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抗战中群众路线在边区征粮工作中的落实

来源: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刘东
发布于:2018-04-23 共5226字
  摘要: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在征粮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不但保证了征粮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深刻理解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维度、根本路径和实践方法, 是凸显其当代蕴涵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观照与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征粮工作; 群众路线;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一旦脱离群众, 就会失去生命力”.[1]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 群众路线是贯穿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理论认识。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 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并在征粮工作中予以运用, 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抗战期间的征粮工作, 其本质不单从侧面反映了边区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状况, 同时也构建与决定着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维系。深入分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维度、根本路径和实践方法, 既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群众精神的当代发掘, 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启迪。
  
  一、“一切为了群众”---边区征粮工作的价值维度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始, 农村问题以及农民问题便已纳入我党的革命视野, 而与农村和农民关系最密切的便是粮食问题。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征粮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维度, 既保障了边区群众的长远利益, 又兼顾了其现实利益。
  
  (一) 保障群众现实利益
  
  广大农民十分关注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 涉及到的征粮问题更是关乎其现实利益, 因此征粮问题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之中, 如何实现顺利推进革命与保障群众现实利益的平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内容。因此, 在边区征粮工作我党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维度, 努力保障边区农民的现实利益。抗日战争爆发后, 粮食这一战备物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征粮”便成了一项陕甘宁边区党委与政府每年的例行工作与任务。在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现实利益的前提下, 同时兼顾征粮工作的公平公正, 1937年10月, 边区政府实行“累进制”的办法, 根据农民占有土地的多少与收入的少寡将之按等级分类, 再制定出高低不同的税率来征收公粮。这种征粮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土地较少、收入微薄的农民实行低税率, 对土地极少甚至无田的少数贫民可以申请免征, 同时对拥有土地较多、收入丰裕的富农和地主阶层则提高税率。该征粮制度在抗战初期, 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效果, 征粮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征粮任务常常超前完成, 甚至超额完成。加之边区脱产人口较少, 尤其是军队和行政人员比例较低;同时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大部分财政收入源于国民政府的拨款与国内外人士的捐赠, 使得边区财政状况较为稳定, 因此, 这种“累进制”的征粮办法制定的征粮指标较低, 农民征粮负担较轻, 1937-1940年边区农民征粮负担较轻, 往往提前甚至超额完成 (详见表1) , 这就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利益。
  
  
  
  表1 1 9 3 7 年-1939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征收统计表
  
  (二) 强调群众长远利益
  
  1940年, 随着我党军队人数的增加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不断完善, 军政军等各部门人员大幅增加, 边区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 “截至1940年, 中共党员已达80万人, 军队50万人, 各根据地总人口约为1亿”.[2]因此粮食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同时由于边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落后和战争导致的田地荒芜, 粮食产量一直不高, 伴随着边区外援断绝和根据地不断被侵蚀, 干部人员有着重大损失, 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 边区政府只得大幅增加征粮总额, 从1939年征粮5万石到1940年提高到9万石, 1941年陡增至20万石, 1943年、1944年增至22万石和21万石 (详见图1) ;同时, 扩大负担人口, 提高征粮税率, 面对陡然增加的征粮负担, 广大农民颇有怨言。面对如此大的困难, 面对抗日战争和建设边区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认为:“在公家极端困难时, 要人民群众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 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3]这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保障群众现实利益的同时, 强调其长远利益的革命态度。要用“多缴一升救国公粮, 就是在前线上多杀一个敌人'来鼓励群众, 使一般民众认识多缴公粮即是多助国家、多杀敌人的光荣事情”.[4]人民的现有的物质利益是其现实利益, 赢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则是其长远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是群众利益的两个方面, 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割裂开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标准, 既要保障群众的现实利益, 又要保证群众的长远利益, 而长远利益又是最根本的利益。
  
  图1
  
  
  
  此表数据来源:陕西省档案馆《抗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六编:财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152页。
  
  二、“一切依靠群众”---边区征粮工作的根本路径
  
  从抗战初期到抗战后期, 陕甘宁边区面临的政治经济状况日益复杂, 中共所处的情境也不断变化。陕甘宁边区政府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路径, 赢得群众广泛支持, 引导群众参与监督, 保证了征粮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探索赢得群众广泛支持的思想路径
  
  抗战初期, 边区党委与政府考虑到农民的现实利益, 实行“累进制”的办法征收公粮, 加上个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地宣传, 群众对征粮问题反映良好, 征粮工作赢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 取得了显着成效。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和“皖南事变”的影响, 国共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 国民政府对边区全面封锁, 切断外来援助, 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同时, 大量优秀有志青年、抗战人士不断前往延安, 边区人口激长, 物质需求陡增, 中国共产党只得不断提高粮食的征收额度。但是, 受制于边区民众小农思想的局限, 在征粮过程中较多群众对“征粮陡增”有了不满情绪。面对群众的不理解, 如何深入群众当中, 做好动员工作, 提高群众抗战的思想认识, 是我党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不断地征粮实践中, 我党勇于面对人民群众, 聆听群众的声音, 不断完善征粮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创新征粮制度, 改进征粮方法, 群众的不满情绪少了。1943年9月, 边区政府开始实行统一累进税的农业税收办法, 陆续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试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试行细则》等, 在税制上愈加科学、统一, 即使多征了些粮, 但是边区各阶层的经济负担更趋公平合理, 保证让“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 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5], 从而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提高了边区群众抗战的积极性。
  
