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对113例拔牙患者出血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13 共1681字


论文摘要
  拔牙术后出血是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拔牙患者的 1.25%~1.47%,严重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有效预防拔牙后出血,本文对 1994 年以来我科诊治的 113 例患者的出血原因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3 例患者 ,男 68 例,女 45 例 ,年龄 18~72岁,上牙多于下牙,后磨牙多于前磨牙,未见前牙出血病例。

  1.2 出血的诊断标准 牙拔除后半小时,吐出压迫的纱卷,即不再出血;仅涎液中偶带粉红色;如仍有明显出血时,称拔牙后出血。 拔牙后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出血为拔牙后当时出血即未停止,继发性出血为拔牙当时已经止血,以后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的出血。

  1.3 引起出血的因素 拔牙创出血常为局部因素(如牙龈撕裂、牙槽骨折、拔牙创残留碎骨、牙片、肉芽组织等)或术后护理不当(如术后反复漱口、剧烈运动、术后感染等)引起 ,极少数为全身因素(如高血压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引起。

  1.4 出血的部位及特点 出血的部位可在拔牙创内或周围软组织 ,有的病例出现拔牙创广泛性出血。 出血特点对寻找出血部位和分析出血原因有着指导作用。 如出血速度较快或涌血而血色发暗则可能为小静脉出血;波动性出血则为小动脉出血;人多数出血为毛细血管出血。 周围软组织出血时血凝块的高点多位于患侧,拔牙创内出血时凝血块高点多位于正中;骨板折断错位时出血常伴有同侧粘膜下血肿;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拔牙创内及周围软组织广泛性出血、血凝块不完整或没有形成血凝块。

  1.5 出血原因 引起拔牙后出血的因素很多,笔者依据承担不同因素引起出血的责任分为医生原因和患者原因,医生原因引起出血的因素为局部因素,患者原因引起出血的因素为术后护理不当或全身性因素,统计结果如下。 医生原因引起出血因素分布情况:牙龈裂伤 34 例、牙槽骨折 9 例、牙槽突折 2 例、牙槽骨过量去除 10 例、根尖肉芽组织 39 例、创口内残留碎骨牙片 3 例。 患者原因引起出血因素分布情况:高血压病 3 例、凝血功能异常 2 例、牙槽窝血管瘤 1 例、术后感染3 例、术后反复漱口 5 例、术后剧烈运动 2 例。

  2 、讨论

  医原性拔牙后出血在本组病例中共 97 例,约占 85.8%。通过临床检查分析主要存在拔牙创的损伤增加或拔牙创的清创不彻底两大问题。 具体表现为医生在手术时对牙周组织的保护不够;未能正确使用拔牙器械,对较难拔除的患牙选择翻瓣、去骨等加重损伤的方法,术中使用暴力,从而增加了拔牙创的损伤:同时在牙被拔除后对撕裂的牙龈未缝合;骨折、折裂的骨片未复位;拔牙创内残留碎骨、牙片及根尖炎性肉牙组织未清除彻底,引起术后出血,均为原发性出血。 本组病例中牙龈裂伤和根尖肉芽组织引起出血的病例共 73 例,占64.6%。 在所拔除的患牙中以上颌牙、后磨牙、残根、残冠、死髓牙居多,手术视野受限、炎性粘连重、手术难度大有关。

  患者原因引起拔牙术后出血在本组病例中共 16 例,占14.2%,其中全身性因素 6 例,占 5.4%,术后护理不当 10 例,占 8.8%。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出血呈持续性、为原发性出血,与血凝块的形成不完整。 通过临床分析主要是因为患者术前隐瞒病史或拒绝相关检查,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未被发现。 本组病例中牙窝血管瘤 l 例,术前没有任何临床体征,具有不可预见性。 术后护理不当引起的出血属继发性出血,临床上有血凝块被破坏的体征。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主要是患者对术后医嘱不重视。 因术后不适而采用了不恰当的护理,导致血凝块直接被破坏或被感染而溶解脱落。

  本组病例中未涉及到因医生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医嘱不合理造成出血的病例,这与口腔医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关。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显示绝大多数拔牙后出血是由医生原因导致的局部因素引起的。 预防的关键是合理的拔牙方法选择,正确仔细的拔牙操作,减轻拔牙创面的损伤;对有出血倾向的,应尽早排除引起出血的各种因素。 少数由患者原因引起的拔牙后出血通过医生的帮助引起患者的重视是预防的关键,必要时应坚持作相关检查或请内科医生协同处理。

  总之,拔牙术后出血虽难完全避免,但如能引起患者重视,医生本身提高技能,完善器械设备,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或减少其发生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口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