性或者说是感觉的清晰性.与铁钦纳身处同一个时代的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把注意看作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因为我们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不断...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
一、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做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个别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小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并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除此之外,若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小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操作主义学派、维果斯基学派、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等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的定义、结构及训练进行探讨。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
当下,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见诸报端:某学生,只因父母说了几句,便负气离家出走,甚至走向极端结束自己稚嫩的生命,离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听着这些令人痛心的消息,万分惋惜之余,我不由得锁起眉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都如此脆弱,就如同一层薄薄的蛋壳那样不堪一...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心育功能不仅需要学校加以重视,更加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从现实情况出发,分析各种不足的原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做...
摘要注意力是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上课吸收知识的情况,是思维和记忆的基...
3研究设计3.1研究对象重庆市小学1-6年级学生。3.2研究内容(1)小学生注意力品质现状调查。(2)小学生注意力品质提升训练方法的探讨。3.3研究目的(1)利用注意力测验调查重庆市小学生的注意力品质现状。(2)探索小学生注意力品质提升训练方...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较大的是教师的情感支持,教师支持可以显着预测学生的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