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客体包括两类,一类是人,另一类是指除了人以外的事物,具体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物件,比如衣服、首饰等等,也可以是艺术形式等等。作为客体的人依然具有影响审美结果的能力,比如,人可以通过化妆打扮或是提升内在修养来影响审美主体的评判,俗话说人靠衣装,不同的穿着打扮会使作为客体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从而影响审美主体的评判。比如同样的一个人在邋遢不堪的状况下和在衣着端庄的情况下会给审美的主体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当然作为客体的人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言,其主动性有所削弱,这也是我们常常讨论的美学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客体都是人,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所以在审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个“主客体”间的互动,而这种审美价值的产生也与个体联系更为紧密。
而除了人以外的审美客体,往往是比人缺乏自主性的物体,比如动物,甚至是没有自主性的物体,比如高山、河流等自然景观。但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审美的结果。在美学大辞典中,主体间性被解释为“人与世界、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对话、共生关系的性质。”
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将主体间性发展为作为自为存在的人与另一作为自为存在的人相互联系与和平共存的关系。梅洛-庞蒂在萨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先验的主体性是一种向自己和向他人显示的主体性,因此,它是一种主体间性”.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个概念被引入中国,体现在美学上,一是把审美视为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存在方式,从而确证审美、艺术是自由的本真的生存方式;二是把审美视为个人主体与他人主体之间共同的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三是审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要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体验、共生而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领悟[3].主体间性也被视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角度,因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人,但是审美的客体也可能是人,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经常发生着交叉和重叠,即审美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的时候,彼此可能发生转换,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审美价值中实际上存在两对关系,即主体间性和主客体关系。因此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之上的。而这种互动又在主客体同为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的时候更为凸显。
三、基于人际差异的审美价值
在人际差异的视域中,审美价值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美甚至是因人而异的一种价值。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差异性只是人的其中一个属性,并不是全部的属性,因此,审美价值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在程度上会受到人的“同一性”的影响。美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奥古斯特·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人,但是美是否被发现或是感知,则取决于人的主体感受。因人的差异性的存在,因此人对美的界定和认知是不同的,因此所产生的审美价值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差异性是产生审美价值差异性的基础。
人际差异并不是产生审美价值的根本原因,审美价值的产生是基于审美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可以是审美的客体,人际差异会对审美价值造成必然的影响。首先,如果没有人际差异,很难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评价,要么都是美,要么都不美。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有的人觉得这个美,而有的人认为那个美,甚至是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美,有的认为丑,正如俗话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审美观也是不同的,这就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审美结果。比如,有人认为胖为美,有人就认为瘦为美,有人注重外表美,也有人注重心灵美。这些都是人际差异造成的,人际差异丰富了审美价值,扩宽了审美的视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美。
其次,正是因为人际差异的存在,我们才会对不同的审美价值怀揣着宽容的心态,奉行着“兼容并包”的原则,否则,美也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美”区别于“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主体性更强,受人主观的影响更为浓郁,美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我们之所以认同审美没有既定的标准,其根本原因就是基于人际差异,如果我们期望别人认可我们的审美,首先需要认同别人的审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时尚风格,因为不同的人,其审美会存在着差异性。
再次,人际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美的结果,比如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和一个胸无点墨的文盲对同一首诗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结果,学者会用专业的眼光来评判诗是否美,而文盲可能就完全无法做出判断。再者,同是一只兔子,小朋友可能会从外表判断其美否,食客则从肉质判断其美否,而服装师可能会从其皮毛判断其美否。这就是人际差异在审美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当人作为审美的客体时,比其他的客体更具能动性,比如,动物是很难自主地左右审美主体的评判的,但是作为客体的人却能,这也是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的,是“客体人”的人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所有人不具有差异,对于审美的主体来说也不会产生差别。
基于人际差异,即人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即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这些审美价值中同样存在着共性,一是特殊性的普遍化,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对于事物的审美也是独特的,但是这些独特中又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就如有的男人喜欢瘦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胖的女人,但他们喜欢的都是女人,这就是特殊性中的共性而非公孙龙所说的“白马非马”.正是基于这种差异中的共性,审美价值才有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如前面所言,人际差异具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成分,因此审美价值也会相应的带有这两种成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审美价值都会得到认可。那些过于极端,甚至是异于常理的审美价值是会被世人所诟病的,这也就是“芙蓉姐姐”、“凤姐”之美没有得到大众认可的原因之一。
根据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相同一的客观事实,大众审美更多的是基于人的“同一性”,而个性审美则更多的是基于人的“差异性”.在大众审美与个性审美相同一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审美之间的和谐和兼容是十分重要的。
在差异性视域下,人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的差异也必然会存在,而这些差异在产生上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基于人的独立意识,不同的人,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等都会不同,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其选择存在差异是必然的。而偶然性是指人在选择美的时候是基于一种偶然的环境,也会受个人的不同的主观情感的影响。比如,在人心情特别差的时候和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对美的敏锐度是不同的,这时人的主观情感就会影响到审美的结果,而当外部环境不同,也会对审美的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泰山的日出是非常美的,但是因为天气的影响,其每个人所能欣赏的美就会有所差异。审美价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展为价值冲突,因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在审美价值的发展中就十分的重要。
“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是审美价值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承认人际差异的存在,我们也允许不同的审美价值的和谐发展,大众审美与个性审美是互为依托的,当人际差异越小,大众审美就更为显现,而随着人际差异的扩大,个性审美又将更为突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同一的,只有坚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原则,审美价值的发展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3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表现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以性灵为中心关照个性主体所特有的精神标记和情感活动。在东西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执着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他始终坚持自由主义...
引言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学美学方面相当有造诣的诗人、美学家。朱子的美学一直为广大学者所贬抑,因为朱子被人所熟知或影响深远的是他的理学思想,并且人们通常感觉朱熹的理学与美学是水火不相容的。谈论起...
一、生态美学理论针对生态危机和美学自身理论的困境,生态美学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美学和从美学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建设。1.形成与发展随着20世纪下半叶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促使了生态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人们...
宋元时期,地域及政治上的隔离,造就了宋元时期审美文化上的南北差异。因着民族文化和雅俗转换的混杂,宋元审美南北差异与此前先秦北风南骚之别、南北朝清绮气质之分又有不同,呈现出南北、胡汉、雅俗交错互渗的复杂审美格局。...
结语味是一种审美的直觉概念,同时也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意识,可谓具有两极性。它在日常生活中离我们最近,在理性思辨中又离我们最远,既可联通生活中的饮食,又可指向哲学追求中的大美。所以,对中西味觉审美的关注与探究,明确味范畴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重...
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发展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样态,打破了封闭的学科壁垒,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其中,美学界出现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趋向审美人类学尤其引人瞩目。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旨趣在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美学与人类学的交叉融合。审美人类学处于现代...
花卉是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美感内容和丰富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喜爱。围绕花卉,人们热情栽培、欣赏、应用和文艺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积累起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
城市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纽带,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城市主干道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
中西美学的差异从根本上还是要回归于有与无的差异。中西方美学论着与美学论述中对于这两者的阐述与流淌于这些作品与观点中的血液使我们必须要审视这两者的关系,从而对中西方美学的差异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在西方,他们的神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