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权威网站以及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没有搜集到一篇关于“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的文献资料,但查阅到大量关于 “全职母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儿童教育”等相关研究文献,经过阅读整理这些文献,选取一些与本研究有较大相关性的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并归纳如下。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关于全职母亲的研究
1.国外的全职母亲社会认同度高
在 国 外 , 全 职 母 亲 被 叫 做 stay-at-home mother, 也 有 的 叫 做full-time-mother.国外的全职母亲社会认同度高,她们被认为也是在从事一门职业--一门身兼多职角色的职业。美国薪金网 2008 年 5 月公布:“约有 1.8 万名母亲参与的调查结果表明:全职母亲这项工作的”年收入“为 11.6805 万美元。当然,这份工作主要收入源于身兼多职及超时工作。”
2.国外全职母亲生活也有困挠
美国最早出现全职母亲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一些经济条件富足的美国女性纷纷选择做全职母亲。斯蒂娜(Leslie Morgan Steiner)是《华盛顿邮报》的执行主编,是 3 个 10 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她在《妈妈之战》(mommy wars)一书中记录了 20 多位(现在大多数是小有成就的作家或编辑)曾经为了孩子做全职母亲,后来为了自尊及内心的快乐参加兼职工作或全职工作的母亲的经历。这本书讲了一个原则:“究竟是做上班母亲还是全职母亲最重要的是要遵从你自己的内心需要,然后做出你心甘情愿的选择。如果是那样,不管是做全职母亲还是做上班母亲,你自己和你的孩子才会真正的快乐。”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Minnesota)的斯特娜(Nash, Susan Kay Steiner) 在 2001 发表的论文《诠释现象学视野中的全职母亲生活》(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life world of stay-at-home mothers)中用诠释现象学研究法研究了解全职母亲生活状况。她深度采访了八位视母职为天性的全职母亲,她发现:“这些全职母亲不但在生活中与孩子亲密无间而且与孩子互相拥有融为一体感。因为知道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生活,她们尽最大努力珍惜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
艾德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的弗里曼(Amanda Freeman)在 2010 年 5 月发表的论文《在职母亲与全职母亲在易怒、自信、压抑、自虐等方面的比较》(workingmothers and stay at home mothers: a comparison of experiences of anger,assertiveness, depression and masochism)一文中的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全职母亲相比于在职母亲更易情绪化,也更易发脾气,还更易于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愤怒。另一方面,在职母亲也并不如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那样比全职母亲更自信,因为全职母亲回归家庭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与全职母亲相比较,在职母亲的不快情绪和行为要相对少一些,因为在职母亲的工作能适当缓冲其负面情绪。
3.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母亲也有困扰
圣玛丽大学(St. Mary's University )的鲁宾(SE Rubin)2005 发表了论文《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母亲问题研究》(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highly educated, stay-at-home mothers)中认为:
比历史上其他时期享受更多教育和职埸提升等社会进步的现代女性也负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但同时她们仍是家庭中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这使得母亲内心煎熬于母职与工作职责之间,此文作者深度访谈 10 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母亲,研究发现这些母亲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并从职埸回归家庭,为家庭利益牺牲自我,同时,她们内心又渴望自己的情绪得到别人的照顾以及能发展自我,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又经历过精彩职埸的全职母亲有一系列复杂情感和体验。”
4.日本全职母亲追求新知识、新观念,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 年 08 月登载了若葵的《日本全职妈妈左藤叶子的育儿经》:“日本的全职母亲相当多,她们的生活并不完全被家庭琐事局限,她们不但关注社会上的重要事情,是新知识与新观念的追随者,而且她们还有自己的生活圈及朋友圈。她们知道只有自己终身学习才能教育好孩子,而她们的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妈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了解社会、探索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2.1.2 国外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其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着作《教育漫话》中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应平等对待和尊重孩子,提倡说理教育,重视榜样作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强调学生在体魄和德行方面要进行刻苦锻炼。”中野纯子 2002 年 04 月04 日在中国教育资讯报刊登的《日本家教的特点》中说:“日本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是:重视孩子的礼仪、自立、挫折及创新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令德(D. Baumrind)经过长达 10 年的研究,提出了根据要求-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和反应性-即父母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这两个维度来划分教养方式。黛安娜·鲍姆令德(D.Baumrind)根据这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四种,他认为权威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表现最好。
2.1.3 国外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
