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第一章】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绪论
【第二章】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表征
【3.1 3.2】马克思早期对异化劳动的现实探索
【3.3 3.4】马克思晚期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探索
【第四章】解放的主题:马克思治愈“病态社会”的良剂
【结语/参考文献】走向现实社会的马克思哲学结语与参考文献
2 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表征
2.1 超验思维方式理路
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路就是秉承着超验的思维方式。这种进程是以筹建本源、本质的社会体系为理论目的,以僵固、超然、封闭、抽象等知性逻辑为特征标识,事实上就是一种主体的或本体的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生存特性的理论。与此不同,现实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前逻辑的世界,意味着它是最原初的、给定的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的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1简而言之,它以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僵化的模式为基本特征。在通常语境下,超验意味着超脱、圆满,现实却是瞬息变化,难以捉摸的。超验永恒地位于现实之巅。所以,西方传统哲学把追求超验的方式作为自身哲学的基本定位。
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在哲学史上,超验的基本内涵就是实体本体的思维方式,它基本包括这样的发展过程:从本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的进阶。
两者尽管存在一些方面的差异,但本质里却遵循着相同的价值规范,尤其一起保守着瓦解现实性、坚守超验性的思维方式。哲学发端于希腊,追问万物的本源构成了哲学的主题。巴门尼德在以往哲学思考的基础上,认为从具体事物中追寻本源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研究是以经验为基础的,通过它只能获得意见,而不能获得真理,而我们能够确信的是事物都是存在着的,“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所以存在才是哲学的本质之路,这也间接地说明了现实世界只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存在。
巴门尼德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思路,最终确立了形而上学的超验王国,这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渊的影响。当然它首先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柏拉图看来,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1造物主是依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就像“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2在现实视阈下事物的地位是千差万别的,与它们相应的理念也同样如此,善就是理念的终极支配者。所以,以善的本质规定形成了超验的思维方式,它是与现实性相背离的甚至相敌对的。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目的就是现实与超验的对峙。与后者相比,前者是变化的、幻灭的、非完善的,甚至是有缺陷的。因此,前者的救赎之道在于趋向后者,人的价值旨归便是脱离前者的熏染,而与后者保持同步。这也充分体现在柏拉图着名的线段比喻、洞穴比喻和太阳比喻中。通过分析,它们更加地表明了,柏拉图对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把世界区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一个是感性的现实的,另一个是理性的超验的,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所以说,哲学研究的核心就是超验性的。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但其哲学的本质性仍然是超验的。他重要的形而上学“实体”概念就是一个体现。他认为,“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可见,实体乃是某种个别的事物;但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个别实体,他继续追问个别实体的本质,进一步的探索表明,个别实体由质料和形式两部分组成,其中形式是本质,所以形式才是第一实体;然而形式归根结底无非就是思辨性的哲学表达,如此一来,哲学再一次回到了超验王国的怀抱。
到了近代哲学,这种以本体形而上学为主导的超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为先导,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各执一端为发展线索,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其基本特征是主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然而,贺来教授指出,主体形而上学本质上依然是谨遵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其区别也只是它改变了先前哲学以探求本体的运思方式,转移对人的探讨,进而把主体实存化,使之成为独特的超验主体。康德哲学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就充分体现了其哲学热衷于研究超验的理论志向。
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一直把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现实之上的超验当作哲学的真理,因此铸就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西方传统哲学的这种理论旨趣,可以这样表述为:哲学--以终极存在为任务,以终极解释为目标,以终极价值为依归。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西方传统哲学家们迷恋超验而遗忘现实的理论表达,并不全体适用于西方传统哲学,黑格尔哲学就是其中一种。所以,确切地说,超验的思维方式构成了黑格尔之前哲学的理路。
2.2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时代精神
