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大范畴的宏观概念,而教育管理则属于微观概念,教育管理要通过模式优化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真正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制度的约束来完成,须将人文理念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之中,对教育管理进行人文定位,探明当前教育管理中的人文缺位所在,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同的人文要件优势,推动教育管理向人文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定位,优化发展
一、教育管理的人文要件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实施离不开人文要件的作用,完整的教育过程须把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作为重要的人文要件,应用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推进。
1.教育管理需要人文理念的塑造
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认为:“只有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等学校主体都认识到对话交往不仅是学校领导者人性、德性和专业化的象征,也是教师、学生等获得尊重、权力和提升素质的标志,才能遵循和履行对话交往所提出的要求与蕴涵的对话精神,并把对话交往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中去。”[1]可见,教育管理不是单一管理主体的个人行为,而是多元化管理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的人文理念塑造的产物。也就是说,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之一,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教师或者学生,都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教育管理责任,在配合教育管理有效实施的过程中,要用人文理念来实现自我净化。作为领导者,要保持公平公正的人文理念,做到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作为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的人文理念,做好传道、授业、 解惑,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作为学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文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德育修养,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当教育管理在人文理念的指导下, 真正形成了领导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教育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优化。
2.教育管理需要人文精神的升华
现代教育管理追求的是人文精神的回归,通过人文精神主导的教育激励,来激发被管理者的人文价值追求。正如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安世遨教授所说:“教育是人之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存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人之主体自身的建构活动。”[2]也就是说,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人的主体建构过程,而教育管理则是保证教育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主体人文精神的升华过程,应使教育管理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实现人本位的价值回归,从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潜力要得到有效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以及自身发展的潜在能力,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学生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和标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教育管理不是单纯的管理者一方面的管理行为,而是需要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设人文精神衔接的纽带,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管理者—人文精神—被管理者”灵活互动的管理体系,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3.教育管理需要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硬性的理论知识传授中加入柔性的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教学管理内容的层面来看,教师须对教学管理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保证教学管理内容的体系化,使学生能够接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同时,教学管理的内容还要保证多样性的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从教学管理载体的层面来看,教师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保证载体的选择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使学生接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更应该包括人文情感教育,而且教学载体还要突出灵活性的特点,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系统的人文关怀;从教学管理手段的层面来看,教师要摈弃灌输式教育的不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对各个教育环节进行优化配置,以人文为主线来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教育管理的人文缺位
教育管理的人文缺位与教育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然而教育的素质化与教育的人文化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当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更侧重于素质指标评价时,人文指标常处于被冷落的地位,其根源在于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文缺位的现象。
1.教育管理中行政管理的人文缺位
管理的主体是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其出发点是在保证运行有效性的前提下实现管理的和谐, 这就须要以人文精神为前提,保证被管理者的地位和尊严。实践证明,教育管理不可能完全去除行政化,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这就使得教育管理须要以教育制度为前提,用制度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工作,从而使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到理顺和优化,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如何在管理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就成为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毕竟教育管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制度管理的范畴,管理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使得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成为一种必然。实际上,教育管理须要摆脱功利主义的倾向,然而,当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席卷到教育领域的那一刻,对教育管理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与人文缺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教育管理被蒙上利益的面纱,当管理的评价尺度受到考核标准以外的因素影响时,势必对教育管理产生不良的冲击,公平公正的管理尺度和管理原则也将面临挑战,也恰恰是管理者人文底蕴的缺乏,才使得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缺少了人文的气息。
2.教育管理中学生管理的人文缺位
教育的客体是学生,但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教育活动中,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实际上,教育客体须要与教育主体之间确立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化的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真正成功的教育管理不是把学生管死,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完全听话的“木偶”,而是须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人、事、物。换句话说,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管理的真正目的是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并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影响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 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却常常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过分强调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管理,用强制性的制度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把活生生的人完全限定在制度的框架内,显然这种管理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另外,受到传统的素质教育理念影响,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高,这也是典型的教育管理中人文底蕴不足的表现。
3.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人文缺位