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 7-12岁阶段定义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具体运算思维。”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较儿童学龄前的”前运算阶段“有不少进步,但儿童思维仍存在不少的局限。他们不能理解抽象的或是假设的或是涉及形式逻辑的问题。”③这就为全职母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合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的作用,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他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及其它儿童互动时提高了认知能力,儿童可以通过与他人玩耍和合作来发展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育者要以儿童的发展和成熟为前提起到脚手架的作用。这都为全职母亲更好地实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国内研究表明母亲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
1.关于母亲教育的研究较多
我国古代就有各种关于母亲教育的理论,西汉时期的刘向着作《列女传》中就有一卷专门为知名母亲所做的人物传记-《母仪篇》;从唐宋到明清,后人又着作了许多妇女传记,如《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其中都设有《母仪篇》--专门收集介绍许多教子有方的母亲事迹;1997 年,赵忠心着作《古今母仪》(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2003 年王东华着作《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年版)。这些着作主要论述了母亲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并为母亲如何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
2.母亲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
我国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赵忠心 1997 年的着作《古今母仪》是他在研究家庭教育发展史的过程中,从其收集的几百位教育子女成材或成名的母亲中筛选整理而成的一本有关母亲家庭教育的书籍,书中的母亲们利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力去影响和激励子女,她们用进步的思想、新的教育观念、较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影响以及教育孩子并使之长大成材。
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说:当上帝把女人制造出来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所以,教育孩子之前,母亲首先要完善自己,完成母亲自己的成长。杨志 2003 发表在《广州日报》的《独生子女性格受母亲影响较大》中说:近日在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公布的“广州独生子女与家庭关系”的调查数据表明,独生子女认为在自身性格形成中,受母亲影响比较大的占大多数:74.9%的孩子选择受母亲影响大,选择受父亲影响大的只有 25.1%.这些研究都表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较大。
2.2.2 国内关于全职母亲的研究
1.全职母亲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徐慧在《全职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的研究》(2011 年)中发现:“全职母亲的依恋类型与教养方式显着相关,不同依恋类型的全职母亲对孩子具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全职母亲应调节自身的情绪和态度,以减少因依恋模式造成的不良教育方式。此外,全职母亲应认清自己的位置,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做学习型妈妈。”
饶玉梅和易连云 2007 年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杂志《全职太太型家庭子女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再加上社会的改革和结构调控,全职家庭型户型的增加日趋显着。(2)、由于这种家庭女主人赋闲在家,专职家务和照顾孩子,所以这样的家庭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3)、从这种类型家庭孩子的发展的普遍情况来看,他们很少表现出比其他孩子更强的一面,相反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偏低,生活调适能力弱,自理能力差,心中常有-种不快乐的感觉。由于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多,和父亲沟通的时间少,所以这样的孩子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高。综上所述,全职太太型家庭的孩子的发展并不如家长所期待的那么理想,所以建议单纯想牺牲自己来照顾好孩子的妈妈们要思量再三。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弊多于利。”
2.全职母亲的困惑
刘静《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2011 年)调查结果显示:“外倾与知觉型的全职母亲生活满意度较其他人格类型的高,知觉型的全职母亲对消极情感的体验程度更高,全职年限超过 10 年的母亲较其他全职母亲更易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王俊华在《年轻全职妈妈的内心困惑》研究发现“:母亲最普遍的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全职母亲尤其明显,母职履行好坏与否重要的是母亲与孩子之间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的长短。”
陶映荃在《工人日报》上的文章《全职妈妈的烦恼与困惑》(2009)中说:“现代社会要求的全职母亲是承担着培育一个有社会生存能力、掌握儿童心理教育学等常识,同时,在广泛的知识技能上也有自学能力并能担当营养师、心理护士、教师及玩伴等多种职业角色的人。”
3.作学习型母亲
高燕在《学习型家庭的理论研究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中说:“应大力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要求父母不断反思与自我超越,不断学习,厘清自己的家教目标,并与子女进行深度汇谈。这些建议对全职母亲改进家庭教育的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鲁鸣在《人力资源》杂志上发表的《高素质高学历的全职母亲》发现: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高素质高学历的全职母亲的知识层面、辞职前的工作经验、对孩子教育的资金和精力等全方位投入、对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参与和帮助等都给孩子们即未来职场人力资源创造了既富有又向上的环境。高素质的全职母亲可以把学习和工作中的优质的东西转化和举一反三为家庭教育所用。
2.2.3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
