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数字技术与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数字技术在社会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几乎一夜之间便已渗透在流行音乐生产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技术的革新必然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流行音乐生产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3.1 模数时代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对比研究
流行音乐的生产是从模拟时代进化到数字时代的,音乐生产内部的各个环节在数字化进程中也有先后次序,因此,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来作为模数时代的分割线。而在数字化进程中,除了数字技术介入之前的全模拟时代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模数技术混杂在一起,甚至到数字化很普及的现在,也不能完全摈弃模拟技术的运用,这是因为数字技术有时所不能表达的盲点区域而有可能模拟技术正好可以填补。因此,我们在比较模数时代流行音乐的生产效率时,并不着眼于整个的生产运作系统,而通过生产系统的局部比较来类推,以点到面来说明模拟技术与数字技术对于流行音乐生产的影响。
录音技术在流行音乐生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作曲家的创作生产外,要实现音乐产品的商品化,必须通过录音的途径来获得解决的方式,因此我们将通过模拟录音与数字录音的对比,来揭示它们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对比这两种录音模式的设备构成以及声音录制的流程。一套完整的录音系统大概由拾音设备、调音设备、录制设备以及回放设备组成。拾音设备包括传声器(俗称话筒)、话放等设备,主要负责对声音信号的拾取、放大以及前期的处理;调音设备包括调音台以及效果器等周边设备,负责对拾取后的声音进行调校、压缩、效果处理等;回放设备包括功放、音箱等设备,主要用于对整个录音过程的声音监听,以便及时进行各种平衡、缩混调节。录音系统的核心部件则是录制设备,而模拟录音与数字录音系统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这。模拟录音是用诸如磁带录音机等模拟设备,通过机械刻蚀、光电转换、电磁转换,将声音信号进行存储下来;数字录音则是通过模数转换后将声音信号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储于数字录音机的内存里或是硬盘上。用下面的图示,可以很简明的揭示两种录音模式的系统架构:图示中,虚线区域就是数字录音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来考察模拟录音模式对于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在音乐生产的发展历程中,模拟录音的生产方式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生产的主要形式,由于输出的是连续不断的信号,这使声音在回放时非常柔和亲切、质感好,立体声声像宽广稳定、现场感明显。但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以至于影响到生产效率。首先,在记录、重放、编辑过程中带来的杂音不能与有用信号分开,噪声呈累积性质,使得信号的转录复制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具体的生产中,当要保持质量的同一性时,其数量必然造成减少,以至于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因为模拟录音的录制设备在旋转系统、驱动系统等机构方面会出现不稳定,因而会造成原始信号抖动以至于失真,这在具体的音乐生产中会造成生产资料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效率。以上是用独立的视角来考量模拟录音对于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录音技术,数字录音肯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才会得以登上历史发展的舞台。对于生产效率,只有在两种不同生产模式的对比下才会得出孰优孰劣。数字录音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我们拟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对比。
其一,从信号记录模式上来对比,数字录音采用数字编码的形式进行信号的存储,这比模拟录音下的磁化信号、光学信号有效率的多。因为采用二进制的数字编码方式,在回放的过程中只需要进行“0”和“1”两种状态的判断,这样使记录媒质的信噪比和重放信号的信噪比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需要担心会出现像模拟录音下的噪音累积、本底噪音等不稳定、不可靠因素。如此一来所用记录媒介可以廉价很多,不必要求换能器有良好的线性从而节约生产成本;二来在音乐商品的复制生产中一般不会引入系统噪音,可以实现无损失复制,彻底解决令人头痛的磁带本底噪音,这在具体的音乐生产中,在保持质量的同一性的条件下,可以无限制的扩大生产产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二、从声音信号的存取速度上对比,数字录音的存取速度大大优于模拟录音设备,这在节约单位生产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制作生产的效率。数字录音的存储设备一般为硬盘,制作成音乐产品时一般采用 CD、DVD 等光学盘片,不管是哪种存储介质,存取速度都要比模拟录音中的诸如磁带一类的存储设备快。存取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后期处理的效率,数字录音设备可以快速定位时间节点、瞬时回放,而模拟录音中则需要将磁带快进或倒退才能够找到时间节点,这在同样的操作中将耗费更多的时间。
