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国伦理文化作比较, 从文化的角度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二马》中的文化思考是积极的、深刻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关键词: 二马; 老舍; 中西方文化; 比较;
老舍是一位勤于思考而又善于比较的爱国作家。20世纪20年代, 他有幸置身于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英国伦敦, 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深深刺激了东方游子的敏感神经。他在比较中思索, 他在文化的层面挖掘被原因。
在小说《二马》中, 描写中国人在西方世界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场面与情节很多。“没有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到伦敦的时候, 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 为是找些写小说, 日记, 新闻的材料。”“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 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大烟, 私运军火, 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 强奸妇女不问老少, 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老舍通过小说《二马》客观、真实而又艺术的展示了异域的歧视。
作为文人的老舍, 在愤怒的同时他努力挖掘与深思异域华人被歧视的原因。当时的西方世界, 已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当时的中国, 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虽有“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是社会的主流。相比较于西方世界, 各方面人才的缺乏非常明显。“没有一个惊动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 你想想, 人家怎能看得起咱们!”老舍经过分析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陈旧萎靡的封建伦理文化使然。老舍将病态的旧的国民性浓缩于老马身上加以集中表现。
“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小说这样表述一点都不为过。他深受中国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教育与浸染, 当他来到伦敦并与那里的人朝夕相处时, 性格与文化的迥异必然有矛盾与冲突。具体的表现有:“视时间如金钱”与“伦敦第一闲人”;“讲科学”与“信迷信”;“民族意识很强”与“国家观念极弱”;“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与“安于现状、混日子的无为态度”;“重商主义、人人平等”与“艳羡做官”等。
“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追求, “刑不上大夫”的游戏规则, “仕农工商”的等级排序, 无不表现出传统中国文化的官本位主义。《二马》中的老马就是受传统伦理文化熏陶的“官迷”。他询问温都太太的先生生前做过什么官;他奉劝自己的儿子小马在英国念政治, 以便回国后有资本捞个大一点的官;他最痛惜自己没在妻子活着的时候做上官, 给妻子一个体面的“皇封官诰”。老马与当时英国人比较起来, 是格格不入而又格外刺眼。那时的大英帝国, 政治上民主, 经济上尤其活跃。做官只是普通人职业的选择之一, 并没有特别的诱惑力。只要能谋生, 只要能赚钱, 只要是社会上存在或者国家需要的职业和行当, 英国人都愿意去做。做生意、教书、做律师都是可以的。博物院的林肯会翻译中国诗卖钱;亚历山大会给电影厂写布景;小布人似的玛力会卖帽子;伊太太一年也能挣三四百。深受传统伦理文化影响的旧中国, 知识分子身无旁骛地追求做官, 这肯定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安贫乐道, 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精神, 在老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成为伦敦第一闲人, “好歹活着吧!混吧!混一天又一天。”他没有心思与想法去经营好古玩店, 却有大把的时间和房东温都太太闲聊、遛狗、修剪花花草草。而那时的英国人却截然不同, 他们已经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 非常具有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英国女青年凯萨琳, 她不仅不歧视中国人, 而且还集中表现了西方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她自强独立, 爱学习, 勤于思考。她念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 便不觉得有苦恼。“人生, 据我看, 只有两件快活事:用自己的知识, 和得知识。”在凯萨琳的世界, 用知识和得知识是一件非常开心快活而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是典型的浮士德精神。老舍先生将“老马”与“凯萨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与展示, 呈现给读者, 无疑对世人有警醒与鞭策之功效。
老舍先生在文化层面探讨和思索中国贫弱和受异域歧视原因的同时, 他也在寻找能让中国富强, 摆脱异域歧视的因子和能量。作者塑造了马威和李子荣两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来表现自己的期待。
作为文化人的老舍, 当然知晓中国文化有好的根基,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优点。“中国人忘不了‘美’和‘中国’, 能把这两样充分地发达一下, 中国的将来还能产出个黄金时代。”同时, 作者也辛辣地点出了西方文化 (侧重于英国文化) 的病态。那时的英国,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平等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确立。但对外, 则高高在上, 认为其他民族或有色人种都应该对他俯首称臣、顶礼膜拜, 种族观念和民族偏见很是强烈。马威对保罗敢动手打架, 伊太太完全想不到。她认为马威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而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挑战一个英国人。“他不但自己要骄傲, 他也要别的民族承认他们自己确乎是比英国人低下多少多少倍。”英国人的习惯就是文明、就是标准。与之不一样便是野蛮。老舍在认知与比较中英文化时并没有简单地等量齐观, 而是从民族、历史、时代等角度去分析。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积淀,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肯定有历史与民族的差异性。那时的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我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并存的, 但传统文化仍是主流、大体。而那时的英国, 已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强国, “民主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观念已深入人心。相比较于那时的中国, 英国社会与英国文化已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者借助温都太太女儿玛力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倾向:“我们的祖先也和中国人一样, 一家老少住在一块花大家的钱;现在人人拿独立为荣, 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 不能有一点含糊的地方!中国人, 他们又何尝比咱们宽宏呢!”从这些语言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态。老舍认知到中国的年轻一代一定要向英国学习,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改变中国的面貌。
