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之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一直在试图全面的认识和阐述社会公正,但是他们的理论往往缺乏实践的检验,或者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解释什么是社会公正。上文我们通过研究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进历史得知马克思公正思想的成熟是在推进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 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并没有系统地对社会公正思想展开全面的论述,但是通过阅读马克思经典着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公正观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文章中我们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角度对马克思公正观内容进行解读。
1. 经济公正
关于经济公正思想马克思主要概括了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和交换领域的公正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生产领域的公正。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为了谋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俨然成了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出卖自己的人格,得到只有少之又少的劳动产品以及精神上的痛苦。
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远比封建社会更加残酷,缺乏人道主义,更没有公正可言。
与此相反,马克思指出“当生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一定的合理的组织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时候,剩余的必要劳动就成为自由劳动”,[12],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 “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13],当私有制、异化现象被消灭,人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不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时,生产领域的公正才能够建立。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一切生产部门都将以最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全社会的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劳动者按照共同的计划自觉的从事着生产劳动,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摆脱了资产阶级的束缚,这样公正就在生产领域不断建立起来。
第二,关于分配领域的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成果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资产阶级认为分配方式完全是公平公正的。因为在资本家眼里,购买生产要素的全部资金都是出于自己手中,通过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因而生产的劳动成果理所应当的归自己所有。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的购买再到劳动产品的出售,资本家掌控了整个生产过程,因而在整个分配领域资本家也占主导地位。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丑恶行径,揭露了掩藏在资本家剥削工人背后的阴谋,指出劳动者生产的新产品中包含着商品的增值价值,不仅仅只包含了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价值还包含了劳动力所蕴含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变本加厉地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但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分配的不公正却是无法消除的。
因此,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两种阶段的时候谈到了如何实现分配的公正。
首先,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所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的”,[14]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按劳分配原则,主要是受到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影响。但是在第二阶段,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马克思认为此时的分配原则为按需分配。
第三,关于交换领域的公正。马克思对于交换公正有这样表述:“交易发生在生产当事人之间,是具有正义性的,其正义性表现在:这种交易是生产关系自然而然地结果,是当事人的意志行为的表现,这种交易可以表现在法律形式上,是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形式,这种契约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交易内容本身的。这个内容只是这个内容的表示,一定意义上说交易容只有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才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
通俗来说,只有当交换形式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时候,才能体现交换领域的公正性,不一致时就体现了交换领域的非公正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交换本身就带着一种强加的色彩,劳动者在交换领域只有听从和顺从,丝毫没有自己的自由,这就是明显的不公正性。但是在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彻底得到解放,人是全面自由的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下的生产方式完全适合按需的分配方式,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换行为,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交换变得更加公正公平。
2. 政治公正
马克思曾经明确的指出了生命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重要性,因此在谈及政治公正时马克思认为最先应该保障的是人的尊严。
第一,尊严是每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如果失去了个体,整个社会将是一个空壳。在旧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人们思想的禁锢,人的尊严是无法保证的。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们是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可言的,他们内心也是缺少对自由地向往和渴望,他们甘于作为奴隶主的奴隶,成为主人的附属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压迫,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他们迫切的想改变自己这种非人一样的是生活,首先就是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这注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
第二,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关于平等权,“一切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里他们是平等的。但是那时候的平等的概念和要求在现代的表述和要表述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现如今的平等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引申出来,这种平等应该从人之所以为人中引伸出的,关于平等性有这样的明确要求:一切人或者说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该享有平等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平等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废除了一切等级制度,口头上是实现了人的平等权。私有制的存在,这种平等权也只能是存留在口头上,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所以马克思提出实现社会的公正必须满足社会各个阶级享有平等权。
关于民主权,马克思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用暴力的手段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而作为无产阶级而言,他们是没有任何的话语权的,更不要说民主,所谓的民主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对无产阶级的专制,只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民主的虚伪性。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那时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社会才能和谐。“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生产组织和政治制度,将保证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及其需要,是充分发展的民主的体现。”
关于自由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在这个高级的社会形态中,每个人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对于物的依赖限制了人的自由,人是孤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唯一能做的就是出卖自己自由的劳动力换取生活所需。物质生活的极大匮乏,严重影响了无产阶级实现人身自由的权利。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累,劳动成为了人们的第一需要,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人是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人,自由权也就实现了。
3. 社会公正
关于社会层面的公正性,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保证和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两个方面做了简单地论述。
