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起源来看,除了有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之说,也同巫术祭祀等活动直接相关。例如甲骨文中的“舞”字,表现出一个人手拿两个牛尾在舞蹈朝拜,向天祭祀。因此可以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协调的一种追求。实践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实践中的审美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一、生态美学的艺术“和谐”之美
生态美学这一新兴的理论形态,以其审美性和普适性在诸多的艺术活动与艺术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美学的研究也必须植根于艺术创作,而在艺术的审美与实践中,艺术与自然生态的相关性也恰巧为生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生态美学正是对于人与现实审美、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问题的深层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美学观念是基于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的循环共生关系探究美的本质、确认美的价值。
生态美学将“和谐”看做最高的美学形态,注重对生态艺术的观照,“和谐”是自然界中所有物种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最高艺术形式。生态美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确认与关爱,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相和谐。把生态美学作为社会建设中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贯通一致的和谐之音,着力推进绿色生态、扭转生态不和谐发展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我国传统生态美学的体认
以往的美学从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确定自然审美的内涵。在生态美学中,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是自然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传统文化当中,生态美学思想在我国各时期的文化与宗教之中都有重要体现,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发掘生态审美的智慧。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诸多语句都是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道家生态美学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也有共通之处,道家对于生态美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归宿,一切的事物都要回归自然。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观点、佛家主张的“众生平等”的观念,都对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家不惜笔墨,描绘着自然中万物“和谐”的景象,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山水相映构成美丽的风景画。山水融合在一起,是自然的奇景。山水之美,皆出于自然天然的雕琢,山水的无言、谦逊、和谐,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山水在春夏秋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勾勒出不同的画面。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美学问题的智慧,对于当代构建中国生态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把生态美学的思想和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用生态美学思想指导我国社会长久稳定发展,将会极大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领域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新的生长点。事实证明,生态美学作为一个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出现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在我国的发展特征,是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为依托的。
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相融建构,丰富了生态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内容。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给予,人的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上升至艺术活动,更是离不开生态意识的注入。如在当今艺术研究与实践中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中汲取智慧,融入生态美学,为艺术寻求坚实而有生命力的理论基础,是艺术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故而,生态自然与美学艺术相结合是符合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人们在解决生态问题时也要崇尚艺术美学,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艺术的视角把辩证法融入美学之中,成为一种指导现代文明和现代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并以艺术的理性指导生产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自然中生产与生活。结合当前审美、艺术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共同解决当代的生态美学问题,具有时代特色和理论趋势。
四、生态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美学也称艺术哲学,对于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给予审美艺术要求与方法论指导。我国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时期,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为加速经济发展,人们不遵循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我们共同生存的载体--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我们应该保护共同的家园,在满足自身目的时也应考虑适合自然界的生态规律。我们有能力改造自然,也有权利在自然中获得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存资料,但要把对生态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考虑人和自然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在面对生态问题时更加拉近中国艺术情怀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之间的距离,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用艺术的“和谐”音符提升其相应的能力。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融入美的艺术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实现生态与美学艺术和谐统一,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和更好的生态效益,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美学相结合的观念,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融入生态美学意识,在艺术活动中关注生态环境,对于构建中国生态美学体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9)。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
一、生态美学理论针对生态危机和美学自身理论的困境,生态美学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美学和从美学的角度思考生态环境建设。1.形成与发展随着20世纪下半叶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促使了生态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人们...
引言庄子,前355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担任蒙漆园吏。在先秦时期,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是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着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庄子》,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在老子之后,庄子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思...
一、以全球视野走向中国美育的深层建构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化转向被曾繁仁所重视与把握。曾繁仁对这些有益资源的借鉴与吸收,为生态美育继续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契机。曾繁仁以审美力、中和美育观与生态审美观为其美育理论的内核,建构起生态美育理论体系...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美学家在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和生态学人文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重要理论。生态美学以深层生态学、存在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在一起的生态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在生态美学这一理论中...
在我国生态美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回顾很多问题,其中对于生态与环境之辩的回顾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生态美学研究的本体问题,而且主要是中西之间的对话问题,至今仍在进行,意义重大。首先是在2006年的成都国际美学会议上,当我就生态美学问题发言后,国际...
2生态美学的困境及出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我们看似找到了克服现代性弊端的希望,有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在利用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时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没能走出一...
第3章逍遥游--庄子生态美学的审美境界3.1逍遥游-庄子生态美学最高的审美境界在庄子的哲学中,庄子认为人的至高境界就是绝对的没有束缚的自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人生最高的境...
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创立的有机哲学(thephilosophyofor-ganism)是20世纪最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该体系认为宇宙万物是普遍内在联系的、有机能动的、无限创造性的。怀特海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思想。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