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中职毕业生就业建议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0 共32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研究 
【第一章  第三章】中职生就业文献综述 
【4.1】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分布情况 
【4.2  4.3】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业具体分布 
【4.4  4.5】中职生的就业渠道分布情况 
【4.6  4.7】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探析 
【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六章】中职毕业生就业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 6 章 建议对策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肩负国家使命和学校期望,因此中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关系到国家和学校是否完成教育的使命。结合本文中职毕业生就业呈现的特点与问题,就如何保持和发扬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上的优势,同时改善中职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中职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一,面对中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要提高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强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关注,中职教育持续发展同国家的高度关注有很大关系。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总体目标是 2010-2013 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 1000 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形成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示范,并在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引导、核心和带动扩散的作用[38].2014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 2020 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从国家、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可以带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实现中职教育的价值。

  第二,针对不同省(市、区)在中职教育上呈现的特点,国家要进行宏观的区域规划,各地区要把国家政策与本地特点相结合,行成具有独特性、针对性、协同性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就业生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国家就要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人口密集度高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等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开办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要鼓励、支持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职业学校面向西部地区招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业、就业去向和就业地域均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区要适时调整并完善职业学校的区域布局,把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39].

  第三,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国家要保障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引导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趋向合理化,学校应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推荐的调整,避免发生毕业生扎堆到第三产业就业的现象,实现部分毕业生向第二产业转移。根据产业经济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展滞后的第二产业将会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重视第二产业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要重视对第二产业传统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把加工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40].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继续保持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产业的优势地位。

  第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的一批热门专业、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等现象,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建成一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利用金牌专业,带动中职毕业生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学校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典型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基于现实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学岗直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行成中职毕业生就业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41].中等职业学校要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的衔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改造、技术更新进步的需要,建立专业与职业标准联合机制,行成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和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五,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与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有很大关系,中职毕业生多数是通过学校推荐的渠道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应继续保持以就业带动招生的模式,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单位,保障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从学校招生、学生培养到学生就业这三个环节当中,学校把学生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通过转变招生--就业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成功的就业、高就业率都是对学校招生的积极带动。

  第六,中职毕业生主要在本地就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同当地产业、企业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联合培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与企业、教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在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大批中职毕业生带着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充当起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当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价值。

  第七,关于中职毕业生保障性低、就业稳定性低、薪资水平较低的问题,这是互相关联的问题, 中职生就业稳定性同福利待遇、单位重视程度、晋升提拔有很大关系。国家要健全并完善劳动法规,增强劳动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保障中职生就业的基本合法权益,同时中职生自身要树立争取合法保障的意识。国家要创造平等就业的大环境,消除学历对平等就业的影响及造成的就业歧视。国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并支持企事业用人单位提高对中职生的待遇,给予企事业单位政策及基金上的扶持。要提高中职生就业稳定性,要求用人单位不能歧视中职生,要加大对中职生的重视程度,并完善中职生晋升提拔的管理制度,同时提高中职生的福利待遇,将会大大减小员工的离职率。企业可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收入的提高[39].

  第八,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不断减少、教职工师资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国家要完善办学规模、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学校要落实经费使用标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吸引生源和教职工。各地区要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与初中、普通高中的招生工作,落实职业学校招生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兼并、合作办学的形式优化办学资源和教育布局,加强与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教学形式,加大生源来源,增强生源吸引了、竞争力。中职生师比高于初中、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同等条件下,更多的教师选择去普通初高中工作,面对这一问题,国家要大力培养职教师资,鼓励职教人才对口就业,提高对中职教师的重视程度,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制度。

  第九,针对中职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不高的问题,国家要成立在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改善中职毕业生毕业时顺利获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融通,培养“双证书”人才。学校应当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衔接,例如中职毕业生申请本专业的中级以下职业资格证书时,只需要进行操作技能部分的考核即可;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部分中职示范校开设的重点专业毕业生,所获得的学历证书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鉴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免除工作年限限制,可以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且免试部分科目[5].目前学历证书归教育部门管理,而职业资格证书归劳动部门及行业管理,部分学校没有实现向毕业生发放“双证书”的权利因此需要中职生个人努力掌握专业技能,扎实基本功,顺利考取从业资格证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