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论文题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视域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后继的政治家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使得这一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此, 本文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进行客观分析, 试全面把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 发掘其合理成分.
关键词:科学技术; 生产力;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百多年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 (1857~1858) 》中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列宁对科学技术的论述主要是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上来论述的.毛泽东同志对科学技术也是十分重视的, 他在1958年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邓小平同志则对其进一步发展, 提升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时间里, 马克思的科技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命题的由来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是以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为背景来论述的.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地关注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 并及时地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曾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费的劳动量, ……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科学技术是指狭义的科学技术, 即自然科学技术.马克思关于科技的论述集中在两点:一是理论上概括为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生产时谈到:"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二是提出科学成为生产力的途径.按照马克思的叙述, 科学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在于对自然力的应用.马克思说:"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马克思看来, 影响生产力的因素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不论是工人的文化素质、生产工具和劳动手段的状况, 都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 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 潜在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 列宁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列宁是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为背景来论述的.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的缔造者, 他亲身经历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列宁对科学技术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科学技术为苏联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列宁认为:刚刚走上社会主义的苏联是一个小农国家, 社会主义因素同资本主义因素相比, 处于弱势.只有把苏联的经济基础由小农为主的生产力变为以大工业, 大机器生产的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列宁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 科学技术摆脱了资产阶级私立和狭隘眼界的束缚, 大大的提高了苏联社会的生产力, 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 奠定了苏联坚实的物质基础.列宁说过,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的, 僵化不变的的学说"因此, 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列宁还强调:发展生产力的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地, 广泛的和全面的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 尽管他们多半不可避免地浸透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他甚至把"吸取欧美科学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称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三) 毛泽东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是从中国国情上来论述科技的重要性的.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闭幕式上说:"现在叫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 单靠老粗是不行的."毛泽东同志关于科技的主要观点有:一是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三是提出要尽快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四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关键在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 深刻体会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发展现代科技的紧迫感.毛泽东同志在听取《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报时曾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 一定要打, 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 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同志还一再告诫全党:"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 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 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自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 列宁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毛泽东同志虽没有提出类似的命题, 但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由"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气息.邓小平同志又是如何论述这一思想的呢?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分析
(一)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依据首先, 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当今时代,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限于体力的大小, 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科技一旦被劳动者掌握就会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机械化初级阶段, 两者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 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 两者之比为1:9.
劳动工具的改进, 对生产力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 都是以劳动工具的改进为标志的.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这足以体现出生产工具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人的创造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有关数据显示:"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 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化合物, 每年还以25万个的速度在递增."
其次, 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决定的.现代科技对国民经济影响已令人瞠目结舌.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在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二)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论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情况而作出的论断;是在"文革"的余尘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 他以极大的勇气而作出的论断.
早在1977年, 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1978年, 他又指出"我们常说,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 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1988年, 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指出:"世界在变化,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历史在前进, 我们却停滞不前, 就落后了.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意义
在现代化第四次浪潮的推动下, 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并向知识经济迈进.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及时地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并联系我国的实际,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从理论上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理论上扩展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内容, 增加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把科学技术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成为经济学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把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证明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能够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
从实践上说, 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要把提高科学技术摆在首位, 更好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 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要把科教兴国作为重中之重, 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同时也给我们引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不要一味地追求一般的发展, 而要以发展科技为目标, 真正的把发展科技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在不同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邓小平同志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做出新的判断, 这既是对自己过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对马克思, 列宁, 毛泽东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一理论必将会展现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第21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第217页.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第377页.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第37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8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8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6]列宁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列宁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7]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第1分册) .人民出版社.第543页.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第1分册) .人民出版社.第543页.
[8]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月21日.
[9]毛泽东文集 (第8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第340页.毛泽东文集 (第8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第340页.
[10]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第87页, 第86页.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第87页, 第86页.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
第一章引言一、本文的研究意义自工业革命发轫至今,在人类绝大部分领域中,科学技术都在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上都受其影响而逐步产生改...
中文摘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学者关于科技活动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有许多论述,其中着名的如培根,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深藏于知识之中。经过启蒙运动,西方理性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追求和依赖科学被认为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但是...
四、共产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绝不是永恒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和存在,既具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又具有走向灭亡和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生产关系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生产力的进步不断变革,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
摘要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科技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科技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目标。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二者关于科技发展方向、依托力量...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他关于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更进一步地促进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既是劳动的结果又促进劳动能力的提高。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才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然已经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但是他们还没有确切的找到表达唯物史观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科学术语,概念和范畴的制定落后于内容的高度。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客服了...
3中国的生态危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到达了危机的程度。我国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对生态危机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与实...
在这篇长序的末尾我还要顺便告诉读者,十多年来,我本来只是担任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顾问,2013年8月18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八届委员代表大会增选我为该学会顾问.这表明我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学术成果和声望已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同。...
,我在精心统修全书的过程中尽量把我近五年来研究的新成果、思考的新问题和积累的新资料反映进来.由于本书是集体编写的教材而不是个人学术专着,所以对很多问题只是简单论及,点到为止,难以展开论述.一家之言,欢迎争鸣。...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业史,形成了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为国增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的光荣传统.从大庆油田的发现,到将"贫油国"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更为关键,技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