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52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研究 
【第一章  第三章】中职生就业文献综述 
【4.1】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分布情况 
【4.2  4.3】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业具体分布 
【4.4  4.5】中职生的就业渠道分布情况 
【4.6  4.7】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探析 
【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六章】中职毕业生就业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 5 章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5.1 中职毕业生存在的特点

  5.1.1 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从图 5-1 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从 2007 年的 6.19%增长到 2011 年的 6.77%,增加了 0.58 个百分比。

  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100 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充足的教育经费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学校得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后,可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国家将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支持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

  5.1.2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生人数较多

  根据 2007-2014 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分布情况,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2007-2014 年 8 年的中职毕业生总人数和就业生总人数均超过 100 万人的有 15 个省(市、区),这 15 个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

  根据 2007-2014 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占全国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的比例分布情况,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生在全国所占比例的高低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即人口数量多的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生在全国所占比例高,反之亦如是。中职毕业生、就业生在人口少、经济发展快速或者较慢的省,所占比重较低。

  5.1.3 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热门专业

  将中等职业学校的 19 个专业类别进行比较,发现 2007-2014 年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最多,均在 750 万人以上。将 19 个专业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同全国毕业生总人数、就业生总人数进行比例分析,发现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司法服务类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最少,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在 2010 年新加入 19 个专业类别中。从 19 个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就业率来看,2007-2014年加工制造类的就业率最高,各专业类别的平均就业率分布比较集中,差异不大。

  5.1.4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且稳定

  2006-2014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9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6.33%,并且每年的毕业率均保持在 95.5%以上,最高就业率与最低就业率仅相差 1.16 个百分点。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稳定,差距不大。

  从 2007-2014 年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来看,有 20 个省(市、区)的平均就业率高于全国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分析中发现,不同地区就业率的高低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边疆地区的平均就业率较低,平均就业率较高的省(市、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5.1.5 中职毕业生就业结构紧贴产业结构调整

  2006-2014 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在三大产业就业的情况,50%以上的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30%以上的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属于第二产业,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属于第一产业的所占比例不到全部就业学生人数的 10%.2006-2014 年,全国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占 36.31%,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 28.4%,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 35.29%.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业分布和全国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存在差异。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06-2014 年全国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呈减少的趋势,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员持续增加。

  中职生就读的专业大多数集中在二、三产业,因此二、三产业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较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就业产业集中在二、三产业。三大产业之专业类别的平均就业率均高于 90%,三大产业之间的专业类别平均就业率差异不大,并且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5.1.6 不同地区中职毕业生的产业分布、就业去向、就业地域与地区经济结构有关

  2011-2014 年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的是上海,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是宁夏;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低的是河南,在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是山东;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的是宁夏,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是上海。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就业产业的分布与当地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

  2012-2014 年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占比例最高的是湖北,占比例最低的是新疆;中职毕业生进行个体经营的占比例最高的是宁夏,占比例最低的是北京;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占比例最高的是上海,占比例最低的是海南;2014 年中职毕业生以其他方式就业占比例最高的是山西,占比例最低的是重庆。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个体经营的比例低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中职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

  全国 37 个省(市、区)的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占比例最高的是宁波,占比例最低的是江西;中职毕业生到异地就业占比例最高的是江西,占比例最低的是宁波;中职毕业生去境外就业占比例最高的是大连,宁夏、西藏和山西没有毕业生去境外工作。偏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高于去异地就业的比例;江西、湖南、湖北和甘肃四个省的中职毕业生到异地就业的比例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比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人才,中职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5.1.7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

  2006-2014 年全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趋向多元化。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 73.89%;毕业后进行个体经营的中职毕业生占 12.34%;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毕业生占 12.18%;2014 年毕业生通过其他方式就业的占 14.3%.中职毕业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从 2008 年开始减少,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在 2008 年开始逐年增加,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毕业生在 2011 年人数开始回升。虽然中职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成为主体,但是选择个体经营和升学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中职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国家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个体经营。国家升学体系逐渐完善,启动“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办学,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促进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设[37].