其三、从对声音信号的编辑处理上对比,数字录音后的结果是将声音信号转换成数据,各种后期的编辑处理自然就是一大堆数据的运算,这样就使数字录音具有模拟录音无法相比的强大的功能。模拟时代对于录制后的信号处理是建立在一种线性编辑的基础上,编辑处理的流程、手段比较繁琐;而建立在非线性编辑基础上的数字录音操作,则可以实现图示化操作,即用眼睛看着声音信号所成的波形来进行各种编辑处理操作,这种便捷性在模拟录音时代是不具有的。正是因为数字录音操作的这种精确性、细微性、快捷性,使得数字条件下的录音制作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录音制作中模拟录音模式与数字录音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数字条件下的音乐生产比模拟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效率。
3.2 数字时代插件技术对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所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对音乐生产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对比分析了模拟技术与数字技术对于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之后,我们将视角瞄准数字技术的内部,试图揭示数字技术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音乐生产领域中的发展并不均衡,但应用速度还是很快的,比如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方面,从模拟音序器到数字音序器、从数字合成器再到数字效果器等,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短短几十年里,数字技术先后在音乐创制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使用,极大的提高了音乐生产的效率。
如果说生产工具的数字硬件化代表了数字技术早期在音乐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状态,那么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数字技术则将音乐的创制生产带向了虚拟的插件化时代。
插件,英文名为“Plug-in”,又称“addin、add-in、addon 或 add-on”,“是一种电脑程序,通过和应用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的互动,用来替应用程序增加一些所需要的特定的功能。①”这是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但对于插件的描述却不够详尽。首先,插件是一种电脑程序,并且是遵循一定的程序接口规范而编写的,脱离了所属的接口规范,则无法完成与宿主平台的对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次,插件是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它必须依附宿主软件才能够运行,可以看作是宿主软件的额外组成部分,是其功能的拓展。
插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中期,在大型计算机 Univa90/60 系列中,EDT 文本编辑器可以运行一个用 Fortran 语言编写的程序,并且允许该程序进入编辑器的缓存以及系统内存,实现对正在编辑的任务进行修改。在个人电脑上,最早带有插件的应用软件,是 1987 年运行在苹果电脑上的 HyperCard 和QuarkXPress.
在音乐生产领域中,插件技术的运用源于人们对计算机中虚拟音乐工作室的追求愿望,用 Steinberg 公司创始人 Charlie 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一些 VST 乐器和采样器,来适应人们的需要。出乎我的意料,这被人们看作是真正伟大的一点。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我想应该是最平常的一步,因为当你创建一个虚拟工作室时,你有了调音台、有了音频/MIDI、然后又有了效果器,当然你也就需要乐器了……②”.
随着 1992 年 Waves 公司推出的世界上首款插件效果器 Q10 的面世,以 VST接口标准为代表的插件效果器与乐器音源开始登上了音乐制作的主流舞台,从计算机音序器取代硬件音序器开始,到音序器软件整合音频处理功能成为一体化工作站式的宿主软件,再到效果器、音源的虚拟插件化,在 2000 年以后,音乐的创作生产进入到平台+插件的新型制作模式。近些年,在计算机处理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再结合第三方 DSP 的运算处理,音乐生产的创作与制作全面进入到虚拟的插件化处理阶段,音乐生产的实施不再依赖传统的硬件音源、效果器,甚至是调音台等众多设备,而只需要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就可以完成音乐的创作与生产。
比较硬件条件下音乐制作的生产效率与插件环境下的生产效率,其优劣性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来揭示插件技术对于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
其一,从生产的流程来看,非线性的插件音源可以大大节约单位生产时间。在硬件条件下,音序器所响应的音源发声系统呈线性输出,每使用的任一音色在输出来的时候必须遵循线性的原则,例如一首 4 分钟的歌曲,在读取鼓组音色的时候,单次输出的时间需要 4 分钟;如果这首歌一共有 12 种音色,那么,单次输出这 12 种音色共需要耗费 48 分钟;而如果采用插件音源,因为设备的虚拟化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数字形式,因而单次导出这 12 种音色可能只需要几秒、或者十几秒(输出速度由计算机的性能决定),这在同量的情况下音乐制作的时间得到大大的节约。再者,基于硬件设备构成的制作系统依靠传输线缆的连接而使音频信号流通,这种信号的传输模式在设备调试、处理的过程中依然会消耗额外的生产时间,而基于纯数字的插件设备间的信号传输则不存在此类问题。
