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雪景、待渡图像
山水画雪景图像极多,文徵明在《关山积雪图》上题: “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根据《宣和画谱》,仅王维一人就有 26 幅雪景。历代着名大家都绘有雪景图像: 唐代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张僧繇有《雪山红树图》、王维有《雪溪图》、《袁安卧雪图》,五代董源有《雪浦待渡图》、《密雪渔归图》,韩干有《江行初雪图》、郭忠恕有《雪霁江行图》、巨然、梁楷都有《雪图》,宋时范宽有《雪霁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许道宁有《关山密雪图》、王诜有《渔村小雪图》、宋徽宗有《雪江归棹图》、元代黄公望有《九峰雪霁图》和《山阴访戴图》、明代蓝瑛有《雪山行旅图轴》、吴伟有《灞桥风雪图轴》、沈士充有《梁园踏雪图轴》、宋旭有《雪居图轴》、谢时臣有《太行晴雪图轴》、宋迪有《江天暮雪图》等。“雪为白,白为无,白雪提供了一片空无的世界”,“雪”因明洁空茫而受禅师喜。释迦牟尼曾称“雪山童子”,百丈禅师以“雪山”喻“大涅磐”,唐代庞居士告别药山惟俨禅师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绘事发微》云: “凡画雪景,以寂寞暗淡为主,有玄冥充塞气象”,画家以各种雪景图像生玄冥,通鸿蒙,表释家去执超越之思。
再看待渡。自唐起就有很多人画过待渡的山水图景,着名的如王维有《雪景待渡图》,董源有《雪浦待渡图》、《夏景山待渡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李成有《密雪待渡图》、许道宁有《秋江唤渡图》、《秋山晚渡图》、盛懋和钱选有同题的《秋江待渡图》、叶欣有《孤村野渡图》等。度( 渡) 是佛教重要概念: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六度”; 大、小乘求“自度”和“普度”; 六祖惠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等等,这些都使“渡( 度) ”在绘画中成了表释家禅意的好画材。画家构造待渡的山水图景,表现现实中的人们待“渡”于精神的彼岸世界。
( 二) 草堂、桃源图像
圣心难测,绝大多数士夫在“兼济”“独善”中游移,徘徊于儒道之间。一旦仕途坎坷,趋道归隐是多数人的选择。山水画中的最常见的趋道归隐是草堂、桃源图像。草堂图像源于卢鸿《草堂十志图》。卢鸿是《唐书·隐逸传》中的人物( 《旧唐书》作鸿一) ,玄宗开元间欲征为谏议大夫,但卢鸿坚辞不出。后玄宗赐其“隐居服”和“嵩山草堂”,于是卢鸿绘了山水册页《草堂十志图》( 《云烟过眼录》《大观录》《说郛》《东坡题跋》有记录,李伯时、林彦祥有摹本) .
卢鸿式的隐逸情怀潜藏于众多的士夫画家心中,故草堂图像代代不绝,如明文徵明有《浒溪草堂雪图卷》,董其昌有《东皋草堂图》,清王原祁有《仿卢鸿草堂十志图》,直到近代,任熊的杰作之一也是“( 范湖) 草堂图”.最受山水画家喜爱的归隐趋道图像是桃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自在闲适世界,在《归去来兮辞》里更明确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宗自然、返真我,适性逍遥的思想,“是文人士大夫凸现人生和人性价值,维护其高逸情怀的最好表征”,与道家取向一致。到宋代,陶渊明的思想经过苏轼、朱熹的大力推崇,不仅逐渐成为士人的“崇拜对象”,还“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清高、气节、真淳,也代表着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宋以后桃源成为画家最常采用的题材,各代大家都有各种形制的桃源图像: 文徵明有《桃源春晓图》、仇英有《桃源仙境图轴》、周臣有《桃花源图轴》、丁云鹏有《桃源图》扇页、董其昌有《采菊望山图》、石涛有《陶渊明诗意》山水册页十二开等。
雪景、待渡、桃源、草堂等图像的生成方式是“模件化”的。模件既可以在某个画家的作品中看出来,也可以在不同画家的画作中看出来。前者如王原祁的山水画图像,“构图大都彼此相似”,“在前景中总是习用河堤上的丛树、一座小桥、枝叶掩映间的座座房舍,或通往山间寺院的一段石隥”.后者如清四僧之一牧溪的《渔村夕照》( 挂轴,纸墨,33. 1×115. 3 厘米,日本东京根津艺术研究藏) 和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卷》( 绢本,水墨淡彩,手卷 43. 4×194. 3 厘米) ,牧溪只不过是将米友仁的《云山图卷》构图程式调理一番而已。
在《渔村夕照》中,牧溪把《云山图卷》的左半部分改到了右侧,稍稍缩减,减去了桥,让溪水直接流至前景的水中,但渔舟、屋舍等细部的景物仍和《云山图卷》大致一致。这种模件化使得山水图像的相似度较高。虽然画家可以用各自不同的笔墨显示个性,但还是少不了要借助与图像并置的题语、跋语和印鉴等画作之“话”,用“像”与“话”互注的方式表自我心性。
二、山水画“话”的道释意
视觉研究者认为,“在一个静止的视觉符号里,我们能够向其中注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是所有视觉图像的不足,而国画图像的程式化特征和模件式生成,使这种不足更为凸显。可能是中国艺术家早已发现了这一不足,于是,国画除了“像”,还有“话”---题语、跋语和印鉴。题语、跋语和印鉴不仅和图像一起经营位置,“被用来求得构图之进一步的丰富与变化”,还以文本明示画家的意趣才情,使国画别于其他绘画。山水画作中,题语、跋语这些画上的“话”是灵活多样的,以小品散文、诗歌咏赞最为常见。这些“话”,唤起“观者的联想”,和图像一起作用于观者的认知,经由观者推论,使观者得到更确实的图像信息: 如使观者知道画家是在何时何地因何而画,知道“以前的鉴赏家是怎么欣赏和评价画作的”,知道画家才艺技能所映现的“灵魂、人格、学养”等等。画家在山水画上最常说的“话”是道禅之意,通过题跋和印鉴表示。
