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藏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
2013 年 3 月 9 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年来,国家和藏区地方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藏区民众民生问题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这一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特殊因素制约,藏区经济发展不能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来实现科学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干扰度低等特点,既能为藏区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提供保障,也在丰富藏区民众生活、增强发展机会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发展性民生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旅游发展带动藏区民生的改善,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新形势下藏区旅游业发展必须关注的课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公民的民生需求不断发展,民生的外延和内涵也相应扩展。从内涵分析看,藏区民生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藏区民众的基本生存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藏区仍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之一,部分藏民的吃住等生存条件都较为艰难。近年来,政府为改善藏民的生存条件,采取了政策倾斜、资金和物资供给等手段进行扶持。
但从长远来看,藏区民众的生存保障应来自于对其进行能力培养和就业引导,增强其生存能力和自保能力。因此,生存和就业是藏区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第二,保护藏区生态环境,保障民众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原本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高层次民生追求。无论是基础层次的民生需要,还是高阶段的民生追求,保护藏区生态环境应是藏区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第三,促进藏区民众了解外部世界,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基于行业和产业的关系取代了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如何增进藏区群众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人们之间的理解交流,加强和外界信息沟通联系与社会交往,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藏区民众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第四,传承创新藏民族优秀文化,保障藏区民众的文化消费权益。独具魅力的藏区文化,是藏区民众的心理归属和精神寄托,事关民生幸福。然而近年来,藏民族民俗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文化变迁加剧。因此,对藏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是藏区民生问题的重点。
二、发展旅游是藏区民生改善的必然选择
( 一) 发展旅游有利于藏区基础民生的改善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话题。由于历史、自然、交通等原因,目前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断地被藏区地方政府所采用,并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综合改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首先,发展旅游业能优化藏区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广大藏区多以传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为主,产业类型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有助于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带动性强的特点,能拉动藏区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第一产业良性发展,促进纪念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房产等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引导旅馆、餐饮、交通、娱乐、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而有效推动藏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为改善藏区民生提供经济支撑。其次,发展旅游业能吸收外来投资。旅游业是外向型产业,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经验向藏区转移,为增强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发展旅游业能为藏区民众增加就业。旅游业发展,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旅游业每创造 1 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 7 元钱的社会财富,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 4. 3元; 旅游业直接增加 1 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 7个人就业。另外,在藏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农牧民增收致富,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在政治上也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发展旅游业,藏区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即从游牧转向定居、由传统转向现代、由封闭转向开放,将从根本上改变藏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从根本上削弱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束缚蒙骗群众的能量,有利于藏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 二) 发展旅游有利于藏区生态民生的改善
2013 年 4 月,***总书记在考察海南岛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休戚相关,藏区的生态环境关乎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幸福。藏区地质结构不稳定,自然生态十分脆弱,现代土壤形成的历史短,大多数地区土层厚度不大,层次简单,土壤质地粗疏,碎石含量高,养分含量低,不利于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也弱。在这一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若以传统工业和农牧业为主,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省迪庆州以工业为主,虽然工业规模较小,但是“三废”污染却比较严重。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和云南迪庆州境内茂密的原始森林,20 世纪相继建起了大型森林采伐工业企业,致使原始森林资源濒临枯竭。甘肃省甘南州也曾依托其品位极高的有色金属矿发展采矿业,但长期随意向自然界倾倒贫矿和尾矿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20 世纪 80 年代,西藏的拉萨市的工业废气、烟、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严重超标。四川阿坝、甘孜和云南迪庆三个州的天然草地因超载放牧,使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现象等等。可见,发展农牧业同样造成了藏区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藏区选择发展何种产业不应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唯一指标,而应以绿色GDP 和区域生态环境服务质量为标准来衡量。与以上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是低能耗、高清洁的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因此,在生态脆弱的藏区开展旅游是减少生态破坏,保障和维护民众健康生存环境的最佳选择。
当然,在推进藏区旅游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主动强化生态环保约束,形成生态建设合力,形成藏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既是藏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战略需要。
( 三) 发展旅游有利于藏区“关系”民生的改善
美国行为科学家克莱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础上创设了“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需要”、“成长需要”三个层次。“相互关系和谐需要”是指公民通过社交融入社会,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心理需求,可称之为“关系”民生。旅游是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人群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是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发展旅游可改善藏区民众的“关系”民生。李宝善等对四川藏区的调研发现,藏区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促进其融入现代文明。“旅游业的发展使藏区群众逐步从传统农牧业向服务业、流通业、加工业等产业转移。……藏区群众以前过着游牧生活,成天只是和牛羊打交道,交往范围小,交往对象以亲属、邻里为主,现在定居生活发展旅游,每天一开门就要面对来自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游客。全方位开放的交往方式,取代了原来的封闭生活,眼界与从前大不一样。”
可见,通过发展藏区旅游,能为藏区民众带来外部世界的信息,开阔其眼界,开放其思想,促进其主动参与社交,增进与外来人群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理解,增强其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带动藏区社会文明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 四) 发展旅游有利于藏区文化民生的改善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民生已经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它还应当包含文化的层面,因此,文化民生的理念顺势而出。文化之于人类,是一种精神上的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藏区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藏区既有独特、多样的生态文化、地质文化,也有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尊重并保护藏区独特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是藏区民生问题的关键。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文化差异性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源。独特的藏族文化是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致力维护的对象。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是保障并改善藏区文化民生的现实需要。当然,在推进现代旅游业发展进程中,要防止藏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遗失没落,而保护、传承和创新藏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系统推进藏区旅游发展和民生保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基于民生视角的藏区旅游业发展思路