其二、从生产成本来看,插件化的音乐创制系统价格远远低于硬件设备,这不仅在提高制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一套成熟的包括 MIDI/音频制作系统、音源、效果器等设备的音乐创制平台,例如 Steinberg 公司出品的 Cubase,苹果公司出品的 Logic,Cakewalk 公司出品的 Sonar 等,它们在市面上的价格分别是 4600 元、3000 元、1298 元。而由硬件设备构成的音乐制作系统,以普通的价格举例,如 Yamaha 61 键合成器 MX61,市场价为 4500 元,单就一台合成器的价格都要贵于一体化音乐制作软件,更何况如果加上硬件调音台、硬件效果器等,总体价格远远高于数字化的制作软件。
另一方面,插件式设备在生产中的可复制性,同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硬件设备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硬件音源只有 16 个输出通道、效果器处理存在局限性等,特别是在做诸如动态压缩之类的的效果处理时,很难用一个效果器去同时处理多轨音频。而插件设备的可复制性,允许作曲家们自由添加任意多的音源、无限多的效果器,可以在计算机内任意组合,而不用担心无设备可用。这不仅大大解放了音乐生产人的创作潜力,也更大限度的获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其三、从参数编辑以及设备更新方面来看,插件设备的易控性与拓展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可以跟上变化的生产力的发展,不至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从而提供插件设备的重复利用率,以致节约资源。
参数编辑方面,硬件设备一般都是以 LED 屏来进行参数的显示,以旋钮、按键和推子来进行参数的设置,在现场演出中有较好的可控性,但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中,相比大屏幕显示器高精度显示的插件编辑界面却略显寒碜,而在参数值的设置方面,其单一的设置方式也比多样的插件设置方式显得单调的多。这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无疑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
在设备更新方面,硬件设备都是固件化的存在状态,更新升级的可能性较小,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设备老化、元器件的损坏都会影响到硬件的使用,这都会造成生产资料的浪费。而插件设备不存在设备老化等问题,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升级更新到最新版本,获得最新的技术支持,虽然在升级的过程中会增加投入成本,但相比硬件老化、报废成为一堆废铁而言,却是既环保而又经济的。况且在设备升级时均可通过网络传输进行,而省去硬件设备置换所带来的交通运输费用。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也正是因为插件技术在音乐生产中的高效性,以至于逐渐取代硬件而成为时下主流的音乐生产方式。
3.3 数字时代微制作对流行音乐生产效率的影响
正如插件技术取代硬件一样,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正逐渐进入音乐生产领域,我们暂且将这种模式命名为--“微制作”.所谓微制作,就是指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作为音乐生产工具,突破时间、地点、环境等制约的音乐生产活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如何能成为音乐生产工具呢?是因为它们安装了各式各样的用于音乐生产的应用软件。这些音乐生产工具,都有一个统一的名词,即“APP”,它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写,国内一般通称为“应用”.这是由苹果公司倡导发起的、吸纳多方公司开发的专供移动操作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从国内着名的电脑音乐网站“Midifan”所登记的数据统计,截止到 2014 年 11 月 16 日,登记的音乐制作应用用于苹果iOS 系统(包含 iphone 和 ipad)的共计 372 款,用于安卓系统的共计 32 款。在这多达几百种的音乐制作应用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制作工具,从制作平台到音源、再到效果器、甚至母带处理,几乎都涉及到了。通过数据,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微制作在音乐生产领域中的来势汹汹。
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来看,“微制作”仍属于“数字虚拟生产”,因为其技术基础基本一致。但是如果从技术对生产形式的影响来看,我们则完全有理由说,微制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因为微制作不仅像其它数字虚拟生产那样摆脱了从手工制作模式延续而来的“原始演出”,不仅使音乐创制走出了录音棚,而且走出了家门,可以在公交车、地铁等移动交通工具中,抑或是小河边、咖啡厅等喧闹不一的环境里进行,质言之,它超越了之前的数字虚拟生产,实现了音乐创制空间的流动化。因而,只要你有了灵感或者想法,你就可以马上进行创作,这样也就实现了音乐创作时间的即时化。而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马上将你创作好的作品通过你的移动终端发布,例如可以直接上传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端,来达到与他人共享,以此来进行音乐的传播。这样也就能实现创作与传播的同步化。所有这些,都在昭示微制作与之前所有的音乐生产方式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新的音乐生产方式。
