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公正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何为“正义”的争论到近代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出版,西方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试图从最佳的角度解读社会公正问题,但是在通读他们的论述和着作后,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思想家的社会公正观从人的抽象性出发,抽象出他们所谓的社会公正,忽略了社会的实践性。马克思打破了这一格局,从社会实践出发,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现状去研究社会公正问题,使得社会公正观更加具体、科学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几十年的光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现代化建设也是任重道远。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后,社会不公正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可见,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虽然马克思对于社会公正问题没有进行系统地阐释,但是通读马克思经典着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以社会历史观为依托,从经济公正、政治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等方面对公正观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旨在系统地对马克思公正观进行梳理,一方面加深了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系统理解,另一方面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正思想提供理论借鉴。
(2) 现实意义
近几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处于急速发展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虽然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社会矛盾依旧突出,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这迫切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一些解决社会不公现象的策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因此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研究马克思公正观,为解决我国社会不公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公正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理念,以现实生产力为基础,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马克思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我国现实中的不公正问题能够得以理解并解决。目前我国现实中存在不公正现象,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严重、区域发展不协调、弱势群体边缘化等问题。按照马克思公正观要求,只有整体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消除社会的不公现象。
其次,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观。马克思公正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诉求的。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前提的,同时社会公正的实现更离不开马克思公正观的指导。
最后,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推动全球公正秩序的构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扩张有其历史必然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正也会向全球扩张,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有利于遏止这种全球性的扩张,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从我国的社会现实出发,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马克思公正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国内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内涵研究。周新城在《论恩格斯对马克思公平观的科学阐述》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公平正义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是社会学的概念,也可以是法学的概念,同时也公正可以是伦理学的概念。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公正应该是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公正……”.
杨宝国在《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创新与发展》中指出:“在对社会公正概念的把握上,马克思认为,公正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特征,因此便会造成不同的社会阶级会对公正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对社会公正内涵的理解上,马克思认为,社会公正是相对的,绝对的社会公正是不存在的,同时社会公正的实现也是循序渐进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进步的。”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侧重于伦理学角度。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公正观内涵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公正与经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上。
第二,关于马克思公正观内容的研究。袁贵仁教授在《论马克思的公正观》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就包含着其社会公正理论,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同样包含着公正观。其所谓的公正观的根本内容就是个人与个、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得与应得、所付出与应付出之间的‘相称关系’”.
段忠桥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中从公平是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等十个方面系统地概括了马克思的公平观。周淑英认为马克思从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异化劳动理论以及资产阶级的法权原则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公正观。
第三,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崔执树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不存在超越历史和超越阶级的‘永恒公正’的,公正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周新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公正观的过程中,阐述了关于自己关于公正的理解,指出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范畴,社会公正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公正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以及人类性等特征。
第四,马克思关于社会公正实现路径的研究。董建萍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中指出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消灭阶级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忽略了社会生产力这一客观条件人为的急躁冒进反而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曾建平则主要从实现社会公正是通过革命还是改良两个方面对马克思公正观的实现路径加以辨析。
第五,关于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价值研究。袁贵仁通过对马克思公正观的研究得出:
社会公正的实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而且有利于维持整个社会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汪盛玉认为:社会公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体现;坚持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的政治基础;社会公正实现有利于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等。
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学者并没有人专门去研究马克思社会公正观,西方学者们对于社会公正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例如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从正义的理论、制度、目的出发,全书分为三编、九章、八十七个小结,系统的论证了什么是正义、正义的原则、如何实现正义、分配正义、正义的制度设计等多个方面。虽然罗尔斯在对正义论阐述的过程中涉及了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照,但总体上来看,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严重背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轨道,具有空想性。沃尔策在《正义诸领域》这本书中指出由于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领域而且各个领域都有自己衡量社会公正的标准,因此社会中不可能存在具有普适性的公正原则的。哈耶克则认为社会公正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社会公正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自由的消失,社会公正就如同“海市蜃楼”,只是给人以美的想象罢了,主要体现在其着作《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的第二卷《社会正义的幻想》中。
无论是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的公正观、沃尔策的社群主义的公正观,还是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公正观,西方学者关于公正观的论述大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他们脱离了社会实际去空谈社会公正,忽略了生产方式变化对社会公正的影响,仅仅将社会公正置于抽象的经验基础之上,使得他们所宣扬的社会公正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显得苍白无力。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文从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出发,全面总结了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实现公正的基本途径,并以马克思公正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在对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进行分析。首先,从马克思公正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马克思公正的观的形成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是马克思社会革命实践的最终的理论成果,其次,以时间为轴对马克思公正观形成发展轨迹进行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的概述。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涉及了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
第三部分,主要就马克思公正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展开论述。文章首先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领域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存在的问题,其次,指出了当代中国出现社会不公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就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提出了建议。
首先,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健全公正的社会制度,为社会公正提供制度保证。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最后,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因为本文的写作涉及到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着作论述其公正观思想,因此需要搜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资料的积累。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西方社会公正观与马克思公正观的提出的背景、内容、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虚假性,进而说明马克思公正观的科学性。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研究马克思公正观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历史研究方法,从马克思公正观提出的背景出发,在到马克思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等,使得文章更具逻辑性。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理论同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的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指导实践,为解决转型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四) 主要创新和不足
1. 创新之处
从马克思公正观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并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解决转型期我国社会不公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创新之处在于限定了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转型期,使问题更加明确,解决方案也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马克思公正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使得马克思公正观理论更加立体,形象。
2. 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知识的浅薄,以及研究能力的欠缺,所以对于马克思公正观基本思想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对于马克思公正观的深刻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需要不断研读马克思经典着作。除此之外,文章第三部分,从对策的角度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接受实践和时间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