黑格尔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哲学体系也表征着西方传统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与他之前哲学努力地构造超验体系不同,其哲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表达,因为让理性与现实同一的目标规定了其整个哲学的主题。黑格尔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相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同一,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同一。”1那么,黑格尔是怎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有的哲学家说过,如果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作为奠基,决不会产生黑格尔的哲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黑格尔的时代精神主要是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扬弃来实现的。
2.2.1 黑格尔批判康德哲学的基本视角:现象与物自体划分理论
从宏观角度看,以现代性问题意识作为思考的起点,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当属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而非康德自己认为的知性概念先验演绎。”2雅可比也认为,假使没有它,我们便无法通往康德哲学。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表明:现代性问题的出现是以主体原则为突出特征的,以概念的方式表征时代要求的。康德的划分原理就是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哲学表达,但他哲学与现代性的实质关联并不是十分确证的,黑格尔才是使现代性成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康德的贡献仅在于颠倒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把对存在的追问转向了对主体的省思,从而支撑了主体原则。但又是他认为,康德的这种强行地划分原理,造成了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分离,它们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再无法整合起来。在哲学的自我澄明领域,物自体理论已无法实现哲学关注现实的真正关联,而最终走向了超验的纯粹玄思。
依哈贝马斯的说法,黑格尔哲学是要重建康德哲学中失落的整体性,即克服理性与现实的分裂状态,把理性理解为一种同一的力量,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绝对理性的力量--它通过一系列的否定环节来克服主体的绝对化,最终实现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现实的同一。
从微观角度说,还必须深入到康德与黑格尔的现实文本语境中去。康德哲学仍然是以超验思维方式为理论导向的。他把现象与物自体进行区分的做法正是这一进路的最好体现。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到,“我必须承认,是休谟的暗示攻破了我独断主义的梦魇,并且给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1这里所指的就是休谟的因果关系原理对康德所产生的影响,康德以此为契机构造了自己的哲学。休谟怀疑论首先抨击了唯理论,认为因果关系不是通过唯理论的逻辑手段证明的,更不是唯理论自明显现的,而是在感觉经验中有其自身根源的。
但他又攻击了经验论,认为因果关系只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并不能证明它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因果关系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康德不赞成他怀疑论的结果影响,但由于不能解决感性的经验如何上升到普遍必然的理性,他又非常同意他的前提,即经验归纳不能表明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所以,康德说,休谟虽然没有为知识准备如何,但他却产生了一些火星,而一旦“火星遇到火捻,却又得到小心的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能得出光明来的。”
康德认为,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科学知识,必须反对认为理性有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看法,而又必须坚持理性的普遍必然性有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独立来源。正是这样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康德把知识的确立最终奠基在人类理性的先验普遍性上。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康德重点剖析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先验构造,他说,所有的知识“是经由印象所接受的事物与我们先天的知识能力通过自身中取得事物的混合体。”1也就是说,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自于物自体的触动,即物自体提供了感性材料;知识普遍性的确立是主体自我提供认识形式,即先验的感性形式和先验的知性形式。康德把它们与通过自在之物触动官能形成的表象叫做现象界,而把那个触动官能的自在之物叫做物自体。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他说,我们的认识只能达到依赖于经验的现象界,至于物自体自身怎样?却是无从知晓的,它是认识永远都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这样,在它们之间出现了一个不可跨越的屏障。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知识只能应用于现象界,认识一旦跨越它,就会陷入先验幻相的矛盾之中,造成“二律背反”的局面。
通过以上的论述,针对休谟问题的历史响应,康德哲学形成了现象与物自体区分的这样一个局面。而黑格尔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实现了自己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即让理性与现实达到同一的境界。
2.2.2 黑格尔哲学时代精神的运动轨迹
按黑格尔的说法,哲学就是个全体,任何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先前哲学的奠基。就像海德格尔所说:“没有黑格尔,马克思不可能改变世界”一样,没有康德哲学的深沉积淀,就不可能有黑格尔哲学的宏伟成就。在黑格尔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地都与康德保持着文本的对话,他的众多着作都体现了对康德等人思想的卓越性继承和批判,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黑格尔哲学作为一种辩证性的理论而让人耳熟能详,他的目标同样是基于这种辩证性的觉解而得到考察的。在《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一书中,阿尔都塞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方式,将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揭示为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在康德哲学中,他的划分原理把世界分裂为二元对立的两重天,主观与客观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他的解决方式是让主观压倒客观,形式压倒内容,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哲学完全失去了关怀现实的本性。康德不能真正地正视和解决矛盾,原因在于他只是提出了矛盾,并把它囚禁在与物自体毫不相干的理性自我之中。这也表明了他没能准确地理解矛盾的辩证性本意。为此,黑格尔通过思辨的辩证法要重新使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他说:“理性矛盾的真正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因此认识甚至把握一个对象,正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之具体的统一。”
