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经济社会学视角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析
【第一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观测指标研究绪论
【2.1 - 2.3】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4】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和经济社会学特征
【第三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及其观测指标体系设置
【4.1 - 4.3】江西省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的实证分析
【4.4】各设区市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关于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评价研究参考文献
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经济社会学目标及其观测指标体系设置
3.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经济社会学目标分析。
根据前文论述,"城乡一体"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走向。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城乡一体"的城乡融合理论,"城乡一体"是一个多元复合概念,涉及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城乡一体"的实质含义是促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建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吴红兵,2007)[47].据此,我们可以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两大角度逐一分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所要达到的基本状态。
3.1.1 经济学目标分析。
首先,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今工农城乡关系之间的巨大裂缝,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理应缩小这个差距,但是不必要消除所有的城乡差距。林聚任等(2012)在分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差异性目标时曾提出:要肯定农村和城市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与娱乐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与此同时,要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支持等手段,促使农村生活在科、教、文、卫等方面与城市生活相比功能效用等值[6].
其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有利的手段之一--城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不仅追求"量"的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即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符合经济学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再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涵盖的重要经济关系不仅体现在生产关系的工农协调而且旨在重点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而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体化。
3.1.2 社会学目标分析。
社会学讲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从城乡关系发展变迁来看,我国城乡关系大体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关系由原本的开放式城乡结构逐步成为城乡二元结构,资金、人口、技术以及制度等要素被城乡分割开来,社会不公问题愈发凸显。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由独立走向融合与协调发展。现阶段,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政策支持,以"城乡一体"为终极目标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成为主流。
首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社会学目标要体现社会公平。林聚任、王忠武(2012)在论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目标体系时指出,要建立起在社会公共物品、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公民权利四个层面的同一性目标,实现政府提供于城乡之间均等均质的公共物品与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建立起城乡居民之间平等的社会保险、救济与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并且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非农化必须要与人口的城镇化相协调,避免工农、城乡政策的偏向与结构失衡。
彭浩(2007)提出,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社会公平;相反,恶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则导致社会不公问题。所谓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工农发展比例适当,要素合理流动,在城市化合理发展等支农政策支持下的良性城乡二元结构,它是不断弱化并直至消失的一个过程[53].本文认为,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立面的一种说辞。因此,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社会学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工农、城乡之间差距,实现各种社会资源要素分配的公平。
其次,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社会学目标是要促进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户籍制度的限制也使得资源要素流动在城乡之间受阻。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关注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以及对"三农"问题的解决。2012 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方针政策,认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提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构想。更多的学者专家也专注于"四化"与工农、城乡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
刘维奇等(2013)在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时指出,城市化的开始就是伴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农业剩余在城市发展的巨大引力下流向城市,在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农业人口就业非农化,辐射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与环境改善[33].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对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的表述,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了实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而做的努力都是以促进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目标的。
3.2 观测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城乡协调程度,其评价指标是分析城乡发展现状与问题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城乡一体化近期发展脉络、当前发展阶段与现实样态,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综合性,能够全面反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空间上要覆盖整体,反映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时间上要既能反映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又能反映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同时又密切联系,构成一个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测度的有机整体。
(2)可比性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够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也能够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反映出差异性。同时,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有稳定的数据来源,要有固定的单位,指标必须是可以被量化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能够真实的反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指标稳定、可靠,受外力影响不大,能够真实的记录可测量,具有可行性。指标要有可得性,尽量选取统计部门现有的公开资料和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数据。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既能够恰如其分的反映现实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又能够依据恰当的方法进行比较和计量,理论成立的基础上又能够有大量的数据支撑。
3.3 观测指标体系的设置。
3.3.1 设置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复合体,内涵丰富,观察角度众多,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提出不同的观测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我们注意到关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目标"应当以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以及结构的协同转换为主要政策目标"的提法(郑有贵,2010)[2].具体而言,这一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实现工农协调和融合发展。其中,工农协调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现代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农产品原料和工业品市场等。工农协调发展,可以用一定的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例关系来反映。工农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与非农产业(食品加工、纺织、生物质等产业)的融合。
这种融合因为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拉动成为可能。因为这种融合,农业的功能得到拓展。第二,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亦即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农村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第三,实现农民就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亦即符合发展经济学有关结构转换理论的要求。