  (二) 创新引导群众参与监督的实践路径
  
  我党在总结征粮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征收公粮不仅是一个经济工作, 在困难时期, 这更是一种群众运动。若要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就有必要将征粮工作变为一场群众有参与、在监督的群众运动, 就有必要党群一条心, 形成一个群众积极参与、内部彼此监督、敢于批评指正的群众路线式的民主之风。这对解决调查与登记农民收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隐瞒低报”“互相瞒报”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于是, 边区政府积极创新群众参与、监督方法, “评议会”制度应运而生。“评议会”是指边区政府在开展征粮工作是运用农民自报土地面积和当年粮食收成进行公开公正评议核对的工作方法, 依据政府的调查材料, “先由自然村代表团评议, 评议后之各户收入及应征数字应向民众公布, 限期征询意见, 民众及群众团体有充分根据, 认为评定不合者, 得声请重行调查与评议。”.[6]其特点是用链条式的方式将农民紧密联系起来, 倡导群众内部的彼此监督, 以保证征粮的实效性与公平性, 边区群众普遍对“评议会”反映良好, 怨声渐息。
  
  三“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边区征粮工作的实践方法
  
  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粮食问题一直作为我党重点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征粮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方法, 深入群众当中, 想群众之所想, 解群众之所怨, 总结征粮中出现的问题, 创新征粮的制度章法。
  
  (一) 勇于深入群众当中, 认真总结征粮问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农业税收问题上及时地深入群众之中, 并在征粮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一, 在边区偏行政化的命令体制之下, 各级县、乡、村干部在意识形态上并非完全认同革命, 同时面临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和监督防范之疏, 干部的征粮角色难免吃重。在这种情况下, 基础干部经常采取“抓一把”的突击征粮方式, 用“坐”、“压”、“打”、“扣留”“没收”、“挖窖”等的极端方式强征粮食, 引起了群众的极大不满。其二, 除了强制征粮征、额外摊派等问题, 征粮过程中的徇私舞弊、流失浪费等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干部希望自己少出点粮食, 甚至还包庇亲戚朋友少纳粮和漏纳粮。在征粮期间, “一些机关亦由于不重视公粮保管和运输, 导致损失亦非少数”.[7]这对边区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群众的经济理性思维使其对边区政府的行政命令多有抵触, 多会产生让自己的损失最小化的价值取向。其三, 在困难时期, 征粮任务繁重, 粮食已然成为农民的“最大负担”, 以至于边区征粮过程中农民常进行“拖延抗”、“缴坏粮”、“瞒报产量”、“彼此包庇”等隐蔽、非暴力的抵制行为, 使征粮工作陷入了“命令-摊派-反抗-命令-强迫-反抗”的怪圈。边区政府在充分了解边区群众的现实情况和征粮中出现的问题后, 为避免征粮过程中出现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工作倾向, 以及切实掌握边区农民的土地、收入的详细状况, 边区党委和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及时派遣专门征粮的干部, 逐户对边区农民进行实地调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努力做好群众工作, 创新征粮制度章法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保障征粮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解决征粮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在农业税收政策上积极探索新的规章制度。一方面, 大力强化边区自上而下的征粮工作机制。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公粮实习工作团”, “区县干部, 由专署负责, 村干部由县负责, 教材除可用征粮条例保管支付及征草办法四种外, 还可根据工作几点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点进行深入的教育”, [8]真正熟悉相关政策法令条例。此举旨在加强对乡村工作的领导与监督, 纠正征粮工作中的错误, 扭转基层干部工作中的“专制独裁”倾向。同时, 为消除征粮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边区政府组织“评议会”对每家每户的收粮总额与应缴数额进行公开公正评议, 旨在保障政府征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杜绝征粮中的不缴、少缴、漏缴、抗缴现象。另一方面, 鼓励春耕, 开展生产运动, 为“征粮”开源。边区政府努力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 采取了鼓励农民开荒、改进生产技术、提供小额农贷等一系列措施。边区群众也积极响应党的大生产号召, 以解决粮食问题为中心问题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边区政府通过积极修建农业水利工程, 大力更新农业生产技术, 开展精耕细作、套种轮种的农业方法, 改变边区靠天吃饭的传统落后的农耕模式, 大大增加了边区的粮食产量。边区政府还以农用牲畜、农业用具、播育种苗等实物形式给予农民贷款援助, 化解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现实困难。此外, 党中央还选调三五九旅赴南泥湾进行开荒生产, 通过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使原先一片荒芜“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通过大生产运动, 不但增加了公粮的来源渠道, 保证了边区粮食的稳定供给, 同时边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四、结语
  
  为谁而立命和为谁去谋利是一个政党必须面对的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新时期, ***总书记明确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9]中国共产党只有充分认识到贯彻群众路线对于我党的存亡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方能真正保证践行群众路线中的主动性、科学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中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在征粮工作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维度, 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路径, 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方法, 既保证了征粮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也奠定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更为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历史观照。
  
  参考文献
  
  [1][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 .
  [2]时局问题-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上的讲话 (1944年4月12日) , 山西档案馆藏。档案号:A217-1-7.
  [3]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3.
  [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 (1937-1939年) , 甲1, 内部资料1994:45.
  [5]陕西省档案馆,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三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90:20.
  [6]财政部农业财务司。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税政策法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7]严格执行公粮预决算制度肃清浪费现象[N].抗战日报。1942-9-1.
  [8]关于公粮实习工作中的几点意见--行政公署公粮工作指示之一[N].抗战日报。1941-10-9 (1) .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刘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53-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