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金伦》故事的文化自然表象和社会表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3706字
论文摘要

  “文化表象”最先是由王洋在《伦理结构、尊卑与社会生产》中提出,只是主观的文化意识反映在客观的物体行为上,成为可被人感知的部分,如艺术、风俗、仪式、代表人物上等。

  《金伦》故事中出现的种种物象和事象,在宏大的群体知识背景和思维观念下,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因此,可以认为,《金伦》故事受到历代族人认可,激发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根源在于故事中的种种文化表象扎根于共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文化控制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定义来控制人的行为和思想,其中把中西方先民不同文化的控制方式分为两类:一种是神文化控制论,一种是人文化控制论。

  《金伦》故事中的文化表象同样可以从事物产生的源头将其分成两类,一种是自然表象,自然物或现象上生成人文因素;一种是社会表象,族群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两种类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可以说前者是原始思维观念的遗留物,后者更多程度上是封建社会的生成物,实际上两者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整合,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组成部分。

  一、原始思维下自然表象

  民间故事中的英雄通常是借助一件自然之物施展神力,因此自然表象也往往成为故事神奇性的主要承载物。这种借助自然物或现象之力以提高自身力量或实现自身愿望的思想,实际上来自原始思维中的“生命一体化”思想。“所有生命体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普遍预设”。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将原始人的思维与“神话思维”相联,认为原始人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联成一体,生命体之间可互通能量,因此人类也可以吸收自然界事物的能力以满足自身愿望。《金伦》故事中的自然表象主要反映原始思维中的生殖崇拜和物欲权欲观。

  (一)自然环境下产生出的生殖崇拜

  岩洞(石生人)洞穴常作为母题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出现,《金伦》故事中的岩洞是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性岩洞,洞内钟乳倒挂、景致独特,越往深处就越似进入与世隔绝,凡人未知的仙境,这正是宝物和仙翁出场最佳场所,主人公就是在其中迷路而开启了故事的重要情节。

  将岩洞的设计为背景环境,还有深层的原始信仰因素。直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壮族人依旧居住在洞穴之中。《隋书·南蛮》:“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宋代《太平寰宇记》:“山川险峻,人民犷戾,……礼异俗殊,以岩穴居址。”

  居住在岩洞中的原始壮族人自然产生了岩洞崇拜的原始信仰。壮族始祖母六甲在石头中出生,其后生殖器变成山洞替人和鸟兽避风遮雨,繁衍后代。由此看来,洞不仅被看成庇护人类生存的场所,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保证。正是原始观念下的岩洞保护和生殖能力演化成为岩洞生财,岩洞成仙的故事母题。

  水生人故事中玉龙马的养成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赋予玉龙马无限的神性和灵性。首先,玉龙马是河中之龙与河边母马交配而生。其次,玉龙马靠糯米水的擦拭和喂养长成高大神物。

  壮族祖居南方多雨地区,壮族先民对水有着祈求和畏惧的双重心理。壮族民间创世神话中男神布洛陀吐出一口水正好射到母六甲的肚脐眼上令其怀孕。

  水具有了生殖文化功能,在朴素的原始思维方式下壮族先民产生了水生殖崇拜的思想。壮族先民对水的非理性把握支配这民间由生至死循环往复的观念,并且渗入民间生活习俗之中。壮族地区恋爱出嫁、怀孕生子、子女长成、死亡转世等关乎人类生死每一个重大的环节都有向河神或当地师公请水祈福、祭祀护灵的传统。《金伦》故事玉龙马的养成过程是一种水生殖崇拜观念的延续和原始思维方式的遗留。

  (二)原始的物欲权欲观

  黄金铸宝《金伦》故事中的四样宝物:金鞭、金靴、金剑、金袍,其共同特征就是材质都是黄金。这主要来源于远古先民的黄金崇拜观念。学界通常认为黄金崇拜与太阳有关,远古人对太阳狂热的崇拜着太阳,认为太阳能带来光明。古代君王通常穿戴黄金,用黄金装饰宫殿,黄金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此外,佛教中也吸收了黄金文化,采用黄金制作佛像或雕像。《金伦》故事的宝物采用黄金制造可以看出壮族民间吸收了黄金崇拜的观念,用黄金来象征非凡的威力,至高的地位和身份。

