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究
【第一章】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职业学院就业指导相关概念和理论
【3.1】杭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般模式
【3.2】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工作现状
【3.3】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完善和健全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完善和健全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目前在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配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杭州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基本形成了就业指导政策体系,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见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手段也一直在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通过对各部门工作现状的研究,尤其是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高职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和就业政策,就业监督和评估不够完善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上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4.1 政府方面
4.1.1 完善就业制度保障体系
第一,从政策层面看。目前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针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针对高职学生的却很少。高职学生就业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择业观的问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里面都以大学生自居,与之前的考上本科、专科的相比较,这个定位与国家举办高职的初衷是背离的。高职学生不愿意到一线岗位中,希望能步入白领或者行政管理人员,而调查中企业需求却主要集中在营销(57.46%)、技术岗位(45.52%)、服务人员(41.04%),最低的是管理人员(26.12%),势必会出现有业不就,企业招不到合适人的现象。因此在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应该考虑高职的特殊定位,营造社会舆论,提升社会对高级技术人员的认可度,鼓励高职学生进入一线岗位,技术岗位中去。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改变对销售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看法,提升这些岗位的社会地位。
面对有限的资金,我们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第一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资金。
有很多大的上市企业,政府资助的资金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作用,比如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见习基地这一项就可以每年从政府获得几十万的补贴,而有些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却获得不到补贴。而中下型企业更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在调查中薪资问题是高职学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最主要原因(76.87%),如果政府补贴到中小企业,来补充到学生的工资中,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其次是扩展资金渠道,需要积极调动社会上包括企业、民间组织等力量,通过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投入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比如校友会等。
第二,从人力资源方面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缺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依托高校本身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人事问题还没有完全理顺,缺少相关政策。从事就业指导的团队,基本上由学生工作线上的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组成,他们都是兼职人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政府搭建一个平台,为高职学校邀请政府部门、本科院校、企业等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到高职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这对开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专家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上更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另外从调查中了解到,企业人员(98.51%)都基本上都认为企业参与到高校就业指导中会起到很大作用,但很多企业人员却没有精力,如果政府能够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更多的企业人员能够参与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就业指导工作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4.1.2 健全高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
第一,要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随着不断深入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才流动越来越来频繁,已经成为一个平常现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实施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政府行为。首先,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实现用人单位和高职学生的优化配置,政府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特别是招生制度改革、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推动力度;其次,通过竞争机制,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竞争效应和人才培养链,这就需要政府推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合理竞争机制的形成,并促使竞争机制有序、健康运行;最后,通过工资机制,工资高低与人才需求程度的相匹配,个人能力与岗位价值的相互匹配,鼓励高职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公平竞争,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二,规范监督和管理,促使高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高职学生绝对多数都是在中小企业就业,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在人员工资保障上减少开支,学生得不到基本的劳动保障。政府通过立法、监督等手段规范一些市场自身不能调节的现象,保障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制定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在高职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求职过程中,以及在就业后劳动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劳动协议、收费项目、服务宗旨等出现纠纷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4.1.3 健全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第一,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监督与评估。就业率是政府评估高校办学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这必然导致高校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就业率,现在的高校就业情况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的就业情况。绝大多数企业(97.3%)都认为就业率不能体现现有的就业情况,学生大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而签订的就业协议,企业目前承担的主要工作也主要是帮助完成就业率,难以留住学生,并没有如图 3 所示,真的体现与企业相匹配。在考核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更应把专业对口率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够与企业对接,否则就失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意义。因此评估体系要结合学生就业情况、对口率、学生工作后的稳定性等。在具体操作中引入第三方毕业生跟踪调查机构,在选择调查机构中需要避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带来的弊端,以便获得真实的数据。同时对高校里开展的技能培训和证书培训在补贴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引导,根据行业需要规定证书种类和要求,并可给予一定的支持。
避免学校里出现盲目考证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现象。
第二,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和评估。政府一直强调企业用工的合法化,严格遵守劳动法相关规定,并有劳动监察大队进行监督和执法。除此之外,政府对于在校生进行见习、实习时对企业更多的是支持和资助。比如国家最近推出了对吸收实习生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考核办法。企业在接收实习生并不是单纯获得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高职院校方面
4.2.1 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构建网络体系
根据政府、大学、企业、人才服务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四个机构组成如图 3 所示的网络系统。整个网络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可以调节各个机构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但政府、企业、人才服务机构都是通过高校来发挥作用,因此要把整个社会的资源都整合到高校中,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毕业生。
在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调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设置专业,科学地调整已有专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①文件中专门指出了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此可见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中,应该加强企业的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改善高职学生出现的就业意识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与企业需求对接。转变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应从学生报考院校、选择专业时开始。高职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地区经济的需求,因此学生在填报志愿前就需要了解专业发展前景,确定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录取专业,在宣传专业时不仅仅宣传课程设置,更应该提供企业工作环境,岗位介绍等。帮助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
第二,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要求保持一致。本文调查中发现工作技能的不足是高职生与具有工作经验者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践环节与企业保持紧密对接,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培养学生技能。除了进行部分素质教育外,整体教育结构均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培养。同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校期间就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知识,行业形势,掌握专业技能。调查中的部分企业(35.07%)可以为高校老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愿意与高校教师进行互聘,加强之间的合作。
第三,鼓励校企合作,推动校企一体化建设。高职院校在积极的推进校企合作,但形式不一,效果不同。调查中发现,企业最看重的也正是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经历,几乎所有的企业(96.27%)都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杭州市开展的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企业资源。部分高职院校比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业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通过各种调研,制订出的校企合作标准模式,经过试点后再逐步推广,真正形成校企一体化。
