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学分析
【引言】道德冷漠的原因与治理研究引言
【第一章】道德冷漠的内涵、类型及影响
【第二章】当前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及成因
【第三章】扭转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011 年 10 月 13 日,佛山女孩小悦悦遭遇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当她愉快的在巷子里玩耍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个小货车碾过,然而令人悲愤的是,短短的七分中内有十八人经过却视若无睹。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她抱到路边并找来了她的母亲。由于伤势过重这个幼小的生命于 2012 年 10 月 21 日离开了这个她并不很熟悉的世界。此事件被称为“小悦悦事件”.“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而引起了社会上关于“道德冷漠”的大讨论。“小悦悦事件”中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无影无踪,社会道德底线荡然无存。道德冷漠现象的发展不仅会对当事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会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道德冷漠问题已经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和科研群体也在极力寻求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有效方法。本文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内涵入手,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找到扭转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对策。
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人民的物质精神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道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道德冷漠现象就是其中之一。道德冷漠的问题已经渐渐从个人问题转化为了一个社会性道德问题。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后果不仅对当事人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还严重破坏了社会公正,甚至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道德冷漠”的相关理论。我国有关道德冷漠问题的相关研究也随着道德冷漠现象的不断发生逐渐发展起来,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道德冷漠相关研究成果多为期刊论文,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因此,本文通过阐释道德冷漠现象的内涵,分析道德冷漠现象的不良后果,对道德冷漠进行基本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从个体内部、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角度研究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找出有利于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基本方法,进而消除道德冷漠问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相关理论的拓展与深化,也对我们深刻揭示道德冷漠产生的根源、本质特征、应对之道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道德冷漠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不仅明确了道德冷漠的概念,充分阐述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道德冷漠问题要坚持的原则,还增加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本文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冷漠现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现实意义
第一,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揭示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本质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第二,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对人生有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第三,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道德冷漠问题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为处理社会各种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途径,对协和社会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第四,本课题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冷漠,已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背道而驰,并且成为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和解决方式,可以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在道德方面,其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他人的危难处境,人性本该散发出来的同情和怜悯之心不见影踪,道德冷漠渐渐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不和谐的音符。如今道德冷漠现象不仅得到了普通社会大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对道德冷漠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对道德冷漠的概念的研究
万俊人在《再说道德冷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一书中,认为道德冷漠的实质是由于道德意识在沟通上存在阻碍,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心理互感的缺失而导致的道德行为上的不关心。他从人际道德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冷漠首先造成了人际道德关系的隔膜和孤化,继而又触发了对主体道德行为方式的不认可和不关心。
舒毅彪在论文《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中,明确界定了道德冷漠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冷漠”从字面上看是指缺乏情感和无动于衷。而道德冷漠却是一种善的缺乏,它以道德主体对道德要求的莫不关心和对道德问题的无动于衷、消极麻木为主要表现。刘曙辉在《论道德冷漠》(道德与文明,2008)一文中,将道德冷漠看作是一种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行为实践的不作为。
(2) 有关道德冷漠现象成因的研究
对道德冷漠的成因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道德冷漠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原因和个体道德原因两方面,而有的学者对道德冷漠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唐涛在《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求索,2008)中,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了心理学剖析,他认为道德冷漠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消极的道德情绪体验,其深层机制是大众人格的缺陷。胡晓阳在《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一文中,认为人际关系的经济化、道德规范的软化和价值观的错位是道德冷漠现象产生并蔓延的主要原因。
舒毅彪在其论文《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中,从文化角度分析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他认为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动因分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世哲学对现代的消极影响和道德信仰的弱化。
王晓丽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冷漠及其超越》(湖北社会科学,2012)一文中,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当代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她认为,是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道德的神圣性降低,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人际关系,道德冷漠随即产生。陈汉香在《社会学视角下的道德冷漠分析》(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11)一文中,提出“从众心理”和“匿名心理”是出现集体性道德冷漠的重要原因。
田丹在《试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对策》(理论探讨,2012)一文中认为,当代教育的误区是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强调的自我保护和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忽视与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中“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和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教育都是导致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说道德冷漠的问题正是道德教育的问题。
(3) 对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途径的相关研究
朱力在《旁观者的冷漠》(南京大学学报,1997)一文中认为,解决道德冷漠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英雄主义教育,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其次,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并给与其相关的保障,朱力认为奖赏是对见义勇为者行为的肯定,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奋勇向前;再次,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要通过加大对治安力量的投入,改革治安管理体系,教会人们见义勇为;最后,提倡用规范来支持见义勇为。
肖士英在其论文《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中,提出“救助型制度”,认为想要彻底消除道德冷漠现象,需要伦理制度的创新,将有关怀性和救助性的道德力量制度化,并依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扭转道德冷漠现象。
