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80 后”父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80 后”父亲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80 后”已经开始为人父。他们思想独特,行为标新立异,他们正在颠覆传统的父亲角色,不再以父辈的教育方式为榜样;他们正以自己这一代人的视角和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但是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与弊端,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父亲角色的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应该作为父亲的人们,却在家庭中无法扮演一个真实的父亲的角色,因为忙于事业,往往将孩子嘱咐给妻子或是自己的父母,因而疏于对孩子教导,让孩子缺乏父爱。“80 后”父亲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大部分的父亲,认为向孩子提供优越的成长环境就是有能力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第二种认为自己并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无法教育好孩子,于是就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任务;第三种是遵循我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遵从传统的“女性相夫教子”的观念。而且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80 后”中的女性也要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况且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而父亲又不能及时的将缺失的教育填补完整,导致子女家庭教育不完整。
二、“80 后”父亲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 100 位“80 后”父亲的子女教育现状做了随机调研,结果发现:“80 后”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父亲教育角色错位,其次是传统和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80 后”父亲没有时间陪孩子,再学习意识薄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与失衡,自己不够成熟等原因也是造成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如图 3.1 所示。
“80 后”父亲们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固化的技能型学习或者应试教育,主要注重能力的发展,而忽略心理方面的培养。可以说是被标准化教育“桎梏”的一代。“80 后”父亲不想再让孩子重蹈覆辙,因此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独特性、个性与全方位发展,而不单纯让孩子追求试卷上的高分。
调研数据表明,66%的“80 后”父亲将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评判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部分;对孩子的积极进取、易于相处、大度、乐于助人等情商培养也是“80 后”父亲所看好的,高达 62%,位居第二;“80 后”父亲对孩子性格培养的关注度远大于能力的培养,希望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乐观的情绪、合作的精神等;学习方面也是“80 后”父亲相对关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注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孩子的才艺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如图 3.2 所示。
2013 年,《河南商报》也针对“80 后”父亲们的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具体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3.3-3.6 所示。
问题一:您从哪儿获取的育儿经验?
问题二:平时孩子的照看,主要有谁来完成?
问题三:您会刻意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吗,比如培养某些方面的兴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80 后”父亲的育儿经验主要来源于老人教导,除此之外,“80 后”父亲会通过育儿图书或网络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子女的教育主要由自己完成,在工作忙碌的时候,也要求父母辅助代管孩子。“80 后”父亲喜欢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二节 “80 后”父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父亲参与时间的不足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一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生活的压力,一些“80 后”父亲虽然非常想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可是却力不从心。父亲作为家庭当中顶梁柱的角色,为了支撑起整个家庭,需要整日为工作而忙碌奔波。清晨,在孩子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就已经赶往公司工作;晚上,也许因为加班,往往是在孩子入睡之后才回到家中,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只能倍感无奈。
2012 年 6 月,中国新闻网报道:研究表明父亲育子作用大,华人父亲亲子时间不足;同时也披露的一项对约 11000 名父母及其子女所做的长期国际研究分析结果证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关爱与母爱同样重要,甚至在孩子个性的塑造和成型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家庭研究专业的名誉教授若纳尔指出,如果孩子持续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认可和赞同,那么这种正面的感受与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良好品行,譬如更少的敌意、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稳定而又丰富的情感、灵敏的反应力以及积极的世界观,将是值得注目地紧密联系着的。
父亲与孩子进行的沟通是能够维护亲子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在一些青少年的家庭中,因为父子之间缺乏交流,方式欠妥当,甚至会使父子间产生矛盾。有一则小寓言就曾反映过这样的父子关系:一个小孩为了得到父亲更多时间的陪伴,想要借用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向爸爸支付工资。这正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内心的渴望以及重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和父亲接触的时间保证在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的男孩子相比于在一周之内与父亲的接触还不足六个小时的男孩子,能够显现出更活泼的性格,与人相处中更加和谐自然,更具有男子汉的气魄。但是在社会中,却有很少的孩子能够得到父亲充足的陪伴。
