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56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学校基本情况

  沈阳市五十中学地处沈阳市大东区边缘,坐落于一个普通社区中,是沈阳市一所公办学校。据该学校领导介绍:在学校中共有 28 个班级,28 个班共有 1117名学生,各个科教学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有 112 人。建校五十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教育局的关怀与扶持下,该校正在努力创建大东区教育教学质量最好,教育名师最多、硬件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化视野的大东名校,学校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下。五十中学环境美丽,学校的氛围和谐,设施齐全、规模中等的标准化达标学校,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基本多媒体教学设施。

  在教师构成方面,高级教师 47 人,一级教师 43 人,二级教师 15 人;市骨干 6 人;区劳动模范 1 人;区级名师 1 人,首席教师 3 人,明星教师 27 人,新秀教师 16 人。学校已拥有一支业务过硬、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通过与少数教师交流了解到,目前该校的家校联系方式比较有限。教师一般在考试学生成绩出现问题或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联系方式最常用的是电话联系,其次家长会也是大多数老师反映情况的渠道。对于较高层次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长开放日、家长经验交流等均未曾实施过。

  沈阳市第五十中学虽然没有辉煌的历史,位于中国着名的重工业城市-沈阳,但这所学校的发展并像沈阳带给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其拥有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教学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但这所学校与大部分的中国中学一样在积极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因此,该校尝试通过家校联系方式促进德育效果的实践研究,拓宽学校发展空间,提升学校发展后劲。相信这对于普通学校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分析学生对家校联系的态度,掌握学生的具体年龄,目前生活情况,以及老师联系家长的频率和家长联系老师的频率,才能够确保研究家校联系方式与学生道德效果的准确性。本次调查共搜集到七年级,八年级 854 名学生中 496 名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与谁生活在一起、老师联系家长的频率、家长联系老师的频率、目前家校联系的具体方式、联系原因、学生对于家校联系的态度、以及在学生出现学习问题,与同学发生矛盾,与老师发生矛盾,不同情况下老师用不同联系方式联系家长时候,学生态度以及后续的德育效果。

  该学校地处大东区一社区中,学校生源的来源主要为周围的居民家庭,由于该社区在沈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因此,该校有 53 名学生属于与父母一方同住的情况,占调查总人数的 12%;有 16 名学生与爷爷奶奶同住占总人数的 3%;10 名学生与姥姥同住,占总人数的 2%,5 名学生与其他亲戚同住,占总人数的1%.据调查的 16 个班的班主任反应,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父母的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不方便照顾孩子因此将孩子寄放在别人家生活;二是父母双方离异,孩子只能跟随父母一方生活或者由其他人抚养,考虑到不同生活情况的学生家庭在子女教育的时间、方式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故将现生活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研究信息。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和父母双方同住,但仍然有20%左右的学生不属于这种情况。

  三。家校联系的方式、频率和原因

  (一)联系方式

  沈阳市第五十中学现有的家校联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会

  家长会大多情况下是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是一种介绍性的会议或活动。家长会的举行时间一般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或者举办某些大型活动的时候,召集学生父母到学校来,学校与家长之间交流想法。虽然因为时间有限,这种方法只能使家校双方简单地了解一些情况,但却始终作为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存在。这种常规性联系能够确实的了解孩子们在校内外的表现,也可通过此举了解部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得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全部依赖学校或教师的心理状态的情况得以改变。然而对教师而言,学生数量多,个性复杂,工作起来要耗费很多时间。若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心里的需求,单纯靠这种方法是很难实现,为此,必须丰富,拓展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途径。

  2.家访

  家庭访问简称为家访,作为一种针对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适用于解决学生在孩童以及青少年时期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一般由学校的管理者们或者是授课教师到学生们的家里进行访问,多数是为了与家长们相互沟通,交换思想,紧密联系,一同讨论如何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法。这种指导方法较为机动灵活,实行起来也很方便,而且针对性较强。而将普访、随访和定期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则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解决问题,并且对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过分依赖学校的情况得以改变,班主任家访在学校工作中显得格外重要。通过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品德,使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孩子家庭环境的特点,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因材施教,使学校教育不脱离于家庭教育。现在看来,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定期到学生家中进行访问的教师已越来越少,教师们更多的是电话联系家长,让家长到学校来。其实教师进行家庭访问是很受家长们欢迎的,这表明了教师对该学生的关注与重视,较电话联系来说,在情感上更胜一筹。当然,也有学生家长不欢迎教师家访的情况存在。例如,一些教师进行家访是以告状为目的,到学生家时,不问缘由地批评学生家长没有做好学生的工作,或是学生考试未能取得好成绩,对班级的及格率造成等等,最后家长与老师也没法找出问题的所在,达成一致的共识。结果导致教师离开后,家长很生气,对孩子进行体罚式教育。于是,家长便会对教师到家来访问存有戒心,学生也产生反感。显然这种家访是不能收到效果的。

  3.电话联系

  伴随着通信科技的日益改变,父母和老师在一定情形下可以随时用电话保持沟通,虽然这种方法便捷快速,但也还是受限于时间。但对于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4.家长到校了解情况

  家长主动到校了解情况,这点在很大程度上能表明在家校合作中,学生家长的主动性和权力性,不仅如此,这么做还能同时也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缓解老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这种方法的合作效率比较高。

