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进展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3-03 共732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进展。

  4.1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快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爱护碧水蓝天、构建美丽中国,变成我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迫切使命及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义、新观念、新论述以及新表达,指明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科学的判断。首度在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整体战略格局中。

  紧接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着重指出要加快推动构建美丽中国,强化生态文明制度革新,尽快健全完备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方针策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又更近一层的提出要加速创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切实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就要用最严苛的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就在去年,党中央、国务院部门相继颁布了两份非常有意义的公文,我们亲切的把它们称作姊妹篇,其中一篇名为《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另一篇是最新颁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深抓我国当前国情、社情的两篇公文的出现,为我们国家在接下来继往开来的十三五规划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具体路径,也对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起到了指引与引导的重大功效。因此,唯有紧紧掌握住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心理念和主要内涵,才可以更轻车熟路的处理在社会进展过程中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才可以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里程中越走越远。

  4.1.1 构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观念的递进。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吸收鉴戒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递进,是我国在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总结,是在推进经济建设中不断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新成果,也是我国对现代社会文明进展规律的客观体现。报告中提到"美丽中国",这样一个最亮丽、最人性化、最富诗情画意的新字眼,集中体现了我们人类转变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更加清晰的表明我们党将更好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家园的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相对的高级状态,它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不合理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伦理观。构建"美丽中国"、和谐家园,创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顺应的新见解、新理念,强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实力,努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完成中华民族庞大而又振兴的中国梦。

  4.1.2 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格局改成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位置提升到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相等同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位置的提升,说明我们党对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开始加倍关心,对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越发深切,这一决定不仅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须性,同时也是顺应时代、顺应民意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上看,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以其特有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与社会彼此关联、彼此影响、彼此存在。因此生态平衡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的。***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当中,指明五种文明建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物质、经济、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呈现其所需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相对而言,生态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缔造出的生态环境、生态观念、生态品德等等,直接为其他四种文明建设展现至关重要的生态基础,并且生态文明所在的位置是其他文明所不能取代的,为此,我们务必要强化生态文明的突出位置。

  4.1.3 推动"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正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屹立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转折上。我国现阶段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可以再无视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以再以无限扩大的形式来毁坏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应当做到的是要更好的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调整经济增长形式,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路线。然而,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其他相对清洁能源,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维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理念,做到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均衡好发展和守护之间的关系,为后代子孙留住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家乡。

  4.1.4 强化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众所周知,理论引导实践,观念指引行动。而强化健全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可以为我们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供应卓越的制度保证。***同志在会上着重指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务必要依照制度、依照法制。甚至针对一些无视生态环境,盲从下达命令,为使经济增长而不管不顾生态环境的政府官员,一定要依照法律制度深究其职责。基于制度体系所带来的基础性、整体性、稳固性和长久性等特征,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快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当前,只有逐步设立和完备自然资源确权制度、全面节约资源制度、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等八项制度,使生态文明在创建发展进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好。

  4.1.5 生态文明建设首度步入"十三五"规划。

  习总书记在会上着重指出,环境就是我们的民生问题,它关系着我们周身的利益,我们应当时时刻刻关爱它,呵护它,就如同呵护我们的眼睛一般,给予它温暖;就如同呵护我们生命一般,给予它悉心照料。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民心所向,更是关乎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大会的焦点,更是"十三五"规划的亮点,生态文明建设首度步入"十三五"规划,踏上了更高一层台阶,站到了更高的高度。

  虽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八项内容是针对环境资源的,但是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与资源短缺问题的凸显,"十三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压力倍增,急迫的环境态势要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此,生态文明能够进入"十三五"规划,可见是跟随了时代洪流,民心期待的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可以继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及三中、四中、五中大会是不同凡响的盛会,会上关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论述和新定格,是对我国在过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归纳概括和升华,是对我国在努力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保障,是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治国理念的新诠释,更是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切身掌握。

  因此,这些举措、这些调整、这些优化,务必会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程中起到重大的推动效果。

  4.2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的推动和促进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底上探究出要实现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可见,现在的中国正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时刻,我国要更加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引导,以习总书记指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指标,推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集体努力,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就在我们获得成效背后的自然生态环境态势仍然不容小视,存留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4.2.1 全员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仍有差距。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为了一部分人,更不能仅仅依靠一部分人来改变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全民层次的生态环境,是需要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做支撑的。但是,现如今仍然会呈现出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首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政府的决定者与公民缺少相应的生态环保意识。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部分人的生态环保理念与日俱增,认识到保护环境等于是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家乡,可以自觉的参与到生态治理与环保工作中来,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形非常扎眼,详细呈现为:

  1.公民没有切身利益的投身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可以这样说,他们对与自己周身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相对于公共的、普遍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却不置可否,认为与自己毫无关联。

  2.公民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差错。也就是说,他们往往重视能看到的问题,却忽视了潜在的生态问题,往往重视与自己实际存在的问题,却忽视了环境教育,往往重视去治理问题,却忽视了去防范问题,这些种种指明大家没能准确掌握保护环境的实质。

  3.公民在潜意识里缺乏关爱大自然、关爱性命的认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稀薄,即使参加了活动,也仅仅是在政府机关的指引下开展,人们介入的档次较浅,鼓吹大于实干,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4.公民的生态科学知识严重不足。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科学常识仅仅存在于学生时期,当踏上社会之后就不再关注,因此,这就不可能建立一种相对合理的、健康的、稳固的生态环保意识。

  我国在加快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历程中,如若得不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扶持,那样我们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就得不到本质上的处置,甚至生态文明建设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转变他们的环保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基夯实的基底。

  4.2.2 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数年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准确指引下,通过长久的奋斗,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艰巨。"尽管,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战略举措,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

  公报显示,最受大家关心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固体废弃物等现实情况仍然让人焦虑。