作为年轻一代的李子荣和马威, 成长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他们, 目睹了国家和民族的屈辱。置身于西方世界, 因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受到异域的歧视, 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 而他们的内心又是极其爱国的。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以自己的点滴行动在“呐喊”。他们都学到了英国人的AA制、走路挺直腰板、每天锻炼身体。马威领略到了英国人的实干精神与守秩序, 他感慨“英国人的强盛, 大半是因为英国人不呐喊, 而是低着头死干。……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 可是, 奇怪, 处处是有秩序的。”马威还点评了中国独善其身的道德是不行的, 应该向英国人学习, 他们的道德是社会的、群众的, 别人遇到困难是应该拼命去救的。马威没有像他父亲老马那样混日子, 他一边读书一边努力经营古玩店, 希望能打理好以扩大规模。李子荣则更为理性与努力, 他在读书的同时到处寻找工作机会以提升锻炼自己, 他也希望中国的政治最清明、中国的化学最好, 他想努力赚钱成为一个有钱人, 为自己的祖国建图书馆、博物院, 办好报纸、新戏院。他们的精神面貌与现实表现, 让老外都分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总之, 身处英国伦敦的老舍, 以自己的方式在比较与思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情感、对民族的呐喊, 他的艺术视野是活跃而开阔的, 他的文化观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参考文献:
[1]潘源源.北京人在伦敦[D].山东大学, 2012.
[2]温儒敏.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小说《二马》[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 (4) :123-128.
结语本文主要围绕单士厘诸多着作中的《受兹室诗稿》、《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四部展开探讨,着作都有着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在作品中都贯穿着对于女性解放的倡导和力行,对文明开化和先进理念的追求和向往,给未能走出国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是维新人士以报馆鼓吹舆论的志趣合作下的事业。该报作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每册3万字左右。梁启超在创刊号中所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申明了去塞求通的办报宗旨,主张所载内容在于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走向衰亡,晚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政治学说来改造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臣民观的瓦解和新的民族国家观念的诞生.严复所引进的天赋人权、契约立国、进化论等学说以及梁启超宣扬的民族国家学说都深刻影响了世人.20世纪初的人们已经开始...
摘要梁启超以其恢宏博大的创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就其学术文化方面而言,他广收博取,文学、史学、哲学等齐头并进,新论迭出,卓然成家,每每为后人称道。在中国近代文学的革新过程中,梁启超作为主要领...
(三)情感论晚年的梁启超,消退了年轻时候的政治热情,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走向书斋,潜心于学问。这时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冷静客观地反思了诗界革命的偏颇,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倾心于传统的古典诗歌,甚至一意...
佤族民间文学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口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在佤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孤儿题材的故事较多,这与当地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婚姻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在八十年的时间里非常困难而又快速地走完了它的全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和光辉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阶段和先声先导,并指引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
联话,是我国文论的一种样式,与诗话、词话一脉相承。它探讨楹联创作的方法,评论楹联创作的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联话即楹联批评。同时,联话还讲述楹联的故事、楹联作家的轶事,保存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及相关数据。联话内容丰富,有时和笔记相似,因此可以把...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不仅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更迭中留下矫健的身影,也给湖南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改变了湖南的社会结构、民间风俗。...
文廷式(1856-1904)是晚清清流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在政坛变幻、时势变迁、思想变化的大氛围中,身历其中,平生跌宕起伏,走在时代思潮演变的前沿。文氏兀傲之个性、特殊的仕宦经历与政治体验,以及富有近代精神的见识远虑,在成就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亦确立了近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