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十八大后我国生态文明构建问题研究引言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3-03 共583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引言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密切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在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高度关注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明显加速。我们平常谈论的生态往往局限于自然生态环境,仅仅就自然生态环境而谈自然生态环境。然而,如今的"生态"不仅仅是指万物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状态,还包括各物种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甚至拓展出多种含义,使得生态一词所包含的范畴越来越广。就在 2007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要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2012 年 11 月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中,强调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增强和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2013 年 11 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划入到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对怎样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系统的制度安排,指明了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的正确方向,也为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原则。2014 年 10 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会议着重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议题,此议题的全面实施,势必会对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历史新纪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会议上焦点,首度步入"十三五"规划纲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人类在发展中,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优美的环境是人类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总书记所说,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目的,只有在保护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已不容置疑,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遭到了重创,致使全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环境、身体健康遭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害。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始终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强调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工作。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在个别领域没有及时解决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导致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关于生态环境方面欠的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保护生态环境这项工作紧紧抓住,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那么将来就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面对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态势,我们党逐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举措列入我国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同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在接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着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依靠制度,而且要加快建全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依靠法制来维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则将其划入"十三五"规划之一,这一系列的动态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登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对一个新事物认识的过程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它是在不断继承旧事物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与发展的。

  因此,探寻这样一种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并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问题做出深刻细致的探究,对我们探究学术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也同样拥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理论实质看,长久以来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期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制的首要构成部分,同样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实践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相结合的成果。当前来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展开整体的分析探究,这样做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体会,有利于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自发性,有利于增强我们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观的理论品格,更有利于我们整体执行和实施我党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实质。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观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由过去相对忽略到如今逐渐重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知道理论真理根源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经过实践活动检验的理论真理势必会引导实践活动进程。

  从现实层面看,伴随着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社会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是基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更加急切的需要我国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样做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起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防止和解决当前所遭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有助于推进我国更快、更好的创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文明社会,走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快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后,有助于我国切实保障环境安全,改观生态环境品质,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效率,以此来更好的推进促成人与自然协调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研究颇深。

  生态文明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思想界先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应该做到与生产方式和整个国家社会制度相协调发展,否则自然界就会向我们报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环境思想的先驱者蕾切尔?卡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一文的出现,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广大环保主义者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系统的探讨研究,针对生态环境的防治与保护,人们开始纷纷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当中,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保护环境事业的良好发展。《人类环境宣言》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召开的斯德哥尔摩环境气候会议上面通过的,这一宣言的出现被称作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一座历史丰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环境组织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文案中,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首度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门。这一系列的理论探究都指明了全球社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社会科学、哲学等各个学科范畴都对现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自然生态观进行全新构建,在经历数年之久的理论重构中,出现了全新的社会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主义等科学范畴。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全新的学科范畴,就是指西方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相应生态理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指标与途径为出发点,系统的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理论探究,并根据探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对应策略。为此,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西方学者主要有高兹、佩珀、福斯特等人。高兹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所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类在巨大利益的引诱下对社会自然资源实施永无止境的追寻与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然而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威胁下,西方国家为了能使社会良好发展,及时处理环境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就务必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体制,正确合理的把握人类追求的社会利益,使社会劳动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添砖添瓦。英国学者戴维?佩珀在他所著的《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一书中指出:"最好的绿色战略是那些设计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战略。
  
  "根据佩珀的观点,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与时俱进的,是运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引导我们进行全新的社会变革。由此可见,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工人阶层和工人活动仍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福斯特的观点告诉我们,国家要想让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制度完善,就务必要转变当今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与生态革命,促使暂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代替旧有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唯有这样才能在人与自然之间创立起一种持续性发展的联系,从而在本质上防止生态问题的出现。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学者开始特别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根基及路径选择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大量的探究,使国际社会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迫在眉睫,同时也在很大层面上为世界各国加快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供应了极其丰富的理论资源。正就像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博士所说,只有当国家建设是驻足于生态回归的角度上,同时还要使用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我们才可以看到前进的足迹,否则国家建设会越走越远。由此可见,国外学者用相对独到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透彻分析,着实为我国的学者研究生态文明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方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华民族文明历久弥新,在薪火相传的五千多年间,为我们积淀了厚实的生态智慧。

  有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哲理思想,有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生态观的经典诗句,有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醒世格言,这一系列睿智质朴的自然生态观理念,至今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上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当前在我国学术界领域,大家普遍认识到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最先关于生态文明问题的科学探究,我国学者是在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念和马克思主义古典生态思想理念的基础上,首先以西方生态思想的译著为研究对象。就比如说,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译著体现在:《大自然的权利》([美]R.F.纳什,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 1999 年版);《伦理学与环境》([美]W.K.弗兰克纳,杨通进译,哲学译丛 1994 年第 5 期)等著作。以上探究深化了我国对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理性了解,丰富了我国关于生态文明观念理论的实质涵义。"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被正式提出之后,学术界开始正式投身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探究。比如,学者刘增惠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一文就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马恩的科学生态思想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观念的承继和延续,同时详细叙述了苏联国家和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的理论与实践进程,这不但为我国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理论引导,还为我国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召开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向高潮,使生态文明建设一度变为国内学者关心探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俞可平在《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一书中指出从生态文明在全球的发展状况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再受限于社会制度,它一定会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历史性课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求是,2013)是张高丽同志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文章。他为我们道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作安排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节能降耗和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及土壤等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眼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完成'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到 2020年初步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文明".

  党校赵建军教授笔下的《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从五个角度叙述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以及艰巨性,站在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战、新路径、新价值角度上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和创新性的解读,这一研究恰恰契合了十八大所体现的精神,也顺应了人们期待。同时在 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做出了战略部署安排,加强污染防治,要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不断促进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出谋划策。另外,还有王雨辰的《走进生态文明》、张文斌,颜毓洁的《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周生贤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等,都站在不同的视角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总而言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深刻意识到阻碍人类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很好的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为此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论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 研究方法

  第一,我在选取了这个选题以后,本着求真务实的理论探究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及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新观点、新思维、新愿望作为本文写作的起点,以***总书记提出的理论观点,为理论思考做铺垫,把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原始文献进行细致研究对比,并使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剖析与提取出与本文主题相切合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系统的整合探究成果,在对本文进行论述与书写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论点突出、环环紧扣、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第二,为了跟上时代脚步,始终保持理论观点、历史纪要与现实实际相融合,着重搜集与时俱进的、最具有权威性的文章刊物,以确保本篇论文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并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进程加以整体探究,以此来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应当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切身体会在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将怎样更加有条不紊的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稳固发展。

  第三,基于本篇论文的行文框架构造,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并及时纠正在课题选择、论文框架设计和论文写作进程中出现的偏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