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血管病 , 由脑血管内发生血栓 , 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 给个人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我国急性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约36%, 是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1].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院 2013 年 8 月 ~2014 年 8 月收治的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 男 50 例 , 女 28 例 ;年龄 42 ~70 岁 , 平均年龄 (56.4±6.32) 岁。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 , 各 39 例。
筛选标准为 :患者符合规定的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 <6 h ;头颅 CT 检查排除脑出血 ;近期无手术、出血情况发生 ;经检查无明显出、凝血障碍 ;没有用过抗凝剂、血小板抑制剂;非心房纤颤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 用生理盐 200 ml 加尿激酶 150 万 U 对溶栓组进行治疗 , 液体 20 ~ 30 min 内滴完 , 12 h 后皮下注射 7500 U低分子肝素 , 1 次 /d, 共 5 ~ 8 d.对照组 1 次 / d 皮下注射 0.4 ml低分子肝素 , 连续 7 d.两组均接受常规及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口服 75 mg 阿司匹林 , 1 次 / 晚。溶栓用药有效剂量的观察指标 :在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 2、4、24、48 小时抽取静脉血 , 测定指标有 :凝血酶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g)。以用药后所测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 1.5~ 3倍 ,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至 110 g/ L, 凝血时间延长至 15~ 20 s为宜 , 若观察指标超过范围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停止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凝集的相关药物 , 必要时进行新鲜全血输入。
1. 3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 :24 h 内病情在迅速缓解 ,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 <4 分 , 脑超声多普勒 (TCD) 检测显示阻塞血管再次通畅或血流增加 , 头部 CT 复查显示无梗死灶 , 无颅内出血 ;有效 :临床病状明显改善 ,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 <19 分 ,比溶栓前降低 8~20 分 , 狭窄血管处血流增加 , CT 显示有较小低密度改变 ;无效 :24 h 内溶栓后 ,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减少或增加 <8 分 , TCD 检测到狭窄血管处无变化 , 头部 CT 显示有明显的低密度灶出现 ;恶化 :24 h内病症明显加重 ,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增加≥ 9 分 , CT 显示头部有血灶出现。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疗效分析比较 溶栓组显效9例, 有效27例, 无效2例,恶化 1 例 ;对照组显效 6 例 , 有效 19 例 , 无效 10 例 , 恶化 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溶栓组治疗前后的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 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 2、4、24 h 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 48 h 时 , PT、TT、Fg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PTT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PTT 在 2 h 时达到峰值 , 24 h 持续时间后又逐渐下降 , 48 h 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见表 1.【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 , 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 常伴随着动脉炎 ,少数会有脱落的栓子。血管内膜的损伤和血小板凝集形成的血栓使血管变得狭窄或闭塞 , 因此脑部缺血 , 代谢产生障碍。
这时机体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致生物膜遭到破坏 , 神经细胞出现坏死 , 患者出现运动、语言、感觉异常、吞咽、面部活动等方面障碍[3].
本研究数据显示 , 应用尿激酶治疗的溶栓组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 2、4、24 h 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 48 h 时 , PT、TT、Fg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PTT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PTT 在 2 h 时达到峰值 , 24 h 持续时间后又逐渐下降 , 48 h 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 反映了机体溶栓能力显着增加 , 机体内纤溶活性逐渐衰退是因为尿激酶半衰期短 , 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另外大剂量尿激酶共引起 5 例患者出血 , 对症处理后都能很快停止出血。溶栓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大剂量尿激酶能显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 , 在正确辅以常规对症治疗时 , 应用大剂量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钟成 , 向智 , 石发东 , 等 .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0, 8(24):26-27.
[2] 周世玲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 中国热带学 , 2008, 8(11):2025-2026.
[3] 黄银辉 , 林友榆 , 陈振杰 , 等 . rt-PA 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115 例疗效比较 . 海南医学 , 2013, 24(20):2979-298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的多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其治疗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溶栓治疗,在发病初期就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对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
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急性期治疗以开通闭塞血管为最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仍以静、动脉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其成功率有限,血管再闭塞率较高,尤其是后循环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极高,疗效令临床医生不满意。近年来急诊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成...
相比起传统凝血试验存在不能及时反映机体凝血状态且影响因素较多的不足之处,TEG具有检测方便快速、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势,并可以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体内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的状态,是急性脑梗死诊断、严重程度评估以及状态监测的良好指标,可在临床...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病,该病特点主要是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而糖尿病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中比例较大,该症特点主要为并发症多、进展快、疗效差且病情重等。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脑梗死属中风范畴。近年来,...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更明显的炎性反应, 临床除给予患者降血糖常规治疗外, 及时给予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抗炎、抗氧化尤为重要。同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溶栓药物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及降低血液黏度, 尽量减少卒中带来的危害。...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改善患者梗死区缺血为主,溶栓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改善供血,但存在如下缺点:增加出血风险;具有时间窗,患者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救助机会;并发症发生率高;溶栓治疗费用较高,患者经济负担重。考虑到脑梗死后血管闭塞、血管内血栓形成等...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他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率都非常高,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危害更大,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几年来临床医生都在苦心研究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目前溶栓疗法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可导致脑循环障碍与脑代谢紊乱,病情进展可造成颅内压的增高与脑水肿,所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给予快速有效的脱水、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1].临床上常用甘露醇治疗,甘露醇是一种强渗透性的利尿与脱水剂,但甘露醇的反跳效应往往...
0引言急性脑梗死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十分常见,也是所有脑卒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有资料显示,目前临床脑卒中患者中,约60%~80%的患者是由脑梗死急性发作造成[1].早期有效的临床施治,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对32例患者联用氯吡格...
脑梗死的诱因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血管内膜损伤,最终导致患者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由于各种因素相叠加最终形成脑局部血栓,患者动脉狭窄的加重或者动脉的完全性闭塞,都会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与缺氧[1].脑梗死在我国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