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个着名的历史人物,王昭君存在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王昭君变文》以前的昭君作品,以《汉书》《琴操》《西京杂记》《后汉书》和唐宋时期的诗词文赋为代表,并最终具有了美艳动人、清正自守、心存愤懑的特征。《王昭君变文》在其基础上产生新变,着重刻画昭君爱国思乡的形象特点。这样的变化发展与当时的时代情怀、地域文化、民间属性息息相关。
关键词: 王昭君; 人物形象; 变文;
一、《王昭君变文》前昭君形象梳理
王昭君出现在无数文人笔下,她的形象被不断地塑造与丰富。作为历史上众多享负盛名的女性之一,她由最初史书记载的历史人物,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形象。
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昭君最早记载于汉代。《汉书》中《元帝纪》与《匈奴列传》均有提及,将这两篇整合会发现,班固对她的着墨不多:王昭君在汉宫时地位卑微,出塞和亲前未得到汉元帝宠幸,成为宁胡阏氏后,为匈奴生儿育女,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嫁复株累单于。《汉书》成书时间与昭君所处时代最为接近,可信度较高,为后世昭君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西京杂记·画工弃市》《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有对王昭君的描写。其中,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明显丰富,王昭君从原本其他人物形象的附庸,转变为拥有个性的个体。文中在刻画王嫱样貌气质出众的同时,突出其遭遇的悲剧色彩和人物性格的倔强。《琴操》以一首《怨旷思惟歌》刻画了昭君坎坷悲惨的人生经历,抒发了浓烈的“昭君怨”。
唐宋时期,王昭君人物形象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迅猛时期。李白、储光羲、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陆游等文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王昭君。众多作家笔下的王昭君形象存在一定共性,大致可以概括为美艳动人、清正自守、心存怨愤三个特点。欧阳修描写王昭君“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1盛赞昭君的美貌。李商隐的《王昭君》中写昭君“忍为黄金不为人”2——宁被作丑图也不愿给画师毛延寿行贿,表现了昭君高洁的品性。柳开作的《代王昭君谢汉帝疏》看似通篇强调“臣妾”心中毫无怨愤,意欲表达对陛下的感激,实则字字句句暗含讽怨,刻画了一个心怀怨愤的昭君形象。
二、《王昭君变文》中的昭君形象新变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匈奴乎韩邪单于主动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特意将年号改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可见王昭君作为汉朝与匈奴双方维持和平的重要媒介,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牺牲小我换来了整个汉朝边境的安宁,其行为中伟大的爱国情感,理应为历代文人所歌颂,但此前的昭君作品中,更多地着眼于昭君之“怨”,刻画的是个人的悲剧色彩,而对昭君男儿般的家国情怀有所忽略。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在吸收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对王昭君形象进行拓展,着重刻画了爱国思乡之情。
《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未有定论,我们这里主要参考郑文先生推测“《变文》的酝酿、产生约在贞元之末”,3不晚于805年,即中唐时期。结合变文中所提及的“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4的时间线索,可以推出这一说法大致准确。
在《王昭君变文》中,塑造了独特的王昭君的形象,其中的爱国思乡之情,更是贯穿字里行间。初嫁单于的昭君,原本只是听闻“居江南之人,不知塞北有千日之雪”4,真正踏入黄沙漫天的朔北,家国思念久久无法平复,单于号令千军歌舞喧嚣,将她拜为烟脂皇后,依然无动于衷,只道:
边塞忽然闻此曲,令妾愁肠每意(忆)归。蒲桃未必胜春酒,毡帐如何及彩帏。莫怪适来频下泪,都为残云度岭西。4
单于又派出在原本狩猎时才会使用的千万军队,围绕烟脂山,以昭君为中心,“万里攒军,千兵逐兽”。4当她登上山的高峰,遥望远方,眼中看到的并不是单于为她召集的千兵百兽,而是遥远的大汉王朝。不禁再次发出感概:
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一朝愿妾为红(鸿)鹤,万里高飞入紫烟。初来不信胡关险,久住方知虏塞□。祁(崎)雍更能何处在,只应弩那白云边。4
单于的极尽宠爱,却仍然无法填补她的思乡,此后,昭君的身体一蹶不振,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也是要求将自己去世的消息告知汉王。
王昭君爱国思乡的形象在《王昭君变文》中被集中刻画。《变文》中的昭君以思虑成疾、客死胡地作为结局,这样的安排有别于前代的文学作品,悲剧结局将王昭君形象中的爱国思乡之情推向了极致。变文中王昭君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在变文的最后,使者所念祭词中,称王昭君为“汉公主”,4这与之前许多文学作品,如《汉书》中“掖庭王樯”5“后宫良家子王嫱”6的身份地位有明显的不同。创作者有意将王昭君的身份提高,强调她对于汉王朝的意义,赞颂了王昭君忠君恋主、牺牲自我的精神。《王昭君变文》中还反复描写单于对王昭君的痴情,昭君直到最后仍旧心系汉朝,单于的感情悲剧亦将王昭君对汉朝的赤忱之心烘托至极。
三、变文中昭君形象发展成因
(一)时代情怀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内部动摇之后,唐朝先前的对外形式自然难以维系,走上下坡路。其中,回纥最为唐朝所忌惮。这内忧外患时期,人们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短暂一生,他们的报国之志无处可施,在感怀世事中,不断思考兴盛衰亡的原因,写作于这个时期的变文昭君自然披上一层较往日更甚的爱国情感。
(二)地域文化
《王昭君变文》作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糅合的产物,由敦煌地区的人民于唐朝中期创作,当时河西地区长期处于民族争斗的漩涡之中,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结束战争,回归和平。因此,变文着重突出民族友好的主题,通过渲染昭君入塞后内心的思乡爱国,表现敦煌地区人民渴望回归大唐的心声。与此同时,王昭君不顾个人痛苦,时刻将民族友好、个人安危置于最首要的位置,更代表了百姓希望获得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三)民间属性