  5.1.8 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占 77.68%;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占8.48%;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占 13.84%.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比例最高。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比例在 2010 年最高,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总体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学校推荐就业仍是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呈现下降的趋势。学校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单位,保障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并不是社会上所谓的“毕业就失业”的说法。从学校招生、学生培养到学生就业这三个环节当中,学校把学生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通过转变招生就业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成功的就业、高就业率都是对学校招生的积极带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能够为中职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数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通过中介介绍和其他渠道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5.1.9 中职毕业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占 65.14%,毕业后到异地就业的占 34.32%,毕业后去境外就业的占 0.54%.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从 2010 年开始回升,在 2013 年达到最高值,2014 年开始回落;去异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呈现下降的趋势,在 2014 年有回升。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最高,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作用,大批中职毕业生带着技能走向工作岗位,为当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充当起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价值。

  5.2 中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5.2.1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不断减少

  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共计高达 4000 万人以上,毕业生人数分布图呈倒 U 型曲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同毕业生人数一样,呈现倒 U 型发展趋势,招生人数在 2009年最多,之后逐年减少。从图 5-2 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在2010 年开始逐渐降低,从 0.53%降到 0.36%,下降了 0.17 个百分点。

  5.2.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2007-2014 年中等职业学校的 19 个专业类别之间人数差异较大,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高达数百万人,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生人数不到 10 万人。根据2007-2014 年 19 个专业类别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布情况,只有 5 个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多数专业类别就业率低于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2013 年只有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和教育类四个专业类别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 80%.2014 年只有加工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两个专业类别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 80%.文化艺术类、体育与健身类、轻纺食品类和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类别在 2013-2014 年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差距较大。

  5.2.3 中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高

  2009 年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接近 80%,2012 年中职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超过 70%,2013 年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为 76.01%,2014 年为 75.98%.近几年,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均达到七成以上。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 95.5%以上。相比之下,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说明中职生在求职中不再看中工作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一致,求职心态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就业的竞争性在不断增加,出现高位人才与中职生抢工作的现象,导致中职生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在工作难求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部分中职生来说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十分重要。

  5.2.4 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性低、稳定性低

  从签订就业合同情况来看,平均 10%的中职毕业生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从所签订的就业合同的时间长短来看,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 1 年及以内合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签订 1-2 年合同。这反应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并不高。没有签订就业合同,就意味着随时都可以换工作。签订一年就业合同的毕业生工作满一年后存在变动工作的可能性。

  从享有劳动保险的情况来看,有 20%-30%的中职毕业生没有劳动保险。仅有 10%-30%的中职毕业生享有五险一金,多数中职毕业生享有的是三险一金。这反映了中职毕业生就业保障覆盖率不高,不能享受基本的就业劳动保障,对中职生自身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安全隐患。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想节省劳动成本,获取更多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同中职生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较低有关。

  5.2.5 中职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较低

  2009 年 45%的中职毕业生起薪在 1001-1500 元,而 2009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2687 元。2010 年 57.36%的中职毕业生起薪在 1001-1500 元,而 2010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3044.92 元。2012 年半数以上中职毕业生起薪高于 1500 元,而 2012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3897.42 元。2013 年中职毕业生起薪在 1501-2000 元的占34.53%,起薪在2001-3000元的占31.09%,而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290.25元。2014 年全国中职毕业起薪在 2001-3000 元的占 33.93%,而 2014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4694.92 元。虽然中职毕业生的起薪在逐年增加,但是起薪一直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这一方面是同中职生个人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体现了就业单位对中职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5.2.6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工师资资源分布不平衡

  从图 5-3 可以看出,2006-2011 年全国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初中和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差距较大。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生师比均高于初中、普通高中的生师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工师资资源紧张,工作任务较重。四种教育类型的教职工师资资源分布不平衡。

  5.2.7 中职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率有待提高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来看,2006-2014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有 64.96%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 2012 年开始,中职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比例接近 80%,仍有两成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图 5-4是 2006-2014 年中职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的分布图。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