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1].冠心病患者发病后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抑郁和焦虑,而抑郁焦虑也可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显着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文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门诊冠心病患者 130 例,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 2009 年 10 月-2012 年 10 月在山东省荣军总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13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排除有精神疾病史、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 65 例,男性 40 例,女性 25例,年龄 43 ~ 78 岁,平均(61. 57 ± 4. 68) 岁,病程1. 5 ~ 9. 0 年,平均(3. 15 ± 0. 76) 年.对照组 65 例,男性 39 例,女性 26 例,年龄 44 ~ 79 岁,平均(61. 25 ±3. 27)岁,病程 2 ~9 年,平均(4. 47 ±0. 76)年.2 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护理和饮食护理与运动护理.饮食护理干预:制定健康食谱,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胆固醇每天低于 300 g,钠盐控制在 5 ~8g 或以下,多吃鱼类、豆类食品以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饮烈性酒,饮酒以 <30 ml 为宜.运动护理干预:制定运动计划,跑步、太极拳等动力运动,每周至少 2 ~3次,每次 20 ~50 min 左右[4].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指导患者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学会自我调节,承受压力时,应向他人倾诉、交流.调动患者积极性,改变心理上的被动位置,树立信心,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①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救自救的基本常识,从疾病的诱因、预防、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焦虑、猜疑和恐惧情绪,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以便配合治疗;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临床上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③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量及锻炼时间.
1. 3 疗效评价 心理功能测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5].临床疗效标准:显效:经过半年的治疗后,胸闷、心悸、疲乏等临床症状已经得到彻底改善;有效: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后,胸闷、心悸、疲乏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已经非常明显,可以更大程度耐受常规运动;无效:经过半年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善.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 SPSS 16.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x ± 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t 检验,组间对比采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半年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84. 6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7. 69%,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 2 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 05).详见表 1.
2. 3 心电图 ST-T 改善比较 详见表 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心电图 ST-T 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2. 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 SAS、SDS 评分情况 2 组患者治疗前 SAS 和 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 2 组患者 SAS 和 SDS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 SAS 和 SDS 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 3.
3 讨 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冠心病发生率 10 年增加 2 ~3 倍,致死率位于肿瘤、脑血管意外后居第 3 位,严重影响着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6].而护理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控制了冠心病的发展,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冠心病是一种公认的心身疾病,既有机体导致的心理失衡,也有心理变化引起的机体病变.除了疾病本身给患者造成了躯体的不适症状以外,还使患者产生恐怖的情绪和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引起机体抵抗能力的降低,影响术后恢复[7].这种心理上的恐慌,更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延缓了康复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高,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易被忽视,造成漏诊,由此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以往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采取药物和饮食疗法,而忽略了新模式中的心理护理干预疗法.
情绪变化对冠心病的病情有重要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应激,从而引起复杂的心理,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有关研究表明,行为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尤其是患者的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8].患者情绪激动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的形成,心肌耗氧量增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乃至猝死的发生.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因素每上升一分,心脏病的危险也就增加5 个百分点.本调查提示,干预后抑郁、焦虑性情有改善,具有差异性,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学会排泄与调节不良情绪,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通过教育性和心理治疗性的途径,来影响患者应对疾病行为的新型治疗方法[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医生治疗,以便尽早的恢复健康.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包括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10].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已成为临床治疗过程中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时心电图半数是正常的,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 ST-T 改变;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近 95%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出现有相当明显特征的心电图改变,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T 改变,在平时有 T 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假正常化");动态心电图监测,从连续记录的 24 h 心电图中发现心电图 ST-T 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心电图变化随着胸痛的缓解而常完全或部分恢复.症状缓解后,ST 段抬高或降低、或 T 波倒置不能完全恢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11].伴随症状产生的 ST 段、T 波改变持续超过 12 h 者可能提示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此外临床表现拟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胸导联T 波呈明显对称性倒置(≥0. 2 mV),高度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可能系前降支严重狭窄所致.
胸痛患者 ECG 正常也不能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12].本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后心电图改善程度优于对照患者,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护理干预是冠心病继发性预防的重要干预手段,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冠心病患者在坚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精神负担,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症状,自觉采取有利的健康方式,积极调整心态,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能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继云,杨延,张学颖,等.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31-2232.
[2] 顾琴.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4):272.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8(16):409-410.
[4] 王振海.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 :75-76.
[5] 马辛,李淑然,向应强,等. 北京市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2):100.
[6] 王洪涛.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7(36) :139-140.
[7] 张凤. 健康教育疗法治疗原发性轻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0-1061.
[8] 刘香菊.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安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35-36.
[9] 李欢.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118-119.
[10] 马跃文,刘畅. 心脏康复对于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改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41-143.
[11] 时忠丽,陈湘玉,李秀云. 情景式健康教育在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0,17(1A):6-9.
[12]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等. 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麝香保心丸的临床耐受性与安全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5):399-400.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危害其生命健康[1].因此,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意义较大。综合评估护理模式为临床检测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突出。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10月,浙江省湖州市安...
老年性便秘是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的功能性肠...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常发生于老年人群,对其危害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冠心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病死率也随之增加[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常用方法,治疗效果理想,但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
引言浅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材料柔软,对血管损伤小,对病人活动影响小,可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刺激,符合安全输液的要求,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很广泛的使用。我科收住的多为老年...
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升高,我国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然而,伴随着这种优势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逐步上升,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抑郁症也是当今...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1],而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其所引起的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等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密不可分[2],二者常同时发病,严重威胁到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1].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
口腔是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重要门户之一,老年病人免疫力较差,口鼻腔分泌物容易聚集,细菌在口腔内繁殖和定植,加之老年病人本身自净能力较差,容易引起细菌或真菌繁殖,造成感染,从而出现口臭及口腔溃疡、溃烂及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炎症,进而加重病情,增加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部2012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医院病房中对老年病患者护理的风险因素,并对相应的因素制订相应的管理方法,探讨该方法在老年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
抑郁症是老年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数老年患者会感到身心疲劳,严重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若未及时接受防控和治疗,会加重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增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