有关专家关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思路对于我们的思考也产生启发。例如,韩俊(2007)强调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在完善"少取"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当前,要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支农的责任,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10%以上)[13].苏明(2003)强调公共财政投入和制度创新的意义,提出今后缓解和缩小工农、城乡关系的总体思路应把握两条:一条是政府需要"花钱",即从宏观上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分配的力度;另一条是政府不需要"花钱",即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从制度设计上改变对农村、农业歧视的做法[7].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关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由同一性目标和差异性目标构成的观点(林聚任、王忠武,2012)[6].其中,"差异性目标"是指排除了人为或者制度歧视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良性效益的差异方面的目标,包括:(1)生产协调,主要是指工业和农业能够协调发展;(2)生活等值,即在承认城乡居民应有生活差异的同时,应促使城乡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功能效用上等值;(3)生态互补,城乡生态功能优势互补,生态安全相互支持;(4)人口相应,促进农民到城镇就业落户,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口数量,使城乡人口在规模、素质、年龄、性别等方面结构均衡;(5)收入相当,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民收入逐步接近或达到市民水平。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拟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在宏观上选取若干个指标来反映和观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
3.3.2 反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变化的指标选取。
综合考虑评价指标的各影响因素,在确保指标的综合性、可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本文选择非农产业 GDP 占比、非农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人口城市化率、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建成区面积占比、城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等指标,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观测指标体系,并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确保测评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下面对所选取指标的内涵和意义作简要说明。
(1)非农产业 GDP 占比。从产业划分的角度,这一指标是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要实现工农融合的目标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要求,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该与非农产业产值相当。一直以来,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使得非农业产值比重一直很高,随着工农业协调融合的发展,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应该趋于缩小。换句话说,如果这个指标值趋于下降,说明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趋于改善。
(2)非农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政策目标的深入解读,实现农民就业非农化以及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这一具体目标可以用非农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引入人口城市化率这一指标。
(3)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的高低反映政府对重视"三农"问题解决的落实程度,这一比例逐步提高,意味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增加,也意味着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真正形成。显然,这一指标的高低,对于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指标是观察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否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4)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本文所指的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是指城市恩格尔系数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的比值。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城乡一体化目标,该指标能反映其社会一体化的目标。指标的比值越接近于 1,表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愈加相当,城乡社会一体化程度愈加一致。
(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面积除以总的建成区区域面积。考虑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及目标构成含有生态层面的关系,以及参考其他学者大多引用这一生态层面的指标,本文选择这一指标反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生态关系的发展状态。
(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显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增长的情况下应该趋于缩小。
(7)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即城镇居民每年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值。通过城乡居民消费情况比较,也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反映了人们的生产创造能力,只有消费才能拉动内需,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贯高于农民居民消费看,该比值应趋于减小,城乡之间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才趋于缩小,城乡关系趋于改善。
(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响应国家政策,倡导全民参保,在关注民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重反映了人民社会保障情况。随着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逐步形成,城乡居民的医疗参保率应趋于上升。换言之,该指标值越大,反映在人口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关系趋于良性发展。
(9)燃气普及率。燃气的普及反映了人们生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显然,燃气的普及率越高,越能反映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均等,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城乡失衡现象将趋于改善。
2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经济社会学特征分析2.1工农城乡关系的内含和本质。工农城乡关系一词从字面上看,包含工与农、城与乡两大层面的关系。通过梳理历来的文献发现,多数学者单用工农关系或者城乡关系进行表述。蔡云辉(2003)从更广泛的角度界定城乡关系...
4.4各设区市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的实证分析4.4.1因子分析过程。该部分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的评价逻辑根据前文。(1)适合度检验。经SPSS软件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三年指标数据的均值做因子分析,分别得出相...
2.4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和经济社会学特征2.4.1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1)关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内涵的多角度探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在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与农业、城...
4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观测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4.1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1.1数据的采集。以统计学的视角来看,对于原始数据的收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数据的充分与完整。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数据收...
1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工农、城乡关系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社会、政治关系,必须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长久以来,我国实行城市偏向政策,形成了农业养育工业、农...
5关于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结合对江西省以及各设区市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水平的实证分析,就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深入落实强农...
摘要工农、城乡关系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社会、政治关系,必须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在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推进新型工农...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利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
参考文献:[1]张学忠。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J].求是。2006(11):42-44[2]郑有贵。构建新型工农_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政策[J].教学与研究。2010(4):5-14[3]张元红。新中国农村60年的发展与变迁[M].人民出版社,2009[4]池泽新,...
本文分析了城乡二元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 从社会经济因素等三方面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 提出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户籍制度障碍;文化障碍;主观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