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中小企业融资
中型企业,指根据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颁布并生效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基于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多项标准衡量归类于中型企业的企业,对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工信部等四部委的划型标准中按照农林牧副渔、工业、批发、零售、交通、仓储等16个不同的行业,分别制定了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
例如,从业人员少于1, 000人或营业收入少于人民币4亿元的工业企业被分类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或以上且营业收入人民币2,000万元或以上的企业被分类为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指根据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颁布并生效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基于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多项标准衡量归类于小型企业的企业,对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例如,从业人员少于1,000人或营业收入少于人民币4亿元的工业企业被分类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为20人或以上但少于300人及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00万元或以上但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的企业被分类为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运转状况,以及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
1、商业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
银行贷款融资是指企业为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可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融资。
2、其他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
近两年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信用担保机构以及新型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等,它们向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的、周转性的小额融资,或在银行向中小企业借款的间隙提供过桥贷款,客观上适应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金融机构贷款以外的有益的补充。
3、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这主要分为通过股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发债融资。截止2013年末,在中国中小板上市的股票719只,创业板上市的股票379只,上市融资已经成为实力较为雄厚、技术较为先进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也是一种常用的融资模式。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是信用评级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选择,近两年呈快速发展势头。
4、民间融资
所谓民间融资,是指自然人、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通过民间借贷、定向债券融资、定向集合资金等方式,进行民间资金融通的活动。近两年民间融资非常活跃,许多中小企业牵涉其中,因其管理有待明确、操作有待规范、风险监测和处置均未形成有效制度,实际操作中容易引起纠纷、出现风险。
此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债权或股权融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或风投基金(PE/VC),以各种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等。这些传统的和创新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广度和深度,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
(二)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要求,在全国三十五个大中城市开始试点组建第一批城市合作银行,并在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城市合作银行。随后试点范围扩大,决定在全国组建118家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经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各个地市的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效性和竞争优势,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自身取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了金融体系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末,全国共有城市商处银行144家,营业网点近万个,从业人数近27万人。截至2013年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5. 18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9. 24%,负债总额达到11. 54万亿元,在银行业中的占比也为9. 24%。城市商业银行将业务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它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完善我国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主要理论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主要包括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机构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金融共生理论等。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他提出企业利用债务资金对提高企业市场价值有利,理论上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通过适度负债以降低自有资本的平均成本,提高企业市场价值。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并未通过数理模型推导,仍不完善。
(二)现代资本机构理论
现代资本机构理论内容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融资次序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静态权衡理论等。融资次序理论是在着名的“MM理论”?基础上由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斯图尔特?梅耶斯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会根据投资机会调整目标利润分配率,比较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调整企业资产组合。当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企业首先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方式开始,即从债务融资开始,其次才会选择可转债、股权融资等。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次序应该为先内部后外部,在外部融资的次序应该先债权后股权。但这一理论是在较为静态的基础上做出的,认为企业资本总量不变,已实现的较优化的资本结构也不变,对企业自身经济条件、外部经济环境等考虑不足。20世纪70年代,Weston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成长周期理论主要依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规模和销售利润,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创立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三个部分。此后结合具体案例,对该理论又得到扩展,将原来的三阶段细化分为六个阶段,并以此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企业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经营业绩、信用记录、以及自身积累等不同,融资需求和融资选择各有不同,比如在创立阶段融资的主要来源为业主的自有资金,而至成长的不同阶段,融资的主要来源和选择可以为业主的自有资金、企业留存利润、银行融资、证券市场融资等多种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对多家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检验并证实了该理论,国内学者在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基本适应中国国情。
(三)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在18世纪论述高利贷的数额时就曾涉及信贷配给问题。当代信贷配给问题研究由英国经济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探讨了对借款人的信贷额度并不仅考虑所提供的抵押品和承受的借款利率,还需要考虑银行对借款人的综合选择。市场上总会有额度不满足的借款人和借不到款的人。现代信贷配给理论深入探讨制度的约束导致长期非均衡现象,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这一理论仍是目前最重要的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之一。
(四)金融共生理论
