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审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审美主体因主体的特殊性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即使是对同一客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这主要根源于人际间的差异,作为审美价值的主体,在整个审美活动中,由于主体的认知和感受不同,对不同的客体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同一客体,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人际差异的产生及发展
人,是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独特的存在物,人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而这两重属性又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表现出来是多方面的,因此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脱离其他人而存在,人与人之间是互为对象的存在。人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同一,人与人之间既存在着同一性,即人的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即人的个性。易小明认为人具有三重属性,即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的“同一性”是为了保存人的“类性”,人不能脱离人的“类性”而存在,换言之,如果人不具有了人的所属的类性,也就不再是人,而是其他的存在物。而人的“差异性”则是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具体表现。人的群体性是人的类性的分离,它既受人的类性的束缚,又在人格上独立于人的类性,即人的群体特性。而人的个体性是人的类性的最大化的分离,是最小化、最具体的人,其个性最鲜明。
从人的三重属性的角度看,人的“共性”相对“个性”而言,其范畴相对更小,也就是说人的“差异性”的范畴往往比人的“同一性”更大,表现的形式更为丰富和多种多样。因此,研究人的差异性是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人际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即人的特殊性,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禀赋的差异,二是社会禀赋的差异。自然禀赋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先天,比如智力的差异、身体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等,即,人天生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无法消除的,但是随着人的成长,这种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波动,或扩大或缩小。而社会禀赋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后天,比如阅历的差异、教育程度的差异、人际交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等等,社会差异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也是造成人际差异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审美而言,审美价值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人的社会禀赋的差异。
人际差异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生俱来的,其产生是必然的,是人无法逃避的,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其后天的社会禀赋不断地将这种差异或是扩大,或是缩小。人际差异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积极的部分,它驱动着人们个性的发展和特殊价值的产生,也是推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合理的差异所带来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的,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一是极端的、消极的部分,这种差异往往会拉大人的距离,催生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它驱动着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争斗。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人际差异,既要看到其合理的成分并加以利用,也应当认识其消极的成分并加以规避。在人的发展中,哪些因素是造成人际差异的不断分化呢?首先是文化差异,这里面又包含了很多的因素,比如家庭条件的差异、接受教育的能力的差异、教师水平的差异、教育环境的差异、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等等,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人与人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也是渐渐递进的;其次是经济差异,主要指财富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起了促进作用。因为经济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看,经济差异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影响因素;再次是生活阅历的差异,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成长经历也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影响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最后要谈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仰的差异,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的是宗教信仰,它包括精神上的一切信仰,因为信仰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左右人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总而言之,造成人际差异的后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差异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多大的差异都不能脱离人的范畴,它就像经济学中的价值与价格曲线一样,有上浮也有跌落,但是价格永远不能脱离价值的管控。同理,人际差异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的管控,不能完全脱离人而存在。
二、审美价值的主体与客体
审美价值既属于美学范畴,又属于价值论的范畴。美是审美的产物,美也是一种审美关系。审美价值是价值中的特殊种类,即它是一种精神价值。
前苏联着名美学家 M .C .卡冈说过,“审美是从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效果,我们既不能把它归结为物质世界的纯客观性质,又不能归结为纯人的感觉。”[2]23在美学大辞典中,审美,即审美活动,指的是人发现、感受、体验、评价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在价值论范畴之内,根据价值的概念推出,审美价值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相互关系,即审美客体的某种美的属性对一定审美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 .审美价值既不是纯粹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它是带有主体自主性的客观存在,它是审美价值主体与审美价值的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既不能脱离审美主体而谈审美,也不能脱离审美客体而谈审美。
审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首先应该考察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因为当我们在谈论什么是“美”的时候,常常带有很浓郁的主观情感,即美在一定程度上由审美的主体所主导的。审美价值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虽然其他的动物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但是本文不做详细的考察。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在整个审美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作用,美与否,美的程度如何都主要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美往往因人自身情感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而会有所不同。但是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人在进行审美的时候也会存在着与他人的共性与差异。正是因为这种主体能动性,审美也被视为一种精神价值,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3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表现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以性灵为中心关照个性主体所特有的精神标记和情感活动。在东西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执着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他始终坚持自由主义...
引言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学美学方面相当有造诣的诗人、美学家。朱子的美学一直为广大学者所贬抑,因为朱子被人所熟知或影响深远的是他的理学思想,并且人们通常感觉朱熹的理学与美学是水火不相容的。谈论起...
一、生态美学理论针对生态危机和美学自身理论的困境,生态美学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美学和从美学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建设。1.形成与发展随着20世纪下半叶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促使了生态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人们...
宋元时期,地域及政治上的隔离,造就了宋元时期审美文化上的南北差异。因着民族文化和雅俗转换的混杂,宋元审美南北差异与此前先秦北风南骚之别、南北朝清绮气质之分又有不同,呈现出南北、胡汉、雅俗交错互渗的复杂审美格局。...
结语味是一种审美的直觉概念,同时也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意识,可谓具有两极性。它在日常生活中离我们最近,在理性思辨中又离我们最远,既可联通生活中的饮食,又可指向哲学追求中的大美。所以,对中西味觉审美的关注与探究,明确味范畴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重...
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发展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样态,打破了封闭的学科壁垒,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其中,美学界出现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趋向审美人类学尤其引人瞩目。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旨趣在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美学与人类学的交叉融合。审美人类学处于现代...
花卉是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美感内容和丰富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喜爱。围绕花卉,人们热情栽培、欣赏、应用和文艺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积累起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
城市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纽带,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城市主干道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
中西美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还是要回归于有与无的差异。中西方美学论着与美学论述中对于这两者的阐述与流淌于这些作品与观点中的血液使我们必须要审视这两者的关系,从而对中西方美学的差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在西方,他们的神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