如果说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是微制作的物质载体的话,那么,数字虚拟的传播技术才是微制作的技术核心。或者说,数字虚拟实现了微制作生产者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的音乐调用。首先,音乐符号的数字虚拟,不仅使音乐生产者摆脱了对传统乐器和设备等实体的依赖,而且使它们实现了超技能的运用。
因为经过数字虚拟转化之后,网络或电脑里的音乐数据库里就具备了钢琴、吉他和鼓等各种音源信息,音乐创作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理念”,就能任意调用这些资源,因而超越了自身乐器技能的局限。其次,各类音源效果只有以互联网技术和个体化硬件终端为基础,才能实现其创作与传播的便携性。不应忘记,像电脑网络的艺术生产一样,微制作仍然是数字虚拟艺术符号的创制与传播。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微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条件。无论是在我国已经开始普及的无线宽带 WiFi,还是从 2G 发展到 3G、再到 4G 的移动网络,移动互联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空前的突破,数据传播变得流畅而高效。同时,正是因为平板、智能手机这些硬件终端的出现和成熟,才使随时、随处的艺术创制成为可能,数字虚拟的音乐生产才进入微制作的新阶段。
那么,微制作对于流行音乐生产的效率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微制作使音乐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在音乐生产的手工制作阶段,为了保证音乐品质,音乐生产从工具、人员到演出环境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实际上决定音乐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因而,一方面,尽管民间音乐生产的活跃状况不容忽视,但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音乐生产者和音乐生产实践必须依附于统治性的社会阶层才能存在。直到计算机发明以前,音乐创作生产主要依赖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而机械复制技术,降低的只是音乐接受的成本,音乐创作等方面的生产成本,并未降低,某种程度上,工业化和商业化反而大大增加了部分生产环节的成本。但随着计算机在音乐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的变革波及到音乐创作工具的各种类型,从软件音序器取代硬件音序器开始、到合成器/采样器/效果器的数字化、再到音源效果器的虚拟插件化等,音乐创作生产终于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向标准化的自动控制方式转化,真正实现即想即得、即看即得、即听即得的现代操控方式。音乐生产在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也得到大幅的提升。微制作正是得益于此。它使得音乐创作不再被乐器、场地和其它工具条件所束缚,而只需通过对便携性的平板电脑等计算机工具的操作就能实现,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普通社会成员可以凭借自身的音乐与计算机才能,依靠非常有限的资金投入就能实现音乐制作。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微制作”就是微小成本的音乐制作,是普通社会成员有经济实力从事的音乐生产。
其次,微制作促进了音乐生产者的非专业化,能够节约人力资源。现代音乐生产是一个复杂的音乐生产体系,它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指音乐演奏、表演上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而且包括音乐制作的其它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操作。但是在微制作中,基本的音乐制作环节都可以通过音乐制作应用软件来完成。不难看出,音乐制作应用的普遍特点是软件体积较小、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体积小、功能不复杂,与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较小、内存空间不大、指控方式有关,使它更便于操作;价格便宜,能够降低音乐制作的准入门槛,符合大众的草根需求。因为有了这些音乐制作应用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超越自身演奏技艺的局限,通过调用各种音源来完成多种乐器的演奏,进而完成从演奏到合成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这就使得音乐生产变成了越来越多人可以想、可以干的一种活动。
再次,微制作促进了音乐生产机制的非公司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人力成本。以往音乐生产的高成本和专业制作,都使音乐生产机制公司化成为一种必然(当然也可以通过事业化的方式来实现,但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体制不相符合,故此不论),因为只有公司才能从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上保障现代化的音乐生产。但微制作的出现部分地改变着这一局面,它使音乐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促成了更多的个人与生产小团体参与到音乐生产的活动中,“即便缺乏所谓的常规音乐知识,但仍可以参与音乐制作过程”.
它因为拓展出了音乐生产的个人领域而使音乐生产不再是唱片公司的专属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制作昭示着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越来越多元化的音乐生产方式必然出现。而这,必将促进大众对音乐生产的参与,促进人们自己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