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1-07 共5104字
论文摘要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此时的个体心理发育速度慢于生理发育速度,导致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常常引起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容易产生叛逆、抑郁、情绪暴躁等心理问题。高校是青春期个体高度聚集地,所以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试是高校教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来自就业、恋爱、学业的种种压力,伴随着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无法及时调整心态。近几年高校在抗挫折教育上投入了相当大的力度,但是仍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仅占一小部分,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抗挫折教育的不足会使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攻击他人、自杀等严重后果。因此,切实实施和推进抗挫折教育是高校必须长期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高校抗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全新思路去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正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最佳“营养剂”。

  一、积极心理学对挫折的相关认识

  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表示“心理学只是在人类的缺陷病态方面成为建议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心理学是在心理病态出现后才起作用的,是一门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存在的学科。但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打破了对挫折的常规认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鼻祖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而存在,同时还应关注每个个体的积极力量,这样才能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时不退缩,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个体、主观、集体三个层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从个体层面上看,它主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勇敢、宽容、坚持等;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感受,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研究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对心理疾病的预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首先,在积极心理学中,挫折与顺利都被认为是个体心理上的一种正常反应,认为个体生活的幸福美满包括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经历,有关研究甚至发现,经历过重大的挫折事件并及时地调整过来的个体,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同时对待以后的生活更加积极和乐观。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基于现实意义基础之上的,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能直面挫折,美好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挫折而一帆风顺的,而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其次,积极心理学中所研究诸如坚持、乐观、自我调节等积极力量因素正是现今发现的能够影响挫折承受力的正面因素。最后,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是为了激发个体的潜质以帮助个体获得美好生活,可见抗挫折教育的目的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契合相通之处。另外,抗挫折教育也需要一个新的理论进行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学生并不是缺少磨练和挫折,而是缺少在面对挫折时具有人文关怀的支持和引导。作为一门以个体自身角度出发,旨在挖掘人性特点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正是高校抗挫折教育所需要的知识理论。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全面发展,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其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无论哪门学科,在高校所发挥的力量无疑会大于其在其他社会组织中所发挥的力量。开展抗挫折教育旨在强化公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亦需要正能量的激发与鼓励,同时,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自身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与完备的高校教学环境相结合亦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所以高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开展抗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抗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高校培养人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当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与过去不同,种种原因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择业观有很大影响。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现象,如人际关系紧张、盲目攀比、学习氛围差、考试作弊等等。如果这些现象不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很有可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容易导致生理上的不协调、不理性,甚至引发犯罪。为此,高校应当在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高校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完美品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抗挫折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调查显示,许多校园暴力大部分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如1991年11月1日的“卢刚事件”,卢刚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因为未获得最佳论文奖,并且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最终酿成悲惨血案。当然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消极情绪不能及时排解。长期处于压抑、痛苦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受挫,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在绝望中轻生。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必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抗挫折教育环境,防患于未然,要建立积极的防控体系,缓解和疏导学生消极的挫折情绪。

  (三)抗挫折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问题。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当他们单独面对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问题时,只有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和挫折时,不逃避、不放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本质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抗挫折教育路径探析

  以往心理学研究重点多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认为心理学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而存在的一门学科,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更是不被重视。随着抗挫折教育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体内心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团体情绪在团体协作中也被列为重点参照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与观点能够帮助个体和团体在遭遇挫折前、挫折中和挫折后找到积极乐观的因素。所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时代性的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原则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与文化的场所,在大学生遇到挫折时,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纳入到教育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抗挫折教育有其独特性,所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高校抗挫折教育应该遵循三点原则:

  第一,预防性原则。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更注重个体或团体心理问题产生之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个体或团体应该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或学习。虽然与抗挫折教育的目的一致,但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发挥人性中的优点来预防挫折感的出现,这样的心理治愈理念比传统的修复遇到挫折后的心理问题更具有价值。并且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节省解决心理问题的成本。因此,在抗挫折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以抵御挫折。

  第二,体验性原则。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教学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更强调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所谓的积极的情绪体 验,早在1998年B.L.Fre-drick就提出了拓延建构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是拓延人们瞬间的知性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自愿,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趋向于强烈且不稳定,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认知因素,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防范唤起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三,希望性原则。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向往与需求,这种需求会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力量。高校在开展抗挫折教育时应注重学生的优点和价值。在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能够发现他们的价值。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高校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充分的信任他们,给没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相信他们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路径

  1.心理健康课

  高校的心理健康课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一种路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标是在挫折产生之前进行积极的预防,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专业的抗挫折知识,让学生们正确认识挫折、抗挫折,并且通过专业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而这一目标恰巧与积极心理学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预防面临挫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只有将理论具体化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高校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上课之前与学生们分享一个或两个积极向上的小故事,也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安排中特定课时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系统的了解到挫折的概念、挫折情境、挫折反应和挫折防御、应对挫折等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面性,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大学生处于低强度的积极生活事件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以预防挫折的发生。

  2.团体心理辅导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通过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学习团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辅助路径,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心理学界讲心理团体按照功能分为“成长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种团体辅导方式多用于遇到强大挫折之后,产生深度心理问题的人群。而“成长性”团体辅导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注重成员的正向行为的建立,这种辅导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抗挫折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重要方法。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更明显的成效性。但是一直以来,受到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解决取向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的介入。高校应充分利用党小组、学生会、社团等活动团体,定期开展团体心理倾诉活动,帮助学生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也可以指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高校抗挫折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对当前价值取向倾斜的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不断的平衡和完善。
  
  3.积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乞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积极心理咨询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补充途径,为受挫严重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试和辅导。也可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语言发泄方式,内心释放的过程,心理导师对咨询者的辅导可以是一种引导过程,在解答咨询者问题的过程中加入积极心理相关知识,为可能复发的心理问题做好充分的预防。同时,积极心理咨询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爱的能力,一种是认知能力。

  积极心理咨询主要针对于遇到挫折之后具有不良心理反应的大学生,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想象,帮助他们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为此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电话,并且专门安排心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高校抗挫折教育采用积极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们对挫折进行积极的归因,指导他们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解释风格,同时,为学生提供消极情绪宣泄的场所,帮助他们学习讲情绪进行转移、宣泄、升华等调节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和抗挫折能力。

  偏重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积极心理咨询又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教育者需要在咨询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澄清,给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对于大学生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应给予劝解和修正,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总体来说,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并不在于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者对咨询者心理状态的重塑。

  参考文献:
  [1]方鸿志,张健.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67-171.
  [2]刘志军,谢盈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挫折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4-175.
  [3]胥青,郭佳卉.高校开展抗挫折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2-95.
  [4]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1-7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