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德要道的人伦至理,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定义"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对"孝"字的基本意义的阐释,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内核的解读.所谓"孝"文化就是以"孝"作为观念形态的,有关人们于社会生活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为内容的统称."孝"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的思想理论,也就是指人们在孝道实践过程中对"孝"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孝"的道德风尚构成了"孝"文化重要内核,包含着具有"孝"意义的风俗和习惯."孝"文化的内容中还有以体现"孝"思想的文学艺术,这是"孝"文化重要的精神产品和表现形式.此外,"孝"文化还包含着科学教育的内容.其中,《孝经》关于孝道的理论完备并自成知识体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孝经》可以理解为"孝科学".即把孝道推崇为人伦至理,奉为科学,正如其所言:"教 之所由 生也",义即教化从 "孝"开 始.总 之,以"孝"为核心"孝"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绚烂多姿,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一、先秦孝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先秦的"孝"字在不断地变化着,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孝的基本结构依然是由"老"和"子"构成,其内涵也随历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商代卜辞中,孝字上是"爻",意为男女交媾生子,希冀生命延续.在古代中国,"生殖崇拜"与"敬天祭祖"逐渐产生了"孝"的思想萌芽,"孝"的初始之意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希冀祖先的庇佑.《孝经》是在先秦儒家思想家有关"孝"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汇集、梳理、归纳和总结先秦儒家"孝"思想的结果.从《孝经》的内容上来看,孝的思想理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孝"(孝的本质---孝为德本),为什么产生"孝"(孝的根源---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谁来践行"孝"(孝的主体---五等之孝),如何行孝(孝的方法---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遵循何等规范(孝的原则---生事爱敬,有过则谏,扬名显亲,勿辱双亲),行孝的意义(孝的价值---家国同构,移孝于忠)等问题.
《孝经》的思想与理论,是把先秦儒家的孝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地梳理,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孝的思想理论体系.《孝经》的思想理论不但为历朝历代的国民以生活指导和孝行指引,也给予了后代人无限的历史启迪和现代感悟.
二、汉唐孝治与孝的道德风尚
汉朝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426年的漫长统治中,统治者在"独尊儒术"思想的指导下,把"以孝治天下"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孝治"举措渗透于各个社会层面,形成特色鲜明的以"孝"为道德风尚的社会:皇帝以身作则,重孝行孝.汉朝皇帝谥号大多都有"孝",原因何在?"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1]
"以孝治天下"成为汉代统治的典型政治特征.汉代强化孝的行政手段,设置"孝悌常员"掌管孝行事务,开设"察举孝廉"选拔官吏;尊老敬老成社会风气,颁布"养老诏",赐"鸠仗"以尊重高寿翁妪,体恤年老病残.此外,汉代的"孝治"还体现为褒奖行孝悌者,严惩"不孝罪"者,宣传杰出"孝子",普及民间孝道,实行养老政策,维护父母特权,重视《孝经》,设《孝经》博士、《孝经》师以推广孝道等.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隋唐时期,是对儒家思想相对削弱的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道教的推广,佛学的兴盛,出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的特点.在唐代,孝文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的三个标志性成果是:第一,唐玄宗两次注疏《孝经》.唐玄宗通过对《孝经》的正定与御注,是对由汉至唐期间《孝经》学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儒家经书《孝经》以"御注"形式出现,反映了《孝经》伦理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秩序具有重大的现实功效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二,科考必修《孝经》.唐玄宗在《孝经注疏》当中阐释了儒家"礼政刑教"的治国作用:"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以之义则国成,以之理则国定,此御政之礼也."[2]第三,《唐律》重孝."作为东亚最早成文法之一的《唐律疏议》,代表中华法系最高立法成就.在这部法典中,继承并发展《孝经》之"孝"的思想就有58条之多,体现了对《孝经》的承嬗离合"[3],也通过国家立法层面展现"孝"的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宋代的《孝经》研究与孝道教育
在宋代,除了皇帝"躬亲孝行"之外,对孝道的学理性研究以及推行孝道教育是其显着的特点.自北宋庆历以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儒学革新"之风,他们不满足儒家经典在汉唐经学的成就,要重新对这些"传"、"注"要加以辨析,去伪存真,他们革新的旗帜是"卫道",也就是恢复圣人经典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大批学者投身"复古"队伍,探究古礼,研讨古乐,考释古物,考证古史.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古文孝经》在宋代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由司马光进呈的《古文孝经》和朱熹所作的《孝经勘误》.除了古今《孝经》的纷争之外,宋代孝道在民间普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家颐在《教子语》讲到:"人生至乐,无如 读 书;至 要,无 如 教子",把孝道的教育自孩童时代开始灌输,宋代孝道的在民间普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汉代经学家将孝道论证是符合"天"意的观念到朱熹时代则发展为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运用"天理"学说,加入分裂人格、压抑人性,强调父权的观念,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将人的自然属性的"孝"牢牢地桎梏于封建礼教之中.宋代理学家提出的:"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其强调的"忠孝合一"与"愚孝"思想在宋朝得到了肯定与张扬,这也是为后世所诟病的历史渊源.