  5. qq 群、微信等电子通信手段

  随着腾讯 qq 的普及,一些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运用了这个社交软件,联合家长组建自己班级的 qq 群,由此一来,家长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老师也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而且不同学生的家长还可以在群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可以通过别的家长的口中自己孩子最近的动向,也能为班级的发展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和对策。如此一来,利用 qq 可以满足家师之间的交流、家校之间的交流、家长之间的交流,真正做到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教师、家长能不受条件的约束进行自由地交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基本达到了随时管理、随时交流,使家校之间的联系更及时更有效。再后来有了微信,这样家长就可以省去打字的烦恼,每天随时都可以相会交流,在群里家长也不会那么拘束,更容易交流,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家长容易贴近起来。通过几名班主任的反应:在班级 qq 群和微信群开展的一两年中,家长更愿意与老师互动了,并且老师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表现出来的优点,等等。可以说这种方式的联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伴有一定的缺陷,例如,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的学生,由于老一辈人他们对这些接受的比较慢,还有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父母,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了。

  6.家校通等系统

  信息时代,人们对网络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水平,相关研究人员将网络技术渗透到家校合作这个领域中,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地区通过家校通软件搭建家庭与学校沟通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目前,这种新生的家校联系方式对传统的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有着不小的冲击。“家校通”这个名称的意思就是:利用现代的电脑手机软件平台,最快捷地把老师和父母两边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去,使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实现。目前,家校通系统没有普遍的被使用,但是在网络存在的背景下,家庭和学校已经能够用网络开始进行沟通。但这种方式的不足同 qq 微信一样,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的学生,由于老一辈人他们对这些接受的比较慢,还有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父母这样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了。

  调查发现,家校联系方式有很大的倾向性。在回答“请问现在家长与老师的联系方式普遍有”一题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家长会”,其次是“与教师电话联系”,接下来是“qq 群、微信等电子通信手段”及“家校通”.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家长会以及电话和短信联系仍是家长最为常用的参与形式和途径,也反映出了,在目前情况下,qq 以及微信无线通信方式和家校通系统的方式已经逐步代替家长到校了解情况这种形式了,其具体情况见表。

  (二)联系频率

  1.老师联系家长的频率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老师联系家长普遍集中在每学期 2~3 次 ,在此联系频率的占总数的 64.6%,超过一半的学生的家校联系频率均为 2~3 次。而每学期老师家长一次都没有联系的占总数 1.1%,调查后,通过调查班级的班主任反映情况可知:家长会是学校每学期必开的,但由于一些学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例如,和祖父辈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有的因为家里老人身体原因不能来开家长会等等一些特殊原因,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在一个学期内都没有和家长取得联系。

  2.家长联系老师的频率

  从整体上来看,家长联系老师的次数要略微低于老师联系家长的次数,而且在家长与老师一次都没有联系的选项中,有 81 名学生选择的此项,远远超过老师没有联系家长的人数。

  (三)联系原因

  在对“老师喜欢什么情况下与你的家长联系”一题的回答中,学生选择“学习成绩出现问题”,占总数的 63.7%,选择“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占总数的 11.1%,选择“与老师相处出现问题”占总数的 4.3%,选择“每隔一段时间的常规联系”占总数的 18.3%,选择其他的占 2.6%.说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问题仍就是家长关心的重点,其具体情况见表调查可见,学生虽与父母同住的占大多数,但不排除有与爷爷奶奶等同住的情况存在,老师联系家长与家长联系老师均已每学期 2~3 次居多,家长会和电话联系是老师联系家长的主要方式,在联系原因中老师最经常因为学生的成绩问题与家长联系。

  四。学生对于家校联系接受的现状

  既是进行以提高学生德育效果为目的的家校合作研究,在掌握了学校、家庭的基本状况后,系统了解学生的对于家校联系的接受水平亦是研究的必须。

  (一) 测量工具简介

  德育效果是一个较宽泛的定义,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个程度对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同学相处方面,与老师相处方面进行调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专家和基层学校教师的意见,编制了“家校联系现状的调查研究”问卷。

  (二) 学生对家校联系的态度现状分析

  由于本问卷是调查的学生的主观态度,因此问卷由本人作答。按照接受程度,选项由“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其他”四个选项组成。接受程度按照“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依次递增。

  问卷发放釆取整体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96份(其中男生223人,占45%,女生 273 人,占 55%),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无效作答的问卷 36 份,回收有效问卷460 份,回收率 92.7%.本研究原始有效数据用 Excel 进行录入,并用统计软件SPSS 17.0 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从总体上看,被试对于老师和家长联系的持“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态度的占总数的 7.9%,持“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态度的占总数的 28%,持“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态度的占总数的 62%,选择“其他”的占总数的 2.1%.学生对于家校联系的接受程度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

  其中对于学习问题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24 人持“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态度,占总数的 5.2%;107 人持“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态度,占总数的 23.3%;322 人持“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态度,占总数的 70%,7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1.5%.就学习问题而言,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十分接受老师和家长联系的,其“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占此题总数的 70%,大于总体水平的 62%.

  对于老师家长因为与同学或老师的交往关系联系的问题,47 人持“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态度,占总数的 10.2%;129 人持“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态度,占总数的 28%;274 人持“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态度,占总数的 59.6%,10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2.2%.

  在这些情况中,学生在此题选择的“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是几种情况下最多的,说明相比较其他问题而言老师家长因为与同学或老师的交往关系联系学生比较抵触。

  其中对于每隔一段时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常规联系,38 人持“很抵触,认为老师家长没有必要联系”态度,占总数的 8.3%;151 人持“没有想法,老师需要找家长就传达”态度,占总数的 32.8%;259 人持“十分接受,这是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机会”态度,占总数的 56.3%,12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2.6%.

  对于每隔一段时间家长老师的常规联系学生的接受程度仍然没有学习问题接受程度高,但是相比较因为与老师或同学的相处关系而言,学生更能接受的是每一段时间的常规联系。

  综上可见,在不同的问题中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因为学习问题的家校联系。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