教学管理主张民主化管理,这是人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管理的实效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管理的人文缺位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制约,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的制度管理束缚也让一些教师责任心受挫,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管理的人文缺位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束缚,不敢突破思维的局限来进行有效的创新, 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的被动,从而产生学习的厌倦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的是“传道”和“授业”两个环节,忽视了“解惑”的关键一环。实践证明,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而是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有所感悟,这种人文的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三、教育管理的人文走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正在发生转变,正在由传统的制度管理向人文管理迈进,这是教育管理发展与进步的表现。把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是未来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需求。
1.以管理者人文素养提升为前提的教育管理人文走向
教育管理是在教育过程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对于教育管理成效的评价绝不仅仅是以被管理者听话为指标,而应该以管理的优化程度为评价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得各种关系得到理顺和协调,各要素之间能够形成凝聚力,教育的显著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更应该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制度不是教育管理的唯一指标,单纯依靠制度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真正优化。教育管理更需要管理者具备足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并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用人文理念来指导管理过程的实施,既要坚持制度的原则性,又要把握制度的灵活性,既要发挥人文管理的自律优势,又要坚持制度管理的他律准则,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统一,保证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推动教育管理的优化升级。
2.以管理手段的人文内涵为原则的教育管理人文走向
教育管理的手段应该以人文内涵为原则,强调的是通过管理手段的优化来处理好各种关系,毕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关系矛盾,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矛盾、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矛盾、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矛盾等等,只有这些关系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推动教育管理的优化。 对于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矛盾问题,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人文原则,在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前提下,推动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教育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触及到个别教师的利益,这就须要通过人文化的管理手段来化解矛盾,使教师能够辩证地看待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利益与奉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教育管理的效度。 管理手段中要融入情感人文内涵,无论是对于教师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的管理,都须要借助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来提升广大师生对于教育管理的认可程度,激发学习和工作的潜能,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
3.以管理过程的人文精神为依托的教育管理人文走向
“人文关怀素养的重心是从精神层面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3]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时刻注意人文精神的引导和运用,从精神层面给予广大师生必要的关怀,使师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管理过程的人文精神实质,实现教育管理的人本位价值。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各关系要素之间形成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不能被制度管理的模式所限定,而应该以人文精神为依托,去还原教育的本真,使得教育管理能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各管理要素之间的融洽关系。管理须要以文化作为依托,教育管理过程不能脱离校园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的外在标志、制度文化的引导和规范、行为文化的各种风气、精神文化的传统和灵魂等等,都须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始终,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的优化升级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也须要破除单一制度管理的瓶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要件的建构,填补管理过程中的人文缺位,坚持管理的人文走向,让教育管理在人文层面上实现平等对话,使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手段、管理的过程都伴随着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而有序推进,通过教育管理的优化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久,孙玉丽.教育管理: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2]安世遨.教育之对话本真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3]丁虎.试析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一、教育管理已成为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核心中国职业教育传统的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开放式管理、研究性管理、校本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出现,都在改变着职业教育学校结构及管理方式。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汲取和借鉴国内外管...
教育管理范式是教育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型和实践范例,是从教育管理理论到实践的一套系统的整合机制和样式,是教育管理理性发展的较高形态和实践运行的成熟形式.洞悉和理清教育管理范式的历史脉络、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对于教育管理的...
教育管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所积累的理论知识[1]1,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源流、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学科体系等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因而这一学科的定义及其许多相关的问题至今尚未...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 相应的教育督导在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工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督导可以较为科学的规范整个高校的教学过程、不断的推动教学改革, 最终切实的提升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叶理绥(SergeElisseff,1889-1975)是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任社长,也是任期最长的社长。其在任期内对哈佛燕京学社的管理对现今的学校管理很具启迪意义。在他的管理与配合下,尽管是在抗战的艰难时期,哈佛燕京学社的各项合作亦能得以正常开展。从他任...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着名高等学府。许多大学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概况及特色德国高...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大学生重返校园后首次面对校园“半封闭式”管理,学生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随着防控的要求和校园管理方式的改变发生了变化,部分高校提出“非必要不外出”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出行频率,减少了...
本文对基于学科规训视野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迈向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受此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开放程度高,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化。以此为背景...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是一所顺应时代发展, 以培养音乐传媒、国际演艺、影视娱乐等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