二、父亲再学习意识薄弱
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赵连伟8调查发现,有 69.2%的父亲表示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知识,但是他们的再学习意识却显得十分地淡薄。如图 3.7、3.8 所示,调查总人数为 698,在孩子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后,仅有 11.03%的父亲经常看有关如何教育子女的书籍;只有 10.17%的父亲参与过社会上的针对如何教育子女而开设的各种培训班。
“80 后”父亲没有及时的进行自身的自我完善,就会影响自己对科学教育知识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影响父亲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最后导致了父亲教育孩子总是遵循一种经验模式。在一些访谈中,反映出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家庭虽然会订阅和教育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是大部分“80 后”父亲是没有时间去看。这些父亲因为对教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差,导致了自身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了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因为一些不正确的沟通方式,“80 后”父亲没办法了解到子女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还有部分家庭中,一些“80 后”父亲并不懂得该怎么和孩子沟通,甚至会通过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
三、父亲自身家庭教育的角色错位
“80 后”父亲对自己角色的认知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所作所为,部分家长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缺少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对家庭教育奉献很少。一些父亲迫于家庭的压力,为了延续后代而必须要养育孩子,并不是在自愿的情况下产生了想要生育孩子的想法。在客观概念上,他们明白自己已经身为一位父亲,但是却无法及时进入到父亲这个角色中,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苏城沧浪实验小学对一年级学生家庭做了一次“孩子教育问题上谁管得多,操心更多”的针对性调查9.结果显示,41 个学生家庭里,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妈妈管理、操心的有 25 个,超过六成;爸爸管得比较多的有 4 个,不到一成;“一起拿主意、共同管理”的 7 个,不足两成;还有 5 个孩子,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管。
四、传统和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在传统的“女性相夫教子”或者“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下,一些“80 后”父亲逃避了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他们只是单纯将自己作为家庭生活的供养者。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维持良好的家庭生活上面,竭尽全力向家庭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而努力。而现在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从而使一些“80 后”父亲不得不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顺其自然的将教育责任全都放在了母亲的身上。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致使很多家庭中,父亲承担养家责任,母亲承担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也就造成了孩子缺少来自父亲的教育以及父爱。
2011 年,《史上最牛小孩打架》爆红网络,引发网友大讨论。经过记者调查,视频中女孩的父亲为河北省任丘市一家饭馆的老板,兰先生。他的教育观明显受到地域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兰先生来自内蒙古,承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认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兰先生十岁左右时也曾因为打架打不过别人而受欺负,后来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番艰辛,因此他更认识到必须让孩子拥有自卫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立足。父亲的教育行为直接折射出父亲自身的信念、经验和价值判断。“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孩子性格懦弱”不好、“在班里没人敢惹”是好的,对于还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这些“教诲”将影响他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在很多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大多数遵循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慈母严父”.而且很多的“80 后”父亲认为,严父就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严重忽略了孩子独立的性格,将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物,致使孩子对父亲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疏远甚至走向破裂,失去了父亲本该有的慈爱与威严。在校园中也不难发现,女教师的数量要多于男教师的数量,看起来教育工作似乎是女性的天职。在教育工作中,女性教师更偏向通过感性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更易于接受,也就导致父亲这一男性角色更加难以和孩子亲近,进行良好的教育。
五、父亲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与失衡
每个人都希望在价值和实践两者中得到很好的协调,但是这两者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嘉宾田亮曾表示希望成为一个慈祥的父亲,但是后面的节目采访中,田亮也表达出了做慈祥的父亲是需要承受压力的,并非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所以,并非所以的情况都能够被自己牢牢掌控,家庭教育也并非会按照理想的状态发展。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高官、富豪以及明星的子女因为父亲对其教育的疏忽,背离了初衷,导致孩子走向歧路,这一系列事件表现出父亲在教育方面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想当中的教育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很多高管会以同样重视的程度看待教育孩子和管理企业这两件事情,每个人都期望孩子能够成才,但事实却无情的否定了这些父亲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