( 一) 题跋
题跋表道释意,从山水画出现不久就已不少见,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册页之一为《金碧潭》,上有题记:金碧潭者,盖水洁石鲜,光涵金碧,岩葩林茑,有助芳阴。鉴洞虚灵,道斯胜矣,而世士缠乎利害,则未遐游之。歌曰:水碧色兮石金光,滟熠熠兮濙煌煌。泉葩映兮烟茑临,红灼灼兮翠阴阴。翠相鲜兮金碧潭,霜天洞兮烟景涵。有幽人兮好冥绝,炳其焕兮凝其洁,悠悠千古兮长不灭。
题记前半部分以四字为主,似乎还未摆脱当时人物像上的题语影响,后半部是《楚辞》体,前后部分的语义结构都是“景+情( 意) ”,大部分是金碧潭景色的描写,最后点出“幽人好冥”的“千古不灭”的道家所求。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另一方面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这种儒、道、禅三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的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也就直接影响了中...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是中国20世纪一位借古开今的绘画大师。黄秋园最擅长的就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不同凡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着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曾经这...
王蒙,字叔明,自号黄鹤山樵,元初著名大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并称为元代四大家。王蒙一生致力于对绘画的研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蒙的画风苍茫辽阔,绘画语言丰富多彩,笔墨技法独特精湛,尤其开创了密体山水画以及解索皴...
明代中叶以后,文人画风渐变,画坛流派迭出,尤以吴门为最.吴门画派以江南姑苏为活动中心,普遍长于山水、人物,奇才辈出、名家众多,而其中被誉为异才圣手的仇英最擅山水的勾勒描摹,他自成一系,出类拔萃.仇英,表字实父,后取号十洲,太仓人,初为漆工,自习丹青,苦学...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至唐代已经形成独立的画科,到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成为了画坛主流。水墨山水经过元、明、清三代画家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蓬勃发展。历经两千多年无数画家的实践和探索,山水画在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创作理论上都获得了...
1概述相比于其他文化艺术来说,中国山水画艺术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蜕变的过程。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离不开中国悠久文化的熏陶。而在前山水画文化发展中,当时的统治者与社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庄子、孔子、老子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
倪瓒是我国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作品意境幽静、构图简洁、用笔简约,充分体现出了他脱俗高逸的高尚人格,以及纯熟的绘画技巧。倪瓒这种卓越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其高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绘画思路,这使得他成为后世画家努力模仿与追捧的对象。本文首先对...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董源的山水画被赞为平淡天真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天下第一等。从后人的极力称赞中我们可以知道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直到元代他的价值才被充分挖掘出来,并成为后世山水画家争相摹习...
明代后期为山水画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工笔意笔迭出变革而并行辉映,名家圣手层出不穷而自成风致,其中以师古出新、清和妙雅的绘画特色而名动海内的江左真逸董其昌为个中翘楚。董其昌,表字玄宰,自号香光,云间华亭人,他出身诗礼之家,自幼喜作书画,壮年...
意思的交汇点,即:山水诗与山水画。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山水诗发源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学环境的变迁,山水诗逐渐成熟,不断演变。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濛擅长吟咏山水风物,因而有山水诗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