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

领导特质、领导权变及后悔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8 共23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领导者情商对相机抉择的影响探究
【绪论】情商对行政领导者决策的作用探析绪论
【1.1】领导者情商
【1.2】领导者相机抉择
【1.3】领导特质、领导权变及后悔理论
【2.1】情商在发现问题与确定目标中的作用分析
【2.2 2.3】情商在方案拟定与择选中的作用
【3.4】情商在方案实施与反馈调节中的作用分析
【第三章】有效发挥领导者相机抉择中情商作用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领导者情商与方案选择的关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是有关领导的最普遍的理论。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国外学者根据研究多名领导者的特质与领导有效性的关系,得出相关理论。

  (一)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

  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假设: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不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就不能成为领导者。学者将领导者个人特质总结为六大要素:分别是身体要素,能力要素,业绩要素,责任要素,参与要素和性格要素。

  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主要从调查和测试两个方面研究领导者的特质,得出某些特质对有效领导的影响。但是该时期的理论过于重视天生因素,而忽视了后天的教育因素及环境因素。

  (二)现代的领导特质理论。

  相对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领导特质理论,现代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特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是从动态角度来研究领导者的特质。

  1971 年,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在《管理才能探索》一书中通过对 300 名经理人的研究,得出领导者个人素质对有效领导的重要性。书中他将领导特质分为 13个因素,在这 13 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对有效领导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一些因素发挥较大作用,一些因素没有任何作用。他对领导特质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研究,而是动态地进行研究。吉赛利对领导特质的研究基本上抛弃了传统领导特质理论的观点,强调了有效领导受后天学习因素的影响。

  德鲁克指出,以下五项主要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合理利用时间;乐于奉献,准确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能够发现和充分挖掘他人的优势;集中精力;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

  从上述领导特质理论可以得出,领导特质是影响有效领导的重要因素。

  二、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是领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应变思想为核心的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领导有效行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认为领导者行为应该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的思想,随机制宜地处理问题,因此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费德勒在 1962 年提出"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of leadership effeveness)".他是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这个模式将领导的有效性与领导风格的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将领导环境纳入研究范围。通过 15 年的调查研究,他提出:领导风格取决于领导环境,随着领导环境的变化,领导风格也应该随之改变,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员工导向与追随者、任务、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费德勒认为,由于每位领导者的基本需求不同,所以每位领导者的行为及领导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领导者的基本需求成为界定领导方式的依据。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界定为"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两类。"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相对组织目标,更加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相反,相对人际关系,更加注重完成组织目标。除此之外,费德勒还界定了领导效能问题,并且讨论如何有效发挥上述两种领导方式的功能。

  20 世纪 70 年代初,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R.J.Howse)提出一种有别于"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的权变理论,即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

  该理论认为:某些领导行为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才具有有效性,这些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豪斯等人指出:领导是一个调动下属积极性的过程。有效的领导方式,必然能够充分发掘下属能力并及时适应组织环境。在此基础上,豪斯将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类:指令型领导方式、支持型领导方式、参与型领导方式及成就型领导方式。领导者必须依据下属的能力、需求以及组织环境选择不同的领导方式。

  三、后悔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初,洛麦斯等人提出了预期后悔理论,该理论的中心就是说明在决策中预期情感因素的重要性。预期后悔理论认为:决策者对自己所做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预期反应,如果决策者认识到自己的决策不是最佳选择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相反,就会产生愉快情绪。这些预期情绪将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在决策中决策者会努力控制后悔情绪的产生。后悔理论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例如,如果顾客预期到由于购买不熟悉产品发生问题导致的后悔心情,就更愿意购买使用过或自己了解的产品;如果人们事先得到提醒,违规驾驶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减少违规驾驶的现象,关于安全驾驶的态度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同理,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如果领导者能够事先预期到某项决策的严重后果,那么领导者就会慎重决策。

  四、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产生于 1999 年,由梅勒斯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如果决策主体需要在 A、B 两个结果中进行抉择,抉择的依据是决策主体对 A、B 两个结果的总体情绪。总体情绪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决策主体对两个结果的主管偏好选择;决策主体对两个结果的情绪预测值。根据效用理论,决策主体对 A、B 两个结果进行抉择时,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其自身的愉快情绪。所以,如果 A 结果的总体情绪值较高,即决策主体选择 A 结果时的愉悦情绪较多,那么决策主体就会选择A 结果;反之,若决策主体选择 B 结果时的愉悦情绪较多,那么决策主体就会选择 B 结果。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领导者情商、领导者相机抉择的概念进行了基本的阐释,并介绍了领导者情商、领导者相机抉择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等。其意义在于全面理解领导者情商及领导者相机抉择,为下面深入的分析情商在领导相机抉择中的作用做了铺垫。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领导科学论文
返回:领导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