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全球视野走向中国美育的深层建构
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化转向被曾繁仁所重视与把握。曾繁仁对这些有益资源的借鉴与吸收,为生态美育继续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契机。曾繁仁以审美力、中和美育观与生态审美观为其美育理论的内核,建构起生态美育理论体系并不断走向深化与完善。生态美育的建构促使其整体学术思想达到质的飞跃。曾繁仁生态美育是以审美作为其美学上的出发点,以生态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教育学为共同融合统一起来的深层建构,从而达到了生态审美与人生审美的高度契合,并以塑造生态自我、审美自我与创美自我为新型人格目标。曾繁仁将审美作为一个与人的生存质量、与人的主体活动直接相关的价值范畴,促使生态美育达到了理论深度与价值高度的统一,并呼吁人类以大地之子的情怀感恩于大地母亲。
(一)生态审美观与新人文主义精神
21世纪,曾繁仁的学术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其标志性成果就是生态审美观的提出,实现了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型。曾繁仁在《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美学的改造》一文中提出了"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简称"生态审美观",并指出这一审美观的提出受启于海德格尔。曾繁仁认为,从康德开始,西方现代美学走向"美育转向"[1](116).康德的"美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美的方式,尼采的"人生艺术化"的存在方式,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命题,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审美人生等等,呈现出西方存在主义美学的蓬勃发展之势。"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后现代经济与文化形态的产生,存在论美学逐渐成为西方当代美学的主流。
生态美育的研究更是使存在论美学获得丰富的营养,更具强大的生命力,发展成影响巨大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2](234).曾繁仁指出以生态观与存在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较之于以往的存在论美学深化了"存在"的内涵,从以往关注"自身-人-社会"扩容到"自身-人-社会-自然"这样一种生态系统整体之中。从存在层面来说,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链环,两者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从生态整体来说,空间上人与地球休戚与共,时间上人属于自然生态链环之一环;从长远利益来说,人类必须转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建设与呵护人类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曾繁仁借鉴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论""真理的敞开""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等价值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为指导,吸纳中国古代美育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提出"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这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观内涵较为丰富,且重要范畴来源于有关美学、哲学与文化的范畴,曾繁仁从四个方面给予阐释:生态审美观的文化立场。生态审美观依据当代哲学与文化立场的转变而提出,借鉴如下重要范畴:
其一,"生态存在论",为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在其《和平与后现代范式》一文所提出,主要针对现代化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尤其是生态恶化问题、人性精神危机问题等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和平,从而提出的"生态存在论";其二,"有机世界观",由美国环境哲学家JB科利考提出,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睦相处;其三,"共生"理论,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相对平等;其四,"生态环链理论",由西方学者如英国的汤因比、美国的莱切尔·卡逊等提出,主张人属于自然的生态环链之一,这并非是反人类主义论调,而是强调人类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其五,"该亚定则",由英国科学家拉乌洛克提出,他借用希腊神话地母"该亚"形象,将其比作大地母亲并赋予大地生命的理念,呼吁人类应该以敬畏的态度尊重大地母亲。
西方现代美学的生态范畴。主要借用海德格尔的美学范畴如诗意的栖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环境意识、参与美学、场所意识以及生态审美教育、生态审美实践、生态审美批评等生态美学资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生态范畴。如"天人合一""万物齐一论""中和论"等。
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席勒由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人性分裂展开了审美批判,通过审美批判实现审美救赎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曾繁仁指出,生态审美观只有以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才能实现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3](9).由此可见,生态审美观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与理论广度,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主张人与自然的相对平等;在向往诗意栖居的同时,宣扬人的"精神家园"和"场所意识";在审美批判的同时,展开审美救赎并希望人类尽可能地走向诗意栖居。
虽然,曾繁仁没有以生态美育学科这一称谓赋予生态审美观,然而,曾繁仁勾勒的"生态自我"新型人格,实属生态美育的价值本体。美育学科的建设问题本来就是人的建设问题。曾繁仁深刻地认识到,生态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一旦解决了人的问题,生态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生态危机是人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诱发的一些列严重的灾害问题,只有唤醒人类并重塑人类的审美意识与反思机制,生态危机与人性危机才可以根本解决。以此进行逻辑推理,曾繁仁生态审美观就是生态美育的建构。有论者指出,曾繁仁生态审美观实属生态美育理论:"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倡导者曾繁仁对美育的生态学研究做了富有建设性意义的理论构建,这种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上,自觉地吸收了生态理论,努力将人文观与生态观统一起来,构建新的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
以其作为当代美育建设的理论基础,将推进由实体性审美观向人生论审美观的转变,实现审美教育的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变,这向我们昭示了存在论美育作为一种新的美育方向和观念的可能。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当代美育应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与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相结合,美育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优势将有所扩容,因为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同样面临着由认识论美学到存在论、由本质主义到人生美学转向的课题,并将塑造学会审美生存的人作为其旨归。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美学就是广义的美育。在某种程度上,曾繁仁提及的'广义的美育'就可以理解为生态美育"[4].
生态审美观彰显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往人文主义精神宣扬一种人类关爱精神,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反神性尊人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启蒙主义时代以"自由""民主""博爱"为口号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古代以儒家"仁爱""民本"为其内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主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人类都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物质富裕而精神匮乏,经济快速发展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时代使然,生态文明便成为时代的主导精神。曾繁仁正是以生态整体主义观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响应于时代精神。
曾繁仁从人的生态本性出发,指出工具主义与科技理性导致人文主义的缺失。针对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审美观漠视人文主义精神,曾繁仁指出,生态审美观不仅彰显人文主义精神,更是以新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延绵与超越。新人文主义精神弘扬"从人的平等扩张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平等""人的生存权之扩大到环境权""人的价值扩大到自然的价值""对于人类的关爱拓展到对其他物种的关爱""从对人类的当下关怀扩大到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时代精神。可见,新人文主义精神是人的博爱精神、仁爱精神与悲悯情怀的一种彰显,也是以往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延续。
因此,生态审美观是一种彰显生态整体主义的新人文主义精神,它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倡导人与自然的相对平等,如曾繁仁所言,"正是从扭转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善这一时代课题出发,生态审美观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走到了学术与社会的前沿,显现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5].
这彰显了曾繁仁立足于长远利益对于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深沉关爱。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休闲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我国的休闲美学还处于理论建构阶段①.其建构也应该是一个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休闲过程,一味追求快速立论或不加选择地追随西方休闲学、美学的构架,本身就违背了休闲美学的基本精神。能不能从反省自身、汲取中华文化一贯...
摘要风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选择适宜居住地点的一门学问,这门学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统一,这是风水中所讲的核心。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发大自然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都是违背了风水理论的核心。古人...
3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表现自我的个性与情感,以性灵为中心关照个性主体所特有的精神标记和情感活动。在东西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执着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他始终坚持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