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

数字技术在流行乐传播伺服生产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27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4 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传播生产中的应用
  
  流行音乐是一种社会化的文化,它不仅仅停留在作曲家的个人创作意念中,也不仅仅只是由歌手/乐手唱奏表演而产生的瞬时视听效果,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商品在人们生活实践中流通。它“不单指是一种传播与社会的文本或一种消费形态,还是一种在市场中被交易的商品。”
  
  从流行音乐的创作生产到唱奏生产,只是完成了音乐生产的前期工作,要使流行音乐在人们大众中流传,并产生音乐消费,进而转化为利益增生,就必须将流行音乐进行商品化,使其具有商品的属性。那么,流行音乐的传播生产就是要生产出可以买卖的音乐商品。
  
  流行音乐的传播生产是从唱片的发明而开始发展起来的。人类最早实现对声音进行复制保存的机器是 1877 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它通过机械能的相互转换来实现对声音的录制与回放。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使用的是唱筒,不利于大规模社会化的生产,1887 年,爱弥儿·柏林纳(Emile Berliner)制造了一种新型的留声机,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大唱筒,这为音乐生产的商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而也被视为现代唱片发展的起点。从只能存储三分钟长度的 78 转粗纹唱片到能存储近三十分钟的 33 又 1/3转的密纹唱片、从机械手摇式唱机到电动唱机、从最初的单声道唱片到立体声唱片,唱片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传播生产能够以一种独立的形态进行,这种机械的复制虽然遭到过很多学者的批评,比如阿多诺,但作为音乐商品,已经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链条下推动着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这完善了整个流行音乐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能够促使其良好的商业化运转。
  
  唱片之后,随着磁性录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另一种更为轻便型的传播媒介--磁带开始主导着流行音乐的传播市场。磁带的录制与回放,都是通过声音振动的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将音乐储存在磁带的磁条上。从 1962 年飞利浦公司发明的能存储声音的紧凑型磁带①,到 1980 年代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 Walkman 系列等袖珍卡带录音/播放器(即随身听)的面世,作为新型的音乐传播载体,在短短一二十年间迅速发展,并挤占传统的唱片市场,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磁带的生产与销售达到高峰期,成为传播最广泛的音乐媒介。
  
  不管是唱片还是录音磁带,其储存的音乐信号是一种模拟的形式,要么机械的刻印,要么磁化的电流信号。到 1982 年,这种信号形式又多了一种新的形态,即数字信号。1974年,日本的索尼公司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联合进行音乐光盘(Audio CD),也称“CD-DA(Compact Disc-DigitalAudio)”的开发,到 1982 年正式推出音乐 CD,一种以数字方式存储的光学盘片,它的推出宣告音乐传播的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CD 采用机械能、电能与光能的三者单向互换,用数字的方式来存储、释放声音信号。首先,声音的机械振动转换成模拟的电流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将电流信号转成数字信息,再将数字信息以光信号的方式刻录到用聚碳酸酯透明塑料制成的盘片上,以此实现声音信号的存储;反过来,通过对盘片光信号的读取转换成电流信号后,再通过功放、音箱等设备将声音传播出去;这就是数字 CD 的工作原理。
  
  数字音乐 CD 的推出,吹响了数字技术进军音乐传播领域的号角,不管是数字唱机、还是 CD 后续产品 DVD/EVD/BD、抑或是数字音响等,从音乐的产品本身以及视听环境等都渗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音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也都开始了数字化的历程,但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革命中,“主要表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对传播介质及其承载的音乐质量的优化。比如,数字激光唱片是对老式”电唱机唱片“(gramo-phone record)的优化;电台数字信号广播(digital broad-casting)是对以前”模拟信号广播“(analogbroad-casting)的优化;数字化电视是对以前模拟图像和音频信号的优化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音乐传播的数字化更加的彻底,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了,用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克洛庞帝(NicholoasNegroponte)的话来说,就是“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②”.音乐也不再依赖传统的传播介质,比如唱片、磁带、CD 等,而是以一种纯粹的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里、或者流传于互联网上。它通过数字编码,以一种流行的压缩数据格式如Mp3、WMA、无损压缩格式 FLAC 等进行传播。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成熟,比如智能手机、3G/4G 网络、无线 WIFI 等,将数字音乐传播带向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
  
  音乐传播的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的音乐传播与音乐消费的方式与模式,传统的实体销售模式现在正被网络下载的方式所取代,音乐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音乐产品的传播速度实现即时化,网络发布的音乐可以马上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受众的终端设备上。当然,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而引起的诸如未经授权的音乐下载等侵权行为,又是一个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所产生的负影响,也是亟待各方面努力解决的问题。
  
  2.5 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伺服生产中的应用
  
  流行音乐的伺服生产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也是整个生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教育生产、流行音乐科研生产以及流行音乐批评生产等。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伺服生产中的应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来优化伺服生产。
  
  比如音乐教育生产,在数字技术介入之前,生产方式或口耳相传手把手的教学、或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化音乐生产中去。数字技术介入后,依托数字设备可以很好的辅助流行音乐的教学。如学生可以借助 MP3 播放器、手机从网上将歌曲下载下来,然后学唱;或者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中的翻唱软件来练习声乐技术;也或者通过数字音响设备,以 K 歌的方式来检验自己声乐演唱学习的效果;甚至在一对一的专业教学课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远程教学。
  
  当音乐教学以班级授课模式进行时,又可以采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的多维综合教学,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视听感受。
  
  在音乐评论方面,传统的手工写作方式在数字技术介入后,可以实现即时化的数据处理,可以借由计算机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借用互联网媒介直接发表评论文章。这种数字化的流行音乐评论的操作方式,相比较传统纸质媒体的印刷出版方式,在处理效率上与效果上远胜于传统纸质媒体。
  
  在流行音乐的科学研究方面,随着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流行音乐的科学研究也全面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期刊论文数据库、学术视频等数字信息库为流行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联网搜索、数字化查阅等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工具为流行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快捷的资料收集手段;基于计算机、平板电脑的阅读工具,又为流行音乐研究者提供了轻便、容量大的信息获取平台。
  
  总之,流行音乐的科学研究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不但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各项研究,反过来,又能够促进流行音乐更好的生产,这是相辅相成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录音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