4.2.2 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第一,提升学校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被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加产物",是高等教育的"次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错位认知,导致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由于很多人对高职的办学性质和办学形式不是很了解,再加上观念的落后,认识的偏差,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广大的求职队伍中处于劣势地位。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声誉和提高其社会地位,突出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关键,所以,高职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继续实施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而且还要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和工作小组,设立校-院(系)-班三级管理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教学目标建设。
第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由于从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以兼职人员为主,专业人员稀少,团队不够专业化,很多高职学校辅导员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然而许多辅导员从毕业跨入工作岗位,自身缺乏工作经验,面对就业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自身也很低,他们显少有在任职前经过专业培训,也是他们只注重照本宣科,侧重理论知识的传递。这些缺乏就业指导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人员是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他们无法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重视他们的任教资格和工作评价,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成长。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提升,任教老师的学历、资质会增加。此外,在职指导人员的再培训,也逐渐得到高职学校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就业指导人员只有经过与时俱进的业务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水平,才能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团队。
第三,拓宽就业指导途径。老师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是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要打破这种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高职院校就得拓宽渠道,多途径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政府,邀请政府机关人事主管、高校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主管、成功企业家、知名校友、心理学专业人士等来高职院校进行讲座、沙龙、访谈等,形式可以多样。这些人士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学生的就业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另外,还可以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很多合作企业在校内都会建有实训基地,可以邀请企业方的实训教师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让高职学生多渠道的了解企业的招人计划、人才的需求结构等。
4.3 企业方面
4.3.1 转变传统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大多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来创建校企合作项目。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只是企业对学校的赞助或是对社会反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现状不仅影响着现有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更影响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更高更深合作层次的推进。因此,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从人才与技术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方面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4.3.2 扩大企业冠名办学
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要让企业认识到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利益,真正实现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要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以长远的战略目光来看待企业的持久发展,那么与高职院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势必是他们寻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调研区域行业发展前景,掌握企业的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既可单独设置二级学院,也可在原有学院里冠名招生组班。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企业文化,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了解"学习者"与"职业者"的差异,并逐渐完成零距离的角色转变。这种订单式的培养,避免了高职院校教学的闭塞和盲目行,有助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学校的竞争力,是一种发展趋势。
4.3.3 争取政府扶持政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两者有着分不开的联系。而校企合作是否成功,合作程度有多深,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从调查中了解到在中小企业中收到政府见习基地补贴的企业不到 30%,因此,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只有政府政策支持,高职教育才能发展,企业才能积极性实施校企合作。政府首先要统筹协调以促进校企合作,统一规划,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其次,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使高校和企业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最后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税收、政府有经费支持校企师资互通、实训基地建设等。高职院校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扩大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政府干预,提供政策支持,法律和制度保障,那么校企合作必然推动的更快。
4.4 服务机构方面
4.4.1 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
作为专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对接,发挥其不可忽视的桥梁中介作用。因此,在保障自身团队稳定的基础上,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专业的、系统的进修、培训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考核标准,达标才能持证上岗。尤其是要求对学生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岗位要深入了解。
4.4.2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交互平台
人才服务机构可以在就业市场中采集到相关信息,如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供求矛盾等。将统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常用信息,再添加一些个人特长、学校的奖励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等,将这些资料整理上传。这些数据信息可以让那些需要招聘的企业登陆,并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毕业生进行招聘。用人单位通过这样的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更方便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4.4.3 健全就业指导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人员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对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起到导向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才服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体系设计,在就业指导人员岗位职责范围内,根据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特点,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科学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二,提高评价结果效用。人才服务机构还应该将评价结果与职务聘任、晋升、津贴发放、各类评奖评优挂钩,对评价不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优胜劣汰",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人口基数、就业机制、就业观念等问题,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表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上,而见习经历无疑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建立高校毕...
第3章杭州市高等职校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与问题分析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大学生就业问题随之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慢慢被老百姓关注,因此,就业问题也逐渐突出,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也...
3.3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1政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不健全从整体来看,近几年,杭州政府部门在推进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加强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就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下了功夫,但也存在不少的问...
应用数学属于基础学科,培养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能力,所以就业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既能胜任政府机关的管理工作,也能从事科研机构的技术研究;既能为社会组织服务,也可以独立创业。...
3.3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1政府在制度和法规方面的不健全从整体来看,近几年,杭州政府部门在推进形成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加强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就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下了功夫,但也存在不少的问...
一、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一)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解放后设立的大学专业。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人把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件重要的事,使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其次,由于居住...
6进一步完善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根据以上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参考,本节将就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6.1政府应给予相应的配套支...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和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密不可分。然而,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在认识程度、工作理念、指导方法和内容、工作经验、职业指导师人员构成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当前,我国职业指导...
关于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问题长期受到社会的关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情况。本文首先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特点进行阐述,然后从社会层面、教育单位与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与知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各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努力为学生适应社会作准备。高等职业院校是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举办,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类高等教育,其专业安排具有相对性,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