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论文题目: 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在当代,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并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 科技革命;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生产力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十分重视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指出:"机器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机器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而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可见,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独立性实体因素.马克思生产力学说对科技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重要作用作了充分阐述.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马克思把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的"土地"里所包含的"水"、"鱼"、"树木"、"矿石"等等这些"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已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过滤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例如,已经开采出来正在洗的矿石".劳动对象科技含量的高低,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工具.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把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比作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认为生产工具"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存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即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木耒、铁梨、拖拉机等日益高级的生产工具,表示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是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技术一方面指用于工具和设备的劳动资料,一方面也指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方面.马克思举例说:"例如,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可以大大革新,以致过去10个工人用10件价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的原料,现在一个工人用一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100倍的原料."这个"昂贵的机器"就包含着技术更先进或技术含量更高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充分发展和提升,导致了生产力的运筹性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的产生.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管理、分工协作属于运筹性综合因素.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法,可以大大节约劳动时间.更主要的是,分工造成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和机器的发明.分工要求生产的专门化,专门化的生产工具结合起来就成为机器,这就带来生产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渗透性因素是指各种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以指导人们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这种新的生产工具中就渗透和凝结着科学理论,是科学理论的物化.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如1834年电动机的发明并在随后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化时代.生产力中的准备因素主要指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作准备.教育不仅使后人能够继承和使用前人留下的生产工具,学习前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使后人通过学习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没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对象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都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马克思说:"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其作用的使用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主导的因素.所以,马克思把劳动者称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把劳动者称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他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于时代特征、最富有理论创新和最富含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准确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初就存在(比如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社会生产中使用磨制的石斧、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等主要工具就体现出这种关系),并且也将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存在下去.当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细分下去,比如把科学和技术分别开来进行深入分析时,情况会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也更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作为理论形态的自然科学尚未形成,古代原始社会生产力中就基本上不包含多少科学成分,更谈不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原始人科学文化知识贫乏,运用到生产中的大多是习惯性地接受到的前辈人传授的少得可怜的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因此可以说那时的生产工具不是自然科学理论的自觉应用和物化,而只是人类原始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的简单而朴素的总结.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两者与科学之间更多是以偶然而不是必然的联系出现在生产力中.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古代生产力也肯定包含着与简单的石器打磨方法和使用方式不可分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因素.所以说,这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在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出现、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事实.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技术渗透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许许多多的技术通过总结、概括和提炼而成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最终产生了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自然科学.近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18世纪中叶后,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所引起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70年代爆发了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当时被发明并运用于生产过程的发电机,明显地表现出科学理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物化.科技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中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活动而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且他们已经成为物质生产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近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于社会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当然,在近代尚有许多生产工具还不是科学理论的物化,通过科学而发现或制造的新的劳动对象和新材料尚不很丰富,体力劳动者所能掌握的科学知识还比较有限,生产管理科学化程度也不高,经验管理在许多生产领域依旧起着主导作用.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并渗透于社会生产力各类要素中,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20世纪中期发端于美国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对生产力变革的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发生在18~19世纪的前两次科技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一场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原子能的利用为社会生产开辟了新能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能源革命;电子计算机在科技革命中发挥了中枢作用;空间技术的开发,既是战后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又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新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新材料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为工业技术革新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海洋工程开辟了广阔而又丰富的资源基地,等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在核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带动下,一批批新技术迅速出现并且汇入技术革命的洪流,进而形成宏大的技术群.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日益相互渗透,一是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二是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现代生产力中的先进生产工具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它们都是科学理论的物化.在电子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来的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生产工具(如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在现代生产力中,从事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猛增长,从事直接体力劳动的人员的比重大大减少.为了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劳动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以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类劳动对象范围也不断迅速扩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许多新的矿产资源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人类还制造出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许多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对象.此外,通过运筹学、控制论、模拟方法等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现代生产管理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管理效率.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它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渗透于生产力各类要素中并成为第一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三、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所用的时间日益缩短,并在生产中被迅速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明显加速趋势.在劳动者的智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在现代劳动力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应用新技术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在现代产业结构整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第一、第二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是随着"科学→技术→生产"顺序过程的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断表现出来的.然而,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以这样的顺序表现出来的.科学对生产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技术是联结生产和科学的必要环节,而物质生产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三者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浑然一体,到"生产→技术→科学",再到"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只有最后这个"科学→技术→生产"过程,才充分表现了科学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之间的顺序关系,大体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浑然一体,主要发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早期阶段或说原始社会阶段.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科学、技术完全被包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作为一种萌芽状态存在着,而没有被分化和独立出来.
在第二阶段,"生产→技术→科学"顺序过程出现并占主导地位,这始于奴隶社会产生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原始社会解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逐渐在社会形成,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日益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但这个阶段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经验性的科学知识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经验、技术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和概括.科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在第三阶段,"科学→技术→生产"顺序过程初露端倪,但尚未取得主导地位,主要发生在近代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近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先后发生了两次科技革命.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因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但是,科学和技术、科学和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由于科学的发展常常落后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以致在不少技术和生产领域都可以实现的问题,在科学理论上仍然是尚未搞得很清楚的问题.18世纪中叶发明和使用了蒸汽机而热学理论尚未确立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有些科学新理论出现后却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从提出电磁感应理论到制造和应用发电机就用了60年的漫长时间.尽管如此,科学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的现象已经出现,发电机等的发明还是表现出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在第四阶段,"科学→技术→生产"顺序过程取得主导地位,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19世纪末发生的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工程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在生产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社会生产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新的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需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发现新能源、创造新材料也需要科学理论(如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作指导.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它要求科学在以往跟在生产实践后面去概括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走在生产实践前面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新途径,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当代的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可见,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发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的时候,才成为第一生产力.
当然,在当代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生产"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两个过程.如果只看到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看不到科学走在生产的前面成为生产发展的主导而片面强调"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或者只看到科学是生产发展的主导,看不到生产仍然作为科学的基础决定着科学的发展而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都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当代,虽然在"生产→技术→科学"过程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但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科学三者构成了一个"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的循环往复的开放式的链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这样辩证地寓于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链条中.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3~4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1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7~2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0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2郭万恒:《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关系评议》,《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是使其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从而被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人民群众...
3.3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弗洛姆首先批评了对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普遍存在的误解。他指出,在有些人看来,仿佛马克思认为人的最主要的心理动机是希望获得金钱与享受,这种为获得最大利润而做出的努力,构成个人生活中的主要动力1.这些人进而把马克思的...
前言: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但如果对事物的各方面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单的套用,那么会走入形而上的轨道。因此,必须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上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立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学术界...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的持续增长,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为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迎来了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
在当代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资本论》是运用还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因此,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诉诸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其先进性与与时俱进的特点,而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归纳演绎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即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抽象具体法及逻辑历史法)之一,是辩证思维方法中比较基础和重要的方法。归纳法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法是指从一般理论、概念走向个别结...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其内容来讲,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解读层面上,要用时代的视角和语境,去阐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二是在发展层面上,要用时代的标准和要求,去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三...
第1章引论1.1《共产党宣言》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价值《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为当时的一个共产主义组织而写的一篇政治纲领,是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这不是一篇纯粹的哲学理论文献,这篇文献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