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顔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是我国最早的古代家庭教育着作之一。近代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的《家庭教育》是我国最早一部以白话文形式系统地论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内容的着作。我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 1925 年出版了《家庭教育》一书中论述了 101 条家庭教育原则。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学术专着是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此书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方法,不但从宏观上揭示家庭教育普遍规律,而且还从微观上介绍了家庭教育具体操作方法与艺术。这些家庭教育专着为全职母亲提供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2.2.4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李锦英在《我国家庭教育问题探析》(2006)中分析:“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教育方式上不是溺爱就是过严,孩子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责任感。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是社会变化、家庭条件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不足造成的,解决的对策是充分认识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走出误区,实现家教变革,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创建学习型家庭。”杨敏在《对当代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探究》(2009 年)表明:“通过问题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主要有四方面问题:偏重智育,期望过高;过分娇宠;辱骂体罚;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建议家长要注重孩子道德品质,家长的示范作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家长要提高素质修养。”
邹强在《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2008 年)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如家庭教育目的上的功利性与高期望,教育行为上的”学习至上“、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等;由传统家庭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家庭教育这一基本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构建”学习型家庭“,才能使家庭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杨志华在《文化价值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2007 年)中总结:“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是群本位即家庭本位;孩子通过学到一定知识与技能成才;功利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家长主导决定孩子的发展。而美国家庭教育是个体本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教育;家长是民主型。”
杨智军在《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2009)中说: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是来自于社会整体及家庭内部。解决方法是改变家长和联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全职母亲可以借鉴这些研究结果,以此丰富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
2.2.5 国内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
全职母亲如果具有丰富而科学的儿童教育知识,就更容易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我国近年出现了大量的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着作,全职母亲可以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着作来丰富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规范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
由李晓东主编、东北师大、天津师大、吉林师大、鞍山师范学院等大学老师共同合作而成的《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是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也是一部儿童心理研究工作者、教师及家长学习和了解小学生心理学的参考书。刘金花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也提出了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这些专门关于小学生心理学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着为全职母亲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总结
综上所述,对国内外“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如下:
1.国外对全职母亲工作认同度高,国内认同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国内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变。
2.国内外全职母亲生活都有困扰,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母亲也不例外。
3.国外全职母亲追求新知识新观念。学者提倡我国孩子母亲应作学习型母亲。
4.国内研究表明母亲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
5.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问题、儿童发展的研究较多,这为本研究提出解决全职母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6.以上相关文献中有两篇题目与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的现状相关度较高。一篇是饶玉梅和易连云的《全职太太型家庭子女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此文主要从全职太太型家庭在孩子的家庭教养中占据优势吗?全职太太型家庭的孩子的教养期望水平是否恰当?全职太太型家庭的孩子品德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化程度、学业成就水平如何?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这与本研究主要从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目的及期望、知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细分为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有区别,而且,此文调查对象为安徽省淮南市风台县县城的全职太太,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成都市区的全职母亲,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区别。另一篇是李锦英的《我国家庭教育问题探析》,此文研究对象为“家长”,与本研究对象“小学生全职母亲”也有一定的区别。
虽然本研究没有搜集到一篇关于小学生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现状的文献,但以上相关文献为小学生全职母亲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