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会计舞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又有着常谈常新的无奈,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舞弊现象也越发严重,其手段之新颖,动机之复杂,影响之恶劣令人咋舌。会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侥幸分子却恰恰是利用了会计的灵活性,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一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试图从源头遏制会计舞弊,剖析会计舞弊的动机,还提出企业健康发展的规范性指导,但即使针对舞弊的法律法规越发完善,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当背叛的代价远低于非法的收益时,便有不法分子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会计舞弊虽然可以短期之内为个别人员或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择舞弊无疑是饮鸩止渴,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自从公司所有权和产权分离以来,会计舞弊的事件便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开始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因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会计舞弊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在巨额经济利益面前,还是有很多企业铤而走险,希望通过财务会计操作上的舞弊在短期内快速地获益,究其根本原因,这种侥幸心理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会计舞弊的手段相对多元和复杂,不会被轻易查出,这增加了舞弊成功的机会;二是即使不幸东窗事发,我国现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其处罚力度小,这种惩罚与其获得的非法利益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会计舞弊的成本较低,被查出的可能性较小,处罚力度较轻成为了其频发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动机就是募集资金,快速的形成企业的拓张与发展,而贪婪是人的本性,在证监会的种种法律条文的限制下,如何公开的大规模的筹集资金成为企业的难题,所以很多企业开始用舞弊的手段来揠苗助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被曝光的新闻已经数见不鲜,这使我们意识到,会计舞弊已经不只是存在于国外资本市场的现象,国内会计舞弊案件频发,不断有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曝出被证监会稽查而后被下发处罚公告。2010 年云南绿大地公司曝出丑闻,其利用伪造银行单据、隐瞒关联方交易等会计舞弊手段虚增收入 2.96 亿元、隐匿巨额负债 6.17 亿元;2013 年万福生科会计舞弊被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司管理层窜通第三方事务所和证券公司,虚增净利润竟高达 1.6亿元,其性质恶劣,涉案数额巨大,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使更多消费者把关注的重点再次放到会计舞弊之上。
针对国内外会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现状,监管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试图遏制这种会计行业内不良现象的发展,建立更公平、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给广大投资者树立信心,但相应政策陆续出台后并没有立竿见影地解决舞弊问题,这种舞弊与政策的不对称性使得政策效力不强,同时针对会计舞弊现象的处罚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如何有效地从第一时间识别会计舞弊、它的具体手段有哪些以及舞弊被识别出来后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治理以防止此类舞弊的再次发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是建立健康的证券市场环境的重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带给投资者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有效可靠的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则会给投资者和使用者以错误的导向,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投资者多年积蓄血本无归,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会计舞弊已经不只是个别公司违法现象,而是影响资本市场的一个恶性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善于在舞弊案例中分析其舞弊的动机和手段,用以识别可能发生的舞弊,主要在动因方面对会计舞弊做到事先的规避,尽量把舞弊扼杀在萌芽中,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其次要在会计舞弊发生后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理并预防其再次发生,避免舞弊的恶劣后果继续无止境的蔓延,最后根据动因和具体案情的分析对会计舞弊的预防和治理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完善我国现行关于舞弊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会计舞弊手段复杂多变,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不同舞弊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之后,会采取出各种各样的舞弊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舞弊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和意见,有利于监管部门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专项法律准则和规定来提高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管水平。
(2)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会计舞赞动因,拓展了会计舞赞理论研究范畴。
人是一切行为的根本,也是舞弊的源头,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理论作为基础,采用了有限理性、内部控制、委托代理等会计舞弊的相关理论,对具体的舞弊行为进行分析。
2.现实意义
(1)为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保障。我国市场投资者多数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员,对于投资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会计舞弊行为又发生在企业内部,使得投资者在专业素养、客观环境两方面不能发现舞弊的苗头,会计舞弊的相关研究恰恰可以给投资者做一本案例教科书,让他们在结合实际案例的前提下,总结出会计舞弊的种类与性质,在自己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可以辨别出潜在的风险。这样大大加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为证券市场加入了大量的良性货币投资,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地长足发展。
(2)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下进行的,事先了解到公司可能的舞弊风险点可以使审计师有针对性的设计其审计程序,不但大大缩短审计时间,也节约了审计成本。