也就是说,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思想的真正意蕴在于:思想不单纯是思想,它还是事物本身的本质。正是以此为推动力,黑格尔达到了对时代精神的表达:让思辨与现实同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唯心哲学体现了真实的历史色彩。根据洛维特的研究表明,其哲学最原初的语境就是对现实历史的铺陈,在他青年时代的政治文本中,就已经觉察到了哲学要“发挥为改变实践作准备的作用”.
而这一切都源于其哲学是现实历史运作的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所有历史事件彰显的理念就是让“思想统治现实”.正是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主要是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他强化了其哲学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对黑格尔的目标判定,还有许多人把它同宗教思想联结起来。黑格尔“的体系构成与基督教思想戚戚相关”.
这里,我们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全书》体系框架与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理论的比较,来阐明黑格尔的时代精神。《哲学全书》(也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按照黑格尔的理解,逻辑学是以理性为开端的,这一阶段的理性还是潜在而非现实的,到了自然哲学过程,理性变成外在化的,但却非完满性的,最后到了精神哲学,理性才从外在化复归到了自身,达到了现实状态。基督教创世说中,包含了圣父(上帝)、圣子(自然)和圣灵(人)三过程,其中,它们必须完全彼此相容才是真实可能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他把绝对理性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把他的“绝对理性--自然--精神”的过程等同于创世说的过程“上帝--自然--人”,它们也必须互相融合才是现实的,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真理性。这就说明了,黑格尔体系框架中蕴含的思想是与黑格尔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黑格尔通过思辨的辩证运动扫清了一切分裂性的障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即,打破了康德划分原理设定的绝对界限,也就实现了超验与现实的融会贯通。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抽象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共有性质。所谓抽象,就是借助抽象化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联系、总结事物运动的规律,从思维上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的把握...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大基础背景下探索解放工人的索要。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潮。蒲鲁东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蒲鲁东代表小资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1身体概念的西方哲学史回顾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是灵魂还是身体?对于这个问题,几千年来,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思索,在争论,这不仅是出于他们理智上的好奇,根本来说是受人类生存矛盾的内在推动。人类需要寻求自我认识,从根本上把握自...
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同时也把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
在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对仁学与人学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与阐述并不多见。本文将探讨仁学在逻辑起点上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在实现道路上对人的社会属性即主体性的高扬以及在终极追求上以人的精神属性的无限提升为归宿。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挖掘...
正文在当代中国,中西方思想混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代思想的现状。人学思想上,我们既需要吸收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又要继承古代传统的人伦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恰当的融合。因此,必须立足当代多样文化的...
绪论(一)选题依据及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探索资本主义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蒲鲁东和马克思作为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两位哲学家出现了碰撞.蒲鲁东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制...
一战后的欧洲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饱受战乱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开始将革命的道路转向社会主义方向,但20世纪20年代初期,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但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
摘要对马克思来说,政治研究就是对资本主义这个坏世界的研究,因此,马克思直接讨论政治的着作并不多,这主要集中在他早期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战性的文章,他主要与他的导师黑格尔和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朋友们在思想的战场作战。这样,马克思就首先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