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伦理观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自然会以谋求利益为目的。因此,也可以说功利主义的教育公平就是"唯利是从".也就是说,在结果出现之前对教育公平的计算是不存在的,公平就在于使效用最大化。而在现实教育的分配问题上,功利主义无疑更加倾向于教育公平的标志是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功利主义伦理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作为大学生,农村的孩子要比城市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农村的师资力量、学习环境等条件没办法和城市相比。我们都知道,城市和乡镇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公平现象,也许,有人会说--错不在当下,错在历史。但是,这种不公平现象既然由来已久,我们是否应当想办法予以解决呢?我们是否应当有所行动,给乡镇教育一个交代呢?以下的论述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一、平衡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
几年前,农村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还在上交各种名目的费用,辍学率极高(初一开学时有230人左右,初三时剩40人左右,辍学率高达82.6%;毕业时只有不到10人可以继续读高中,升学率还不到5%)。现在已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可能会对这一状况有所改善,这无疑都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但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每年临近大专院校的毕业季,就业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试问,谁愿意去一所乡镇中学(或是小学)任教?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吧。也就是说,我们都不愿意去乡镇工作,原因何在呢?在工资基点相同的条件下,乡镇的生活环境就比城市差得远。那么,平等起见,就应该给乡镇教师以补偿。所以,国家应当提高乡镇教师的工资和相关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如果不然,优胜劣汰后的大学生被迫转战乡镇。那么,可想而知,农民子女的老师是被城市筛选剩下的资源,这样是不公平的。
二、调整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倾向"
教师资源只是一个方面,乡镇的教育资源比城市的教育资源要弱得多,自然要多加思考。比如说,当我们谈到省级的重点小学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可否想过乡镇小学的孩子如何实现更为有意义的实践学习呢?如何开拓他们的视野呢?但是我们无法改变乡镇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程度,想做到和城市一样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在有城乡之别时,真正的教育公平会实现吧。所以,在坚持教材的基本使用不变的前提下,涉及到一些课堂活动或者实践活动,要根据乡镇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
长期以来,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城市人的利益,而教育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城市优先"的价值。虽然社会和时代都进步了,但这种思维模式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部分社会决策之中。
三、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中,"当事者"泛指整个社会,"当事者的幸福"指的是整个社会的幸福。那么,中国社会中的"最大多数"指的是哪一群体呢?--农民及其子女;中国社会中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指的是哪一群体的幸福呢?--农民及其子女的幸福。那么,如何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呢?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教育,也就是说,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多数的农民及其子女获得幸福的途径是获得教育。
梁漱溟先生曾经这样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乡村,乡村的未来靠教育。我们虽不能判断这一历史性的设想是否能实现,但可从中看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有人可能存有这样的疑问:农民及其子女为什么要通过获得教育来获得幸福呢?那么,我们需要给"幸福"一个定义。我个人认为,幸福--物质上不窘迫,精神上很富足。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精神上很富足"要比"物质不窘迫"难实现得多。也就是说,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是"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如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呢?我们可能得出了同样的答案--接受教育,接受公平的教育。
那么,教育是如何使人获得幸福的。在精英教育的大旗下,古往今来的"学而优则仕"的老传统并没有改变,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农民及其子女无法享受获得教育的权利,他们就与"政治"远离了呢?还有,我们都懂得读书给人提供的精神愉悦,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农民及其子女无法享受获得教育的权利,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呢?还有,现今,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很多城市都在抱怨农民工素质不高,无需思量,我们就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他们享受的受教育时间太少了。所以说,让农民及其子女享受好的教育,让他们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彻底的公平。
参考文献:
[1]边沁(著),沈叔平等(译)。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蒂姆?莫尔根(著),谭志福(译)。理解功利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至20世纪90年代,城乡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两基目标基本实...
1民办学校的地位与作用1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真正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
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整个社会的公共教育资源在个人、城乡、区域等不同范围内的一种客观公正、均等化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科学发展、数字公民培养、管理决策制定、精准扶贫开展,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在提升教育质量、更新文化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巨大价值,还对实现21世纪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视角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但鲜有人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审视。本文尝试从制度视角切入,以期为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构筑一个更具洞察力与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推进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教...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贫困地区学生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教育公平内涵十分丰富。基于对教育公平的不同理解,以及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实现教育教育公平的路径、措施、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多元视角下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即教育机...
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认定不一。就教育公平是否意味着平均来说,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即人人享有同等份额的教育资源;但也有人认为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平...
推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是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平等、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关系和谐、防范阶层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手...
教育公平是最近几年社会上不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类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区域教育文化差异以及促使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指狭义概念上的农民工子女,具体是指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