( 一) 在产业功能上,坚持支撑产业与服务民生相结合
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上,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民生。一方面,充分依托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等特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推动农业观光、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特产加工、建筑商贸、生态保护等多种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撑藏区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搭建平台,广泛引导农牧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和接待服务之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 二)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纵横有序、分层联动发展
从纵向引领旅游业内部各层次、各类型产业提升品质、联动发展,形成以高端形态产业引领中端、低端产业的优势产业链; 从横向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形成以高端形态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适应国际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走集约、集中、集群发展之路,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为主,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针对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通过降低门槛、放宽要求,吸引当地农牧民参与其中,开设特色家庭旅馆、举办“藏家乐”等经济实体,成为藏区旅游业的重要成分和有益补充。
( 三) 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
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以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点、线、面协调发展、整体提升。首先,创建示范点,筛选资源品级高、发展潜力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乡村,从传统民居、民风民俗、特色佳肴入手,打造成旅游发展示范点。其次,依托交通要道、旅游沿线,统筹资源、总体策划、整合营销,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区特色旅游带。再次,点线结合,融合贯通,协调发展,整体联动,建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藏区旅游发展示范区。最后,在点、线、面协调发展过程中,应以不破坏藏区生态为首要原则,杜绝急功近利的损耗性旅游开发,合理控制景区开发的幅度和范围,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 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合作,成为旅游发展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共同分享藏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
( 四) 在产业内涵上,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要充分挖掘藏区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展藏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推动藏区旅游由以观光游览型为主单一发展模式向以休闲度假型为主的复合发展模式转变。在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农牧民意愿,充分维护和尊重他们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文化习俗等,保护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以藏民族文化传承者身份参与到文化旅游业中,推出诸如藏戏、藏族歌曲、藏区舞蹈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旅游精品,通过民族文化渗透到旅游纪念品加工、文艺展演、旅游接待等领域中,推动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由产业化主导逐渐过渡到产业化引导、生活化体验,在服务旅游业过程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推动旅游发展。
四、创建适应藏区民生需求的旅游业发展机制
( 一) 坚持全域统筹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下的藏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机制
当地政府要为发展旅游民居接待的牧民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对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及策划的引导,并为当地旅游接待户提供培训、指导等支持。在发展规划上,整体定位藏区旅游产业布局、发展定位、目标思路、整体形象,特别要站在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农牧民的视角,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旅游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既要关注不同层次旅游消费需求,又要关注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力争形成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
在设施建设上,制定统一的藏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标准,在建筑形式上要充分反映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要和当地的景观相辉映。旅游饭店( 宾馆) 建设方面,在景区、城镇等地应以藏族特色酒店、宾馆等大型综合实体为主,旅游沿线、景区外围区域应给藏家乐、家庭旅馆留出空间。
旅游交通、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物质设备建设,应充分考虑游客旅行的舒适度、安全性,也要兼顾当地居民出行、社会、休闲、消费等现实需求。生态环境建设,应关注维护景区自然状态和居民生活状态。
在旅游市场、营销宣传、人才建设、监管标准等软件建设上,要突破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制定藏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政策,建立统一、共享的藏区旅游市场,制定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发挥市场在藏区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整体塑造藏区旅游的强势品牌。特别是人才建设,要坚持培养培训本地居民和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相结合,为藏区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 二) 坚持底线公平原则,建立藏区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藏区旅游资源、环境和农牧民的利益紧密相关,只有保证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获得适当经济利益,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因而,建立对当地农牧民的利益补偿机制,解决好各方利益共享问题,是藏区旅游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优先保障当地农牧民的就业权。在旅游发展布局方面,应开展藏区民生改善专项规划,为当地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政策保障。在旅游景区建设、经营项目规划、旅游服务供给方面,必须不断增加当地牧民的就业和商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或商业活动直接获利。
建立藏区民生补偿机制。旅游业对周围环境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而其直接承受者是当地农牧民。作为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应该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偿,例如,通过提取部分旅游收入、征收旅游资源税、环保税等方式,创建藏区民生改善基金,用于资助当地学校、交通设施、医院、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帮助当地农( 牧) 民实现就业创业、改善生活质量。
鼓励当地农牧民以合资、托管、转让等方式分享旅游利益。通过资源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入股等,使他们既成为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成为旅游经营中的劳动者,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真正主人,激发他们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自觉性。
( 三) 坚持公益性原则,健全藏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藏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旅游公共设施比较欠缺,服务体系也不完善、不健全。在推进旅游发展中,尤其需要加强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交通便捷、惠民便民等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加强藏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省藏区旅游咨询网站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以及现场旅游服务窗口和藏区旅游热线的旅游信息声讯服务系统,扩大藏区旅游信息服务质量和范围。其次,加强藏区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藏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 针对藏区地质地貌,强化应对地震、雪灾、暴雨等自然灾害条件下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应急救援基地,增强旅游应急处理能力。最后,加强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采用更加清洁、低碳、环保、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到藏区旅游;完善以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旅游交通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自驾车营地和汽车旅馆,完善藏区自驾游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颢瀚. 江苏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定位[N].新华日报,2011 -09 -20.
[2]李宝善等. 藏区发展旅游业对群众思想观念的影响——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J]. 求是,2012( 3) .
[3]***.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N]. 海南特区报,2013 -4 -11.
[4]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李宗桂. 论文化民生[N]. 学习时报,2014 -04 -27.
[6]王岚,吴蓉等. 四川藏区牧民由“定居”转为“安居”的几个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