第一,社会公正的基础--社会保障。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单纯地作为掩饰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的方式,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缓解社会矛盾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三类人,第一类是指有劳动能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人群。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人会越来越多;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社会救济的孩子。他们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急需社会的帮助和救济;第三类就是流浪汉以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和妇女等。他们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劳动工人对于资本家而言不过是生产的机器,工人的死活对于资产阶级没有任何影响,但是随着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的增长,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要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社会中非常贫困的那三类人。对于资本主义的这种虚假的伪善行为,马克思提出了批判和讽刺。在马克思看来,虽然资本家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其做法的本质是带有很大的欺骗性的。“如果无产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他们的悲惨命运是无法从根本得到改善的,资产阶级打着社会保障的旗号,目的在于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有其虚伪性”.
这也就注定了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是无法改变的。工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资产阶级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增长,资本家为了缓解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情愿的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表面上看来工人的生活因为工资的提高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来说工人还是越来越穷,他们创造的财富只是在拉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差距,贫富两个极端更加激化。
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这种现象就完全不存在了,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不在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当剩余劳动完全被无产阶级自己占有,自由进行支配时候,随着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的目的不在是满足少数阶级的利益,而是在于使所有人都实现富裕。因为真正的财富成为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表现。”
此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目标就成为了社会保障的目的。劳动人民成了劳动的主人,社会财富将会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正才能更加完善的体现。
第二,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的公正。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行径不仅表现在体力上对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劳动进行剥削,在智力发展上资产阶级也没有放过工人阶级,他们对未成年人进行压榨,使未成年人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一种机器,未成年16人智力发展被闲置起来,造成了荒废。”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工厂中雇佣了大量童工的残酷事实,即使后来资本家提出公民享有平等地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以及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一些措施,但是那只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考虑。马克思认为,儿童在发展阶段必须接受完整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1自己的力量,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着作中,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对于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正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的教育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
4. 生态公正
福特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中这样写到:“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丰富多彩的,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的世界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生态公正思想,认为必须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致性。
首先,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合理性。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成了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是缺乏人性的终极关怀的。资本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无产阶级进行疯狂的剥削压榨,使得无产阶级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两极分化不断加深,造成了绝大多数人口的贫困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对自然界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把任何东西都裹进了生产的过程当中,自然界成了资本家赚取经济效益的最佳手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了生态危机。
其次,马克思提出了生态公正观,主张保护生态和谐。马克思从历史唯物史观出发,指出人类自身的发展是自然演变过程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发展。
自然界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深受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肆无忌惮的掠夺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自然灾害频发,人类陷入生存发展的危机之中。因此,马克思提出了生态公正观,主张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没有自然界,人类感性的外部世界也就不存在,工人也就无法从事任何创造。”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们必须要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第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主观的能动性”,“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24]
而不能破坏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不顾及大自然的规律,无意识的肆意地破坏,到头来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在所难免。
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病态,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马克思认为经济的发展同生态保护必须同时进行,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短暂发展,这是对生态公正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规律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维护生态公正,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 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特征
1. 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公正既表现了阶级性的一面又表现了其人类性的一面。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公正有着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体现。“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他们所属的阶级地位--从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体现的经济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因此,马克思认为公正观第一个属性就是阶级性。公正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由于利益的分差,不同的利益集团总是试图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衡量所谓的公正,在经济领域对于同一分配关系,公正与否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公正总是体现着一定阶级利益。此外,马克思还指出,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也不能完全的实现人人都认可的公正。按劳分配作为分配的主要原则,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一个人,他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相对来说就会更多,这些都是天赋的,所以是不可以更改的,因而也就存在分配中的事实上的不公正。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来临,社会分配原则实行按需分配的时候,才能称得上完全意义上公正,也就实现了公正的人类性了。所以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公正表现了它的阶级性,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公正又充分体现了人类性的特征,因此马克思认为,公正是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2.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公正的实现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都有其历史性,随着历史的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公正观的历史性还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对于公正的理解和要求也是不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正的实现也是是基于社会实践的,体现18其社会实践性表现在其现实性的一面,所以说公正观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关于公正观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公正观念,无论是无产阶级的公正观,还是资产阶级的公正观,都具有其历史性。因为一种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需要历史的积淀的。