金融共生理论这一概念来自于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原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金融共生是指规模和性质各异的金融组织之间、金融组织与各种企业之间、金融组织与区域经济之间在同一共生环境中通过交互式作用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包括金融组织在内的整个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达到了区域金融生态平衡。金融共生形成金融共生系统,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是否具有这三种性质是判断金融共生单元之间是否形成金融共生关系的根据。共生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共生能量的产生,即共生单元在共生条件下产生的能量,比在非共生条件下共生单元单独存在所产生能量加总还要多。
金融共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金融共生单元,是构成金融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金融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各种不同规模和体制的资金供给者如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等;也包括各种资金的需求者如企业、自然人等;还包括各种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等。并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加,我国的金融共生单元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二是金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社会经济利益体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通过共生模式,各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产生共生效益。共生系统的构成由共生单元按照不同模式组合而成,金融共生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共生单元性质和共生环境的变化,共生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三是金融共生环境。金融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即是金融生态环境。共生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共生系统所处在的经济法律环境、基础设施,也包括社会人文传统、国际环境等。
在金融共生体系中,金融共生单元间的信息获取与处理都需要耗费成本。由于金融共生单元规模大,它与外界的交流就会相对复杂,共生单元内组织机构越复杂,为获取处理信息耗费的人力成本就会越高。反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人力成本较低。对于一个金融共生体来说,获取和处理一次物资交流所承担的阻力相对固定,即银行在办理每一笔贷款的成本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在办理任何一笔贷款时,大银行耗费成本要比小银行相对高,对于金融小、期限短、单笔收益有限的中小企业业务,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较为稳定,更能产生共生能量。
三、文献综述
本文根据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大量参考文献,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做过很多研究。
Stiglitz和Weiss (1981)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指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大型企业更为严重,这种情形会造成银行在面对众多的客户融资申请时,无法辨别出哪些客户具备还款能力,往往会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信贷配给的约束。
Bergere和Udell (1996)在《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研究》中发现,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上,中小银行比大银行配置的信贷资源比例较高,并指出小银行的竞争优势。
曹凤岐(2012)在《中小企业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中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要更多的为中小徼企业服务,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
杨家才(2006)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一书中以徽商银行为例,认为服务中小企业是城市商业长期的发展道路。
丁凯(2010)在《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灵活采用多种担保方式进行融资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之举。
韩春剑,齐安甜(2010)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中对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路径进行探索,用理论梳理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科学路径,认为对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路径的要用理论结合具体实践的方法进行思考。
吴凡(2012)在《银行业驶向中小企业“蓝海”信贷产品现同质化》中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能够从优质大客户处获得的利润空间减小;而对资金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客户,银行议价能力强,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服务和产品,获得更高收益。
国内外学者从市场资源配置、银行竞争策略等方面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指出城市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融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策略和具体措施,是本文将研究的课题。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是企业集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具有一...
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目标和企业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关系的处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既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指引着公司财务工作的基本方向。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给股东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回报,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
摘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预计十二五末,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但融资难问题困扰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获得快速发展,2012年已经达到1.55万亿元的规模。具有渠道丰富...
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3.1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提高影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管理经验、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控制的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国内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管理体系应该是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的收入是信贷业务所提供的,主要也是由信贷业务引导产生的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
1绪论1.1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己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
第五章Y公司的融资策略建议从上述对Y公司融资需求和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Y公司的融资结构已经不适宜再采用债务方式融资。而且从监管要求看,Y公司也不可能通过银行贷款或债务性房地产信托取得资金。Y公司的未来融资,不仅要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主要通过对匹匹扣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保障措施,进而对基于匹匹扣公司案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尝试了探索研究。...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一、研究结论在当前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个人住房金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长期战略方向,因此,研究防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釆取得力措施有效...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我们当前正在经历国际化阶段,并寄希望于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证券市场的力量,培育本土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证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