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小学的教育生活幸福吗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54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意义探究
  【绪论】小学教育生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研究绪论
  【2.1】小学的教育生活幸福吗
  【2.2】小学教育生活不幸的剖析与批判
  【第三章】小学教育生活的本质
  【4.1 - 4.3】播种行为,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4.4 - 4.6】回归自然,保护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4.7 - 4.10】保护童心,发育美好的心性品质
  【结语/参考文献】个体回溯下小学教育生活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小学教育生活现状与批判

  2.1 小学的教育生活幸福吗

  今天的办学条件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从丰富的物质资源来看,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乐园,是适合儿童生活的世界。

  把儿童送入学校学习生活,家长可以放心了。小学生的学习机会更多了,学习环境更好了,遗憾的是,生长在蜜罐里的孩子自己却感觉不到幸福。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悬殊之大不得不令我们深刻的反思:学校内的儿童真的幸福吗?我们不能仅从儿童享受的物质环境审视这个问题,更要从儿童的精神生活、自由与自主的角度来审视儿童的的教育生活。

  着名作家陶世龙《我的小学生活》这样描述他的小学生活:“我的那种小学生活今天绝不会再有了,不过的确对我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我的感觉是良好的。”由于他父母不在家,他的母亲和外祖母文化都不高,祖父成天忙碌于他的事务,因此他的学习是自主的,是感到有兴趣才去学的,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虎闱在《生龙活虎读书郎》一文中提到综观我那小学时代,学校所教的课程相当有限,大多数的知识主要从“玩”中及父亲与他的书橱中汲取。若和今日小学生相比,虽然经常挨饿受冻,没有高级玩具,但没有学习压力,少年男子汉人人经得起挫折,个个生龙活虎。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发现那个时代的小学生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就没有这么的幸福。他们生活中巨大的压力之中。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57.6%的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可见,源自学习的压力已经成为扼杀小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大规模的调查问卷显示,儿童在学校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减少,学习几乎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代名词--除了学习,儿童在学校没有很所时间进行其他娱乐休闲的活动。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曾多次下令“给学生减负”,而仍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减负“角力”,所以孩子们的书包仍旧沉重。如今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如何?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负担到底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1)小学生生活压力大,身心疲劳

  其一,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当下基础教育存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可是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18分钟,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20分钟。中小学生严重的睡眠不足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健康代价,充足的睡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当成人在为自己的睡眠质量担忧时,我们可否想到最需要睡眠来保证成长的孩子们连基本的睡眠时间都无法满足呢?

  其二,学生在校时间长,周末校外学习负担重。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发现,小学生早上的平均到校时间为7点32分,离校时间平均为16点47分,每天在校时间平均为9小时15分钟。一方面是严重缺乏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在校时间。两者的对比向我们呈现出清晰的小学生生活作息样态,天天如此月月年年似乎无穷无尽的疲惫阴云一直笼罩着中小学生,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日益加剧。虽然学生有周末和寒暑假期可以合法的休息,但不幸的是铺天盖地的作业和无孔不入的补习班特长班辅导班又毫不留情的占据了学生们的时间,让合法的休息变得异常的奢侈,如果正常休息和玩耍占用了这些时间,那些“勤奋又听话”的孩子们甚至会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不论是从各种调查数据中还是从小学生的自述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中,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很有“负担”,不够幸福。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习钢琴、绘画、舞蹈等,如果这些学习不是小学生兴趣所在,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他们很难从中感受到幸福。小学生如果每天为僵化的知识和学习的压力心力交瘁,小学生必不可少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不仅严重影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也成为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原因。

  其三,小学生身体状态逐年下降。武汉的小学生到德国去学习交流,回来感慨到:除了学习我们什么都不会?德国的学校里有体育馆,体育设施之齐全令她惊讶得“下巴都掉了下来”.德国的学生告诉他们,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课,而且是主课,每天都会将学生从教室拉出来操练一番,在他们看来,强健体魄是最重要的。在游学的过程中,摩尔市的平均气温在7℃-8℃,颇有寒意。但上体育课时,德国的学生们都会换上短袖短裤。武汉市的学生怕冷,换上卫衣上课,“德国的老师还催促我们换衣,他觉得我们穿得太暖和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们对中国学生的健康状况着实让人堪忧。2000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实施了20世纪最后一次全国多民族的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为20.23%,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8.18%,高中生的近视率为71.29%.

  现在学生中近视眼越来越多,高血压、糖料病、肥胖症答发病率正在年轻化,按照老板姓的说法,这是富贵病,是多吃少动养出来的。现在社会越来越富裕,生活改善了,病反到多起来了。而且中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压得他们不少脊背弯曲,有的甚至畸形。更令人吃惊的是,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学习,学生中患颈椎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发现学生中最小的颈椎病患者只有9岁。

  (2)童年的消逝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曾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而且消逝的很快。他提出的证据是:儿童的服装在成人化;传统的儿童游戏成为频临灭绝的物种;十二三岁的少年棒球队一切效仿成人运作的模式,球员们寻求的不是乐趣而是名誉……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由于新的图像媒体的出现消除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儿童正在成人化,纯真、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正在消逝,并预言了由此可能过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虽然尼尔·波兹曼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中国儿童生活特别是小学生活的境况。事实上,中国童年也在消逝,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美国更严重。我国学者张文质、林少敏就敏锐地发现了儿童生活过早成人化,童年这一块绿洲在日益沙化的问题,提出“保卫童年”的呐喊:

