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1. 生态危机成因分析。
(1)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的基本矛盾使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征服状态产生矛盾,使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工人阶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出现矛盾,两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济危机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就是追求无限的扩张,追求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最大化。资本的增殖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资本的增殖是贪婪的,无止境的,而自然资源的数量不会扩张。当资本的增殖遇到自然的限制时,资本的界限就产生了。但是资本绝不可能停止增殖,资本会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要为自身的增殖而增殖,结果注定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危机出现。资本的增殖过程,也是新陈代谢遭受破坏的过程,增殖越来越大意味着人类从自然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而获得的资源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回到自然,新城代谢断裂,生态危机产生。
(2)消费的异化和虚假的需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采用了异化消费的方式,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工人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工作,渐渐地在劳动过程中丧失了快乐,只能通过消费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正是资本主义想要看到的结果,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扩大生产需求,不断地通过广告等手段刺激消费需求、控制消费方式,资本的积累得意进行。
把无限扩张的欲望强加给无产阶级,这些虚假的需求不断地背离消费目的,导致过度消费,而这又给资本的增殖带来更多可能。无休止的虚假需求和过度的消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是需求过度导致的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直至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范围,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3)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使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只能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家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掠夺更多的资源,扩大生产,以使资本增殖。因此,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可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而只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虽然科技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但是它仍然服务于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求和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受限于资本主义的本性,使其必然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它必然会造成对生态的重大压力,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所以说科技的资本主义使用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2. 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1)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长久以来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过分强调人的意志,认为人应该控制、征服自然,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了人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引发诸多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渐渐暴露并日益恶化,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压力最终都会变成对人类自身的惩罚,甚至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后来,又有些生态主义者提出,人类应完全顺应自然,放弃对自然的改造,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极端。人类从其属性来看,无法完全与自然分离,因此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有自然参与其中,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化自然".如果想要放弃"人类尺度",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人类产生之前,这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有人类存在的自然只能是人化自然,它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紧密相连,所以人类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人类尺度".
(2)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当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产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同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肯定自然生态系统的自主性,同时也强调自然界的客体性和人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关系,人类的劳动成果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在生态体系中,无论是人还是自然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主题,两者的地位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还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
(3)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统一,取决于我们如何进行对自然的实践。"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同于说自然界同其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并保护自然,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还要依赖自然,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应当充分地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的承受能力为前提,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在将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占有与被占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非常融洽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
所以,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社会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想要实现保护自然,解放人类的目的就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统一的整体。
3. 生态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及途径、策略。
(1)知识分子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过程中是领导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以阶级属性来考虑领导力量的,它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意识和思想觉悟。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新变化,因此把希望寄托在有生态意识和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大的阶级阶层。
未被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所毒害、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极大的革命热情、热衷于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关心社会主义前途的人是未来的领导力量,这些人在社会上的主要代表就是知识分子。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不应先将某个阶级的阶层定为这场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而应在实践中去形成,生态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条件的成熟。
(2)工人阶级是参与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虽然工人阶级因缺少"生态意识"而无法领导这场社会变革,但是工人阶级本身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的污染之害最严重,同时工人阶级也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直接与自然打交道的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具有巨大的革命性,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力量。由于生态危机在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引起的,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改变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3)"非暴力"是社会变革的主要途径。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受绿党和绿色运动的影响比较大,其主张包含了绿党和绿色运动关于草根政治和全民政治的思想。
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社会变革的手段和方式上,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受绿色运动的影响较深,主张实行一种分散的、平民的、非官僚的"基层民主",即从社会最底层发展而来的、涉及到社会上每一个层面的民主,使所有的人都能真正参与国家大小事宜的决定。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者一直认为首先应考虑的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青年学生等所谓的"新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人阶级。90 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开始放弃"基层民主"的想法,开始重视工人阶级还有其工会组织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生态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非暴力"的原则,他们认为只有"非暴力"的方式才是引发社会变革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非暴力"也成为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色之一。从这一时期开始,有一部分生态社会主义者开始转变思想,他们认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罢工等形式的阶级斗争来作为另外的政治斗争的补充形式,但是大多数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仍然坚持"非暴力"原则,他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改良主义的桎梏。
4. 对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
(1)绿色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吸收了绿党的一些理论观点,主张建设一个绿色社会。
所谓的绿色社会,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到社会上的很多方面。
首先是在经济方面。经济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上尤为重要,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同样提倡发展经济,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展环境。
经济的发展只需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避免过快地发展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承受的破坏,人类必须在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放弃当前的消费经济,走节约发展经济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生态社会主义还主张解放劳动力,使劳动者从以前的劳动状态下解放出来,劳动者的工作应成为生活的需要,劳动者应该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自由地劳动。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发展中小型企业,生产和销售人们所需的商品,使其与垄断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对抗。中小型企业在当地开展经济活动,同时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不破坏生态平衡,这样可以使其从垄断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控制中解脱出来,避免跨国公司对当地进行资源掠夺和生态破坏。
其次是在文化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主张还强调要放弃纯粹地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与教育相结合。文化产业应当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应当可以提高人类的思想文化水平并增强生态意识。
纯粹地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其实是一种消费,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只能带来更多的过度消费,使人们丧失环保意识。
最后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主张提倡科学技术的绿色发展。所谓的科学技术的绿色发展,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以全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为宗旨。这里的全人类不仅包括我们当代人,还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和幸福感,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和暴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说只是增强了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控制自然,掠夺自然资源,反抗自然规律的一种手段。所以,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应当是有限制的,它的发展应该以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为前提。
(2)生态现代化社会。
建设现代化生态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又一主张,其焦点内容是阐扬生态上风,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必须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在生态现代化理念中,主要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现代化属于第二次现代化的一部分,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由于此时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危机引发了广泛关注,社会上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设和生态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生态社会主义结合此时的社会生态背景引入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
(3)全面发展的社会。
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生态社会主义一直以来所主张建设的社会形态。生态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把生态学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中,因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文明之中,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应当被人类重视,应当得到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受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质的束缚,更加重视物质文明轻视了生态文明。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在经济、文化上有所进步,同时也要兼顾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绪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统治的时代,他并不按照严格的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运思和写作,而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致力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这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特质,这也使得马克思的文本变得复杂且富有综合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反资本主义的...
我们以往的哲学对辩证法概念的解读极为混乱,以至于人们对辩证法的评价也有好有坏.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所有的哲学术语中,恐怕再没有比辩证法这一概念所交替经受的光荣与屈辱更多的了.[1]88以往的大多情况是,一提到辩证法很多人会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急剧发展的全球气候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使得人类将批判的眼光转向了现代文明的根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在这场争论中处在一个焦点位置,戴维佩珀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个颇有特色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主张带有浓...
第四章创客文化的塑造策略对创客文化价值观念的塑造需要从制度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也需要对创客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引导。我国的创客规模较小,需要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支持与鼓励。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第三章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3.1毛泽东时期--开始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事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组成的,我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社会的飞速前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