谢海燕在文章《道德冷漠感剖析》(社会问题,2007)中认为,解决道德冷漠问题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还要引导人们坚持道德关怀的价值原则,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树立道德榜样的模范作用,从而增加人们意识中的正义和善良。
彭忠益在其发表的论文《道德建设中的“道德冷漠症”及其矫治》(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中认为,对公民的道德义务感的强化和对社会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是矫治道德冷漠症的主要方法。
杜凡在其发表论文《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中认为,对道德冷漠问题的纠正主要应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要注重培养个人的移情能力,同时要坚定德福一致的信仰,社会方面要建立健全偿善养德机制。
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道德冷漠”问题同样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冷漠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从十八世纪开始国外就开始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研究,英国着名思想家休谟,从情感角度出发并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同情理论。他认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进行道德行为的动力是人的情感,基于人的同情,人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他明确提出了“旁观者”一词,他把旁观者看成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理论虚设的观察者,此观察者可以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事情的是非善恶。
亚当·斯密在其着作《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美德理论,并提出了四种美德,即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他认为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道德规则所推崇的赞美和品性就是美德,他认为同情感是判定情感合适的基本标准。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把旁观者的冷漠看成是一种由社会结构中最为松散的“即时人群”构成的一种社会集体行为。在危难来临时,这个群体中人们相互观望,却没人采取积极的救助行为,造成了道德冷漠的发生。
国外很多学者还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相关研究,最典型的是“旁观者效应”的提出。1964 年美国一公园发生谋杀案,受害者在被刺期间曾不停求助周围的人,其中有 38 人听到并看到了受害者遇难的过程,但并无一人挺身而出。事发后美国着名学者彼博·拉塔展开关注,他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应激状态下旁观者介入的社会抑制”,也叫“旁观者效应”的着名学说。他认为当有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每个个体的责任被分散,群体中个体的责任被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人们采取观望的态度相互期待,最终大家都无动于衷,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冷漠”和“道德冷漠”的相关概念进行辨别与界定,分析旁观者冷漠和受助者冷漠两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道德冷漠现象产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概括道德冷漠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其产生的诸种原因。最后,根据对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提出解决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国内外有关道德冷漠现象的相关文献,广泛搜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文献,从中总结出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作为参考。
第二,比较研究法。道德冷漠现象是无国界的,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因此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研究要积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区别我国与国外基本状况差别的前提下,可以汲取国外对道德冷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寻求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最佳办法。
第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道德冷漠现象产生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来研究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得出结论。
3.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 重点、难点
本问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文章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即通过分析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和成因,据此提出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所要遵循的人本、关怀、信任和责任四个基本原则。并以道德建设为出发点,找出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途径。为解决道德冷漠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本文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类及表现的概括和总结上,由于道德冷漠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种类繁多,如何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类和概括,如何总结道德冷漠现象的典型表现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难点。
(2) 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道德冷漠问题的对策研究。首先明确了道德冷漠的概念,接着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在解决道德冷漠问题时要坚持人本原则、信任原则、关怀原则和责任原则。并具体从夯实道德建设的基础、保障道德建设的发展、维护道德建设的稳定以及改善道德建设的环境四个角度寻求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途径。
在我国媒体改革持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要求新闻记者更加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
第5章新形势下的电子金融与支付业伦理道德建设趋势现代电子金融支付业作为金融行业一支异军突起的队伍,其伦理道德问题为金融伦理学研究的微观分支,对电子金融支付业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亦成为金融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电子金融支付业内,伦理道德规...
四、现代医疗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医疗技术和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1.医疗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医疗技术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都已发展健全,但是由于道德伦理更多的是体现思想意识,由此形成了没有具体评估框架可循的...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特有的伦理道德的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即便如此,农耕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受经济基...
3我国企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当前我国企业道德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近几年,我国企业道德缺失事件频频出现,企业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现象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如染色馒头、过期面...
第3章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本章介绍了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运用分类的方法将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分为经济、政治、文化、责任感、行为习惯等方面,在每一方面中都用数据或者实例来表明该问题的受关注程度和严重程度。对于目前我国社会道德缺失...
防范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对学术道德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者加强自律,不断更新防范技术,广泛争取大众的监督和参与,特别是要引导大众传播在学术道德建设中发挥良性影响,才能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人类社...
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现代电子金融与支付行业(以下简称电子金融支付业)是一个随着改革发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新兴行业。2002年,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联,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机构,也...
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一)现代医疗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现代医疗技术包括诊断与治疗技术两方面。前者是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仪器设备,如医学摄影技术、介入放射性疗法新技术、病人监护工程、基因诊断技术、计算机在现代医疗...
重庆公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司机并没有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只顾自己的利益受损——身体被别人攻击,所以出手相还,不管全车人的安全,最终驶入江中,而出手打人的刘某,也只顾自己的利益受损——没有在她想下的地方下车,攻击司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