四、元明清时期的孝文学作品与孝道实践
在元代,统治者认为统治中原,必须重视士和中国之道.所以,在元代,士可以继续为元统治者服务,同时也要利用中原地区的"孝"来维护其统治.在此期间,《孝经》的研究成果也有所丰富.在元代另一个关于"孝"的措施就是禁止"割股"、"卧冰"、"刲肝"等愚孝行为,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惩罚和干预.如《元史·刑法志》记载:"诸为子行孝,辄以割肝、刲股、埋儿之属为孝者,并禁止之."从以上看出,元朝统治者对宋代愚孝行为给于了一定的禁止,具有进步意义.汉唐两宋以来,在中原大地一直流传着很多孝子的事迹.到了元代,郭居敬编辑整理了典型的24个孝子的故事,成书曰《二十四孝》,广为流传,成为"用训童萌"的儿童教材,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孝"的素材.
在明代,"孝子皇帝"朱元璋通过以身作则,躬行孝道;灌输孝道,"心"学后继;吟诗作赋,感恩思亲;赐匾郑氏,江南第一等行为宣传孝道.明朝皇帝明成祖制有十卷之多的《孝顺事实》,朱棣认为孝是百善之首,是天经地义应然之理,通过孝能产生亲爱之心,能够清明人伦,纯化民风,所以他希望编辑《孝顺事实》能够安抚天下,教化人民.
在清代,满清入关建国,不断地学习汉人文化,习诵儒家经典,借鉴《孝经》的思想,实施"孝治"政策,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都亲自注解《孝经》.清代学者对《孝经》学理性研究,已经近乎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学者对《孝经》的研究可谓"鞭辟入里",为推广《孝经》则不遗余力.清朝《孝经》论着依旧延续对《孝经》进行解注的历史传统,由于角度不同,形成了数十家《孝经》研究的论着.根据研究表明,"清代《孝经 》着作总计共有82部."[4]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它既有注重心性自觉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有屈从权威的独断倾向;既有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也有维护专制主义的教条.
它曾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思想的礼教,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凝聚力,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总而言之,它既有糟粕,又有精华.对于这样一份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既不可简单地肯定,也不可以简单的否定."[5]
现代社会,孝文化应经过现代学者批判地继承而实现现代转换,把它蕴含的义理同现代社会现实结合,予以现代阐释,把传统与现代融合,形成民族文化优势,这样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仍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并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美丽的色彩.
[参 考 文 献]
[1]班固,颜师古注汉书·惠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经注疏·孝经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杨志刚.唐律疏议对孝经的承嬗离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张崑将.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5.
[5]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9.
1库珀行政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库珀(TerryLCooper)所编着的《行政伦理手册》中认为历史上存在着对于行政伦理规范性追求。但是,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革时代所最求专业主义和技术理性驱逐了行政伦理,而后在道德真空的情形下产生了对于规范化...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被称为客家摇篮。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的赣南客家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其中独特的生态观深深地影响着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
一、序论乌托邦是典型的舶来品,来自托马斯莫尔的首创。在莫尔的《乌托邦》作品中它本来只是一个岛名,而并非直接指向一种特定的社会状态。只不过这个岛上的居民所过的生活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其生活突出的特点是财产共有,产品按需分配,莫尔也...
上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就一致认为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大众休闲时代,休闲将代替工作和劳动的地位成为生活的中心。如今,一方面现实似乎正在证实社会学家们的预言:满世界琳琅满目的休闲商品及休闲设施、丰富多彩的休闲项目、规范成...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孝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尽管在我国历史上孝伦理不乏愚昧内容且与忠君观念勾连,因而多被诟病,但先秦时期的孝伦理包含更多合理性内涵。针对当代社会孝伦理观念缺失、家庭关系紧张、道德失范、社会秩序失衡的不良局面,发...
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研究饮食文化, 对保护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是传统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导向,也是培养人们情感态度的必要手段。...
在人口流动大潮的影响下,客家人由被动迁移转向主动迁移。人口的迁移、流动形成了对客家文化所建构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颠覆,重构了客家地区的性别文化,从而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一、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性别具有二重属...
2引言任何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和社会实践,《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产生也是如此,它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急剧变革、诸侯争霸斗争频繁、百家学术竞相争鸣背景下产生的杰出的文化成果。《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不仅表现为对...
一旦我们提及中国传统孝道,多少会有一些尴尬与无奈:一方面,它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并迫使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而另一方面,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谓叹又顽固地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并大有将其推而广之的野心,这便要求寻获一种普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