(3)有助于监管部门提高其监管水平。我国的审计借鉴于西方的风险导向理论。由于审计的时间和成本等固有限制,我国的审计只能对报表提供合理保证,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更显着地发挥其监管作用,舞弊一经发现,要给予相关企业相应的处罚与公告。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 SY 上市公司为例,结合会计舞弊的相关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和舞弊的主要手段进行分析,并从 SY 公司的舞弊案例中得出启示,提出防范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可行性措施。本文写作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会计舞弊动因、手段、防范措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理论概述。列举了会计舞弊的相关理论,对会计舞弊进行界定,从舞弊三角理论的压力、机会和动机分析其舞弊动因,利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其与会计舞弊的关联,而后提出内部控制与会计舞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薄弱的控制环境是引发会计舞弊的源头。
第三部,对 SY 公司会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 SY 公司经营状况、对会计舞弊案件进行简短回顾,其次采用数据分析法和图表法对其会计舞弊手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其舞弊手段,从公司的持续经营压力、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四个方面对其舞弊动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 SY 公司在舞弊之后引起的危害,包括股票价值的波动、融资危机和企业公信力丧失。
第四部分,在分析了SY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基础上,结合证监会2014年对上市公司舞弊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管理层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力度和加强员工研发能力等六项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
1.2.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查找会计舞弊基本理论时,大量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舞弊识别、会计舞弊的动因理论和会计舞弊防范方面的文献,在自己合理的总结与分析后,对参考文献进行归纳和汇总,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定性分析法,按照舞弊三角理论,从性质上对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其实施舞弊时面临的具体压力、舞弊得以实施的机会和事后企业为舞弊所寻找的借口。
个案研究法,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从个案出发,理论结合实际,以SY 公司的具体案情为依据,分析了 SY 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描述其具体的会计舞弊流程、舞弊案件发生后企业受到的影响、以及由 SY 公司会计舞弊所引发的启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会计舞弊成因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 Albercht(1995)提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他认为造假的产生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借口(Rationalization) ,缺少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能产生会计造假。
G.Jack&R.Iogua(1997)提出 GONE 理论。该理论认为,财务舞弊分别由贪婪、机会、需求、暴露这四个部分组成。
2.关于会计舞弊的手段
Mulford(2002)首次提出针对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准则,指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具有特殊性,应按照会计准则予以调整。
Albrecht(2005)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财务舞弊分为三种类型: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舞弊,隐瞒或不披露事项舞弊,损害组织利益的舞弊。
3.关于会计舞弊的防范和治理研究
美国 Treadway 委员会在 2001 年建立组织 COSO 并发出《舞弊财务报告:美国公司的分析(1987-1997)》,提出注册会计师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情况,了解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在关注财务报表的同时,还要与前任审计师保持联系,有必要做出适当的沟通,以便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隐蔽风险。
国外资本市场较国内历史更为深远,所面对会计舞弊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全面,因此国外对会计舞弊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国外最开始认为会计舞弊的因素为压力、机会和借口,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了四因素理论,认为会计舞弊的动因分为贪婪、机会、需求、暴露,对于会计舞弊的手段方面,随着国外研究的深入,也从单纯的虚增资产意识到关联方交易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在对会计舞弊的防范方面,国外研究者的研究也更加全面,不断地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有针对性的对具体舞弊情形设计具体的防范措施。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更为多元化也更细腻,有许多值得国内学者借鉴之处。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会计舞弊界定
谢德仁(1997)将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财务报表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綦好东(2002)提出,企业通过会计造假手段,虚构经营业绩,掩饰真正的财务状况,以此来谋取更多不正当的收益。实际上来讲,会计舞弊全是违法和违规行为。
2.会计舞弊的手段
侯芬娥(2010)在《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思考》中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为核心, 对其表现、动机、制度环境及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
程安林,梁芬莲,季洁(2013)在《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运用沪深 A 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内部控制的形式有效性与会计舞弊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形式有效性因素与会计舞弊行为的关系不显着,这说明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形式上的完善无法从根本上防范会计舞弊。
3.会计舞弊的方法和治理研究
柳木华(2010)在《大众传媒对会计舞弊的监督:一项经验研究》指出媒体在监督会计舞弊时主要扮演信息传播者而非生产者的角色,财经媒体在监督会计舞弊时发挥了主导作用,媒体文章的信息来源决定发表时的市场反应程度。
孟冰岚(2014)在《企业会计舞弊及监管的博弈分析》中对企业和会计监管部门建立博弈模型,对企业会计舞弊与治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研究企业会计部门与会计监管部门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求得博弈均衡条件,并依此提出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的有效策略。
国内对会计舞弊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全面的借鉴了国外的研究,但对舞弊的研究多在国外研究的思维框架中,有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对于会计舞弊的研究多为对国外案例的照搬照抄,缺少结合我国具体案例的具体分析,国外案例中的舞弊者与国内舞弊者的动机和方式都与国内有显着区别;二是研究多针对已经发生的舞弊,而对于如何有效的识别和预防会计舞弊,使之能够防患于未然,则没有一个完善的识别体系或模型,不能对舞弊做出事前防范,对舞弊问题的研究重点就是对其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其次才是事后的整理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