王重民先生认为“变文虽写的是古代人物,但是通过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把他们典型化,已经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文学,因而具有思想性”。7与正统的文人相比,民间文人一直处在政治的边缘位置,写作受限相对少,因而更易表现情感取向和恩怨鲜明的是非观。《王昭君变文》在塑造昭君形象的同时,增加了单于形象的描写,描绘夫妇二人之间的深情,散发出属于底层平凡夫妻的恩爱气息,在此前的作品中未有过,或可理解为民间文人们对昭君的一种美好祝愿与同情,本能地希望她能够在异域获得幸福。昭君背井离乡的事实,使她的家国情感难以割舍,和亲的使命更是坚定了她忠君爱国的信念。如此情感丰富、深明大义的昭君形象,背后指引的是正是民间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四、结语
《王昭君变文》中昭君形象在继承传统形象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回顾最初的《汉书》,对于王昭君的记载不过百字,其人物形象十分单薄。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昭君故事逐渐渗透到民间传说,形象不断地开发、扩展。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百花齐放,昭君故事再次翻新、变异、聚合,王昭君形象的发展进入了迅猛时期。《王昭君变文》是昭君形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地域情怀和民族属性等特征,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东汉·蔡邕 1971 《琴操》,商务印书馆。
东汉·班固 1975 《汉书》,中华书局。
黄征、张涌泉 1997 《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
东晋·葛洪 2012 《西京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总主编 1992 《全宋诗》(卷2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清·彭定求等 1960 《全唐诗》(卷540),北京:中华书局。
3郑文 1982 《王昭君变文创作时间臆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4黄征、张涌泉 1997 《敦煌变文校注》(卷1),北京:中华书局。
5东汉·班固 1962 《汉书·元帝纪》(卷9),北京:中华书局。
6(11)东汉·班固 1962 《汉书·匈奴传下》(卷94),北京:中华书局。
7(12)周绍良着、白化文编 1982 《敦煌变文论文录》,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结语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流传,绝非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必然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关联。敦煌变文就是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历史、地理等时空环境下产生与流传的,它产生于华戎杂居、宗教盛行的西陲重镇。变文作为讲唱人的底稿,其目的是体现讲唱这项技艺...
唐太宗入冥故事是流传已久的游冥故事,在明清小说戏曲中也有不少记载.较早记载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是唐张鷟《朝野佥载》和唐敦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西游系列小说中,《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源于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是最为人们熟知的...
绪言(一)选题意义本文是以敦煌变文为探讨方向,以变文中所蕴含的教化思想为研究主题,期待能够藉由目前已经发掘和整理出来的变文资料,深入探讨隋唐五代时期,敦煌变文中所呈现教化思想的内容、特点及意义。意大利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
(二)敦煌变文中的地狱审判地狱审判的观念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之中,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等都存在地狱观念。虽然不同文化和信仰对地狱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大同小异的,地狱即人死之后灵魂的归宿,灵魂在地狱中接...
(二)敦煌变文中的符箓神功符箓,又名符字、丹书或墨箓,乃是中国道教通达天地召请鬼神的重要媒介,运用符箓的法师道士需要经过系统而严格的训练。相传符箓之术是由黄帝创立,《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记载元始天尊创制符咒文字,藉由云朵化为篆体传授给...
《降魔变文》是敦煌变文中佛教题材之一,讲述了舍利弗为供养佛买园建立精舍却被国王与外道六师阻挠的故事,其中最为出彩的部分是舍利弗与外道六师的斗法情节,通过斗法的输赢展现了佛法无边的神通,以达到宣扬佛教的目的。...
(二)敦煌变文中教化思想的意义1.宣传了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对人类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逐步萌芽、成形和发展起...
傣族民间文学中,一直延续着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及其浓厚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思想。虽然从单个作品来看,其中有些篇章会由于兼顾实用性而导致审美性不能充分展示,其生态审美与生态思想不构成完整的体系大厦,但总体上看却如满天的繁星点点,仔细辨别,便能...
(二)敦煌变文中的忠君思想《说文解字》曰:忠,敬也,从心。③忠的基本概念即是尊敬、恭敬。在儒家思想中,忠孝是为一体,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④将对待父母的孝推广到侍奉君主即是忠,忠的思想是由孝延伸而来的,故而无需专门强调忠的...
三、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教化思想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发源于印度。敦煌为华戎交会之处,是最先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之一。楚王刘英为史料记载中第一个汉族佛教徒。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认为梦中所见的金人就是西方的佛陀,于是派遣蔡愔、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