  龙马同化《金伦》故事中讲述了玉龙马神奇的出生过程,以及玉龙马用矫健的身姿载着金伦每日昼出夜归,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这些鲜明的反映出壮族人对马的速度、强健、野性的赞赏,马是英雄的守护者。普罗普在《神奇故事根源》关于“飞马”一节中提解释了“飞马”出现的原因是新旧动物的同化反应。“马的出现并不是取代林中动物而是具有它全新的功能。”

  飞马,是鸟跟马的结合。新观念的产生使得新动物的出现肩负了旧动物“宗教功能”。中国神话中的龙马形象也属于动物同化反应。龙的形象,早在中国原始氏族部落中变已出现,并已经拥有神圣权威的色彩,带有龙的图纹已被用以祭祀陪葬。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龙已经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但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龙是只存在于图腾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

  而民间文化更需要可感可触的事物作为精神依托,作为人们日常工具的马便自然被人们重视。龙马形象显然更容易被民间接受,并且很快就成为民间的吉祥物,出现在各民族神话之中。

  二、多重文化维度下的社会表象

  社会表象在故事中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体现,其中蕴含的是族群已经形成的固有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因此也带有教育和启示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发过社会心理学家墨斯科维奇引入社会表象,指拥有自身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简而言之,社会表象就是人们根据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去判断周围的事物。《金伦》故事体现出的社会表象,是多重文化维度融合后的呈像,析清这些社会表象有利于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内涵。

  修仙重生在壮族地区,道教思想与体现巫文化的壮族特色师公教融合,形成了具有壮族地区特色的道教思想。首先,故事中作为宝物捐助者的白发仙翁,来无影去无踪的形象,正是道教神仙的典型形象。《庄子·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葛洪《神仙传·彭祖传》中有:“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

  仙翁的出现说明壮族民间对道教神仙形象的共同认可。其次,故事中金伦要求死在马背上表面上体现出金伦的英雄气节,实际上是民间修仙思想的体现。家庭和睦家庭关系在金伦故事中显得十分重要,《金伦》故事中飞马载着金伦昼出夜归,使得原本分居两地的夫妻得以团圆。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合家团圆、家庭和睦。

  故事中金伦的重生和复仇的阻碍者都是二娘,可见故事将二娘完全塑造为恶人形象。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后母为恶人的形象十分常见,并且通常都是在丈夫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二娘通常都是破坏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壮族民间俗信“寡母婆嘴巴毒,凡是好事撞到都要倒霉”有关。即使二娘形象恶劣,但故事最终并没有提到二娘受到惩罚的结果,这就说明故事始终宣扬家庭以和为贵,宽待亲人,保持家庭和睦相处的观念。

  建功立业金伦寒窗苦读、金榜高中、获得神力后又东海驮盐、穿山除霸,可以说其一生始终怀着为天下社稷、百姓谋福、建功立业之心。金伦已然被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建功立业,天下为公的思想是通过东海驮盐和穿山除霸两段带有民间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体现出来,前者体现英雄解决民生问题,后者体现英雄解决阶级矛盾问题。这两段故事采用的结构相似:缺盐/土霸王侵占粮食(缺乏/遭受灾害)→金伦运回盐巴/教训土霸王(经过考验)→众人夸赞金伦(最初的缺乏/灾害消失)。百姓有难,金伦出手相助,赠予金伦的宝物和获得的神力归根结底是为百姓民生,国家社稷服务。建功立业、天下为公的思想已经被壮族群体所认同,成为故事所赞扬的和用来教育民众的价值观所在。

  综上所述,《金伦》故事的文化表象主要分为自然表象和社会表象,范围广泛、呈象多样的自然表象主要是形成于原始思维方式下的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这又根植于原始人生殖繁衍的需求,维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空间,树立生存地位的原始物欲权欲观。社会表象是基于多重文化维度下,呈现出多种行动反应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反映出族群内部思维观念和共同审美价值标准。《金伦》故事一波三折的复合型故事结构中注入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各式表象,因此才令故事产生缤纷精彩,引人入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声震,农冠品.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2]杨树哲.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俄]弗·雅·普罗普.贾放译.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

  [4][俄]弗·雅·普罗普.贾放译.神奇故事根源.中华书局.2006.

  [5]梁庭望.民俗文库之二壮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6]潘艳寿.广西马山县金伦传说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7]张震声.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8]红波.人间仙境金伦洞.马山:马山县文联民间文学研究组编印,1984.

  [9]潘艳寿.广西马山县金伦传说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莫幼政.马山县国兴屯壮族师公经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11]万建中.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