  “保卫童年”这个话题之所以成为一个话题吗,或者说之所以被很多人设身处地地或者说很紧张地关注,实际上它意味着一种危机,一种深刻的危机。童年,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了,才有“保卫”一说,否则童年就是童年,自然生成,人都有童年,都是从童年长到成年。这里面有什么好保卫的呢?“童年”本来的意味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你想没有童年都不行,按道理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现在“童年”这样一块绿洲在日益沙化,通关的边缘日益在缩小。

  其实,儿童的消逝不只是表现在我们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同时发生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现在的小学教育。现代社会,学校伴随着人们的整个童年、少年,直至进入青年,学校生活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生命历程起航阶段的大部分时间,然而构成儿童主要生活的学校教育正在使儿童变得不像儿童,一种应试性的知识教育正在使儿童身上宝贵的童心正在学校中丧失。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率真善良、充满阳光和灵气、充满想象力的,虽然学习是伴随着童年生活的,但是游戏是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且是应该是主要的生活内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学校生活中理性的东西过,过于偏重知识的学习和考察,而对于儿童天真幼稚的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抹煞,童年正在消逝,小学生过早地被成人化了。

  (3)被规定的生活设计,缺乏自我选择和自我规划意识

  小学生活是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载体。成人不应该随意的扭曲或者破坏小学生活。卢梭说过:“成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儿童,使儿童被迫过一种超越自身能力的生活。假如父母按照自己的眼光为儿童安排一切,儿童就失去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自由,就不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的生活。”从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从孩子上学第一天起,他们就从此为别人活着,别人左右着他们的思考,左右着他们的行为,左右着他们的志趣,左右着他们的志向。成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强加给儿童,把儿童看做成人的缩影,用成人化的生活方式去规划、设计儿童的教育生活。在成人文化主宰的世界里,儿童从小就生活在被安排被策划的人生中,因此在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方面的能力很欠缺。

  一所学校学生自我选择的调查让人担忧。当学生被问到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时,几乎没有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而是向父母求助。对于他们以后的理想或者工作领域,70%的学生说要问父母后才能知道。

  主张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理想。

  然而让人们遗憾的是,这仅仅只是“理想”而言。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在成人预设目标控制下封闭式的教育仍是主流,这种预设的目标充满了成人化的色彩。正是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内在逻辑驱使下,首先我们在教育目标上是儿童“成人化”,尽管我们不这么称呼它,或者不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它;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采取“成人化”的方式规训学生,是他们慢慢失去了作为儿童的性情、失去了儿童的色彩,使学生成为“小大人”,成为精神上的“早熟者”,使他们逐步丧失了本真的自我。

  (4)在催促中成长,缺乏自主时间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有很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但是成人总是一面感叹童年的美好和纯真,一面又不满孩子的无所事事。总觉得他们的世界单调狭隘,然后把自己在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繁忙、紧张、压力转而让孩子承担,压得他们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其实孩子的世界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无聊和不务正业,他们的心灵明净,无拘无束;他们对一起的人和事物本能的喜爱和厌恶;他们的对一切新鲜好奇,遇上喜欢的东西都专注而执着。

  萧功秦在《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一文中回忆到小学轻松自由的环境,使他获得了培养与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兴趣与爱好的机缘,培养了对未知世界的知识的好奇心。

  反观一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折腾下,他们是多么的忙。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两次调查显示,五年内,少年儿童们能够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有所减少.其中城乡比较来看,城市少年儿童比农村少年儿童更缺少对闲暇时间的自主性。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儿童的自由时间极少,并且越来越受到成年人的剥夺和挤压,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每天的自由时间所剩无几。2011年3月7日,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席的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院党委书记郭传杰宣读了北京市中关村小学一名学生的来信。信中说:“我们没有周末,没有童年和童趣,成为各个补习班赚学生钱的人的目标。孩子的创造性都被扼杀了,如何去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这不是某一个孩子的生活写照,而是大部分小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有学不完的知识等着他们去征服,有不同种类的培训班等着我们去学习,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培训班度过,很多学生将他们的周末生活形象地描述为“不是在培训班里,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父母的催促中忙的晕头转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他们却不知他们要奔向何方,只知道埋头向前。现在的很多小学生就是在这样不合适的高节奏的环境里生活,他们没有很多自由的时间思考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很容易让他们自己都不懂得自己。

  (5)功利化学习占据了儿童的主要生活

  儿童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应该是以游戏为主的,功利性的学习为辅的时期,可是在中国强制性的学习占据了小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儿童去上学不仅是他们的权利还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要去上学。

  成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意识强加给儿童,儿童的学习被看作是未来生活的手段,教育已经不是一种享受,上学受教育是学好工作的本领,毕业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小学开始努力学习是为了考试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

  现在很多小学生正在接受被动的强制性的学习。由于人类积累的知识太多、知识跟新太快,于是专家学者们将他们加工为不同的课程、教材或者练习题。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非常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于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在这种复杂多样又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的知识面前,学生的稚气、天真无邪和主动性在逐渐的消退,这种制度化强制性的教育生活也很难培养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儿童与成年人不同,他们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儿童并不是遵循效益规律,而是正好相反,他们并没有未来的目的,却把大量的经历消耗在工作中,并在完成每个细节时运用他所有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只是小学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全部生活。

  现在的小学中,儿童的学习几乎压倒一切的主导学生的生活,而功利化制度化的学习让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让他们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小学阶段的孩子本来是大大拓展知识面,加强感性吸收,促进同伴交友的最佳时期,却被读写算等一些单一灌输训练压得失去了阳光和灵性。这些都表明,小学的教育生活正在与成人生活趋同,中国儿童的童年已经消逝了。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