不同的公正观相对于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都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公正的评价机制也就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公正有其发展的历史性,既是社会生产力的相适应的产物,同时也具有历史的承接性。
关于公正观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公正观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正观实现在于其必须是建立在会实践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公正的理念的实现变成一定的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具体性的原则,譬如经济领域的分配公正原则、政治领域的平等权等等。只有公正的理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公正观才能成为真正可操作的公正观。
3. 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公正观是有其相对性的,公正观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所处社会阶段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距,人们对于公正观的理解也就千差万别。
刚才我们也论证了公正观历史性和现实性,我们可以得知公正观是对特定社会阶段的反映,是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因而公正观的适用范围也是相对的。马克思在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候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平等性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劳动者有着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涉及到体力和智力,因此每个人劳动付出的回报也必然不同。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按劳分配是承认这种差别的存在的,所谓的公正也只是形式上的相对的公正。但是这不并不等于说,马克思不承认公正的绝对性。公正观作为一种衡量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标准,虽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相应的调整,但是每个时期人们关于公正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的,人们对公正观有着共同的看法。不同的社会阶级都遵循着社会约定俗成的公正原则。人们对于公正理念的追求是永恒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所以马克思公正观的另一个特性就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三) 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对于公正观的探索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基本内涵的探索上,同时马克思也就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公正现象的主要原因。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既提供给社会成员相应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为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因此,只有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财富的之后,才能保证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从事生产劳动,虽然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采取了诸如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等,但是本质上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劳动者缺乏足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资本主义经济很难长远持续的发展下去。同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存在,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加深了社会矛盾。马克思同时指出,即使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绝对的社会公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经济领域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存在,劳动者自身智力、体力存在种种的差别,使得公正在表现方面存在种种差别,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当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时,人们已经不在单单依靠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成了人们一种享受的时候,绝对的公正就出现了。所以,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
2. 以实现社会公正、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指出:“建立在阶级的对立面上的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质上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的形式才能完全消除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呢?马克思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考察了三个阶级社会,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作为奴隶主使用的“工具”,是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因此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是没有任何公正而言的;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农民没有自由的劳动时间,不平等成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更不用说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是把无产阶级当作为自己生产社会财富的一种工具,这种阶级的压迫,是不存在社会公正的。在阶级社会也就不存在公正。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公正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阶段人类已经彻底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被奴役的状态,自发的劳动转化成自觉的劳动。人们成为了社会的主体,经济领域中实现了生产的公正、分配的公正以及交换的公正,政治领域中权利平等,权力与义务达到了统一。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造成了人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自由,造成了人的片面的发展,马克思的公正观的形成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基础之上的,因而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的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人天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的存在使人具有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个性是被压制的,但是在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下,每一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作为社会的产物,人的天性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才能够得到释放,而对于人们天性的力量的判断,应当基于整个社会的力量。”
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发展都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的,人只有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间。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价值导向,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靠牺牲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来换取财富,使得工人的价值得不到确认,工人自身发展出现了畸形状态。但是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仅仅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以及阶级矛盾存在的阶级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