  1.水源污染状况。目前国家的水源污染局势非常严重,致使经济增长和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为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此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勇前进。我国的人口基底较大,需求量持续增长,差不多全部现存的水源,都遭受到不同水平的影响。

  第一,淡水污染情况。依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揭示,2014 年全年我国329 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监测,整年取水的总量为 332.55 亿吨,这其中合格水量为 319.89 亿吨,占据取水总量很大的份额。尽管这样,地表水水源地依然在遭受着总磷、锰和铁的污染。报告当中还提到,在 2014 年整年中,长江、珠江、淮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西北、西南诸河的国控截面中,其中Ⅰ类水质断面占 2.8%;Ⅱ类占 36.9%;Ⅲ类占 31.5%;Ⅳ类占 15.0%;Ⅴ类占 4.8%,劣Ⅴ类占 9.0%.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仍然是影响淡水资源的首要污染物。

  第二,海水污染情况。近些年来,我国海面的污染状态也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理想,致使海域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各类地区性灾难不断产生。2014年, 全国近岸海域 301 个国控监测点中,一、二、三、四及劣四类海水分别占 28.6%、38.2%、7.0%、7.6%、18.6%,可见全国近海岸水源遭到不同水平的毁坏,其中首要污染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31.2%和 14.6%.

  2.大气污染情况。我国的大气污染特别是城镇的空气污染格外糟糕。2013 年,雾霾大面积的爆发,使我们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然而大气污染的现状依然相当严重。

  大气污染不仅损害了人体的康健,也制约了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甚至破环了经济能源,阻碍了经济平稳增长。大气污染是没有国界的,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造成了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效应等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揭示全国展开空气品质新标准监测的 161 个城镇中,其中只有 16 个城镇的空气质量达到标准,剩余的 145 个城镇空气质量严重不符合标准。每一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全年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

  3.土壤污染情况。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污染问题日渐庞大,尤其是在重工业密集的地方形成了土壤污染重灾区。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05 年 4 月-2013年 12 月)成果揭示,全国土壤现状让人忧虑,土壤污染严重超过了达标率,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的比值区别为 11.2%、2.3%、1.5%和 1.1%.耕地土壤质量更是受到了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全年颗粒无收,甚至在生态环境系统中,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伤害。

  4.固体废弃物污染情况。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历程的持续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城镇都遭遇着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峻挑战。在 2014 年间,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总量为325620.0 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 204330.2 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62.13%.

  当前我国现存的固体废物中,成量的"白色垃圾"和"电子垃圾",其增长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若我们在处理它们时,使用了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就会对我们地球上的水源、空气以及土壤造成严重毁坏,同样也会危急人类的健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5.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我国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势,而且我国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还不足全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国家人口众多,"人多地少"关系日趋紧张,自然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环。据不完全统计,就第一次国家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的成效来看,中国现有泥土侵蚀总面积已经达到 294.91 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 31.12%.国家工业化历程的加速,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商业占地、农村占地、城市扩张用地不停增长,土地供需矛盾与日俱增。

  6.生物资源大量锐减。生物资源作为全社会成员必须使用的资源,它囊括了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我国的生物资源品种多样,脊椎物种有 7516 种、高等植物有 34792 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物种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共 420 种。

  然而由于长期大规模森林采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的很多物种面临威胁,甚至已经灭绝或是正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4.2.3 经济发展模式未出现根本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追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却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改变经济状态,缓解社会物资的匮乏,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加快工业的速度与总量上,从而出现了仅仅为了追求 GDP 的增长,而忽略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强调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重心,同时也不忘向结构优化、科技进步、资源优化发展。党的十七大汇报中则指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思绪,要求由首要依存投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首要依存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转变产业链关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提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尽快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扩展消费需求体制,扩张市场领域。

  虽然经过长期的奋斗,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变革性的前进,经济利益显著提高,但是基于国家特定经济机制阶段性的制约,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4.2.4 生态环保法律体制尚未完善。

  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文明实现的根本保证,习总书记着重指出,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务必要依靠最严格的体制,依靠最严苛的法制。因此,生态文明制度的健全与完备,在一些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对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程度,同时也展现出国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完善。现行《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的一项法则指出,我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去维护和改观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当动员和激励人民群众植树造林,来改变环境问题。正是由于这一规定的提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以及针对其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森林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 24 部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法。而且我国还加入以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臭氧层保护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批主要的国际环境条约。我国虽然在生态法律制度方面出台了很多法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这一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关于环境法律定制、法律制度落实强度上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首先,当前国家的环境立法跟不上现代环境局势的增长变化,环境法的制定具有必然的滞后性。往往是在环境问题显露之后,并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才会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继而才去制定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法律的保护,这样做达不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作用。

  其次,现有的法律大多都是停留在思想阶段,都是限于想而止于做的。在这些法律体系中,倡议类的条款要远远多于实际可以执行的条款,这样就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其不相适应,导致缺乏环境法的执行强度。甚至为数不多的环境法规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古老落后,对企业的生产发展失去了管控力,不能有效的制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使法律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再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增加了很多严厉的惩罚条款,可是它依然不可以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不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保障。可见,我国短缺一部同一的、体系的、完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另外,我国还颁布了《森林法》、《矿产资源管理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层面的法律规则。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既应该有法律规定上的"交叉",也应该存在法律规定上的"真空",然而当环境问题显露出来,急需这些法律去保障的当下,这些单行法律条例的执行就很可能会带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分裂局面,严重妨碍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伟大事业的茁壮成长。

  最后,尽管制订了不少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律法规所授予执法环保部门的强制性措施和方法手段却不足以及时制止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而且现如今的惩罚手段的惩罚性都比较低,不会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导致法律条例失去了其应有的约束效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