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语境下的雷州,是指以雷州半岛为主的湛江行政区划,包括现今的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它东面向南海,西濒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北与祖国大陆接壤.三面临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文化带上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海洋文化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人类为适应海洋环境所采取的方式.
它与其他文化的区别在于它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 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流播于雷州的传说中,有不少反映当地百姓与海洋关系的作品,它们是当地人利用海洋资源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也是当地人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痕迹.雷州民间传说反映了雷州半岛独特的海洋环境和多样化的海洋经济,[3]因此,这些传说具有非常高的海洋文化价值.
关于雷州传说的文本资料,比较权威的应该是当地已经出版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有: 《吴川民间文学精选》( 下简称《吴川》) 、[4]《荡海王---湛江民间故事选集》( 下简称《湛江》) 、[5]《遂溪民间文学集》( 下简称《遂溪》) 、[6]《廉江民间文学选粹》( 下简称《廉江》) 、[7]《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湛江·麻章卷》( 下简称《麻章》) 、[8]《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海康资料本故事评说》( 下简称《海康》) .[9]
此外还有一些非公开发行的印刷物,如《思路风情---徐闻县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汉港长风---徐闻县历史文化资源》( 下简称《徐闻》)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广东卷) 海康资料本( 一) ( 二) 》.笔者认为,以上所列是关于雷州传说比较齐全的文本资料.
曲金良在他的专着《海洋文化概论》里对海洋文化特征作出多角度的归纳,其中有这样的表述: "就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是它的涉海性……这里的涉海性,既包括人类对海洋的自然属性的认知和把握,又包括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经过甄别,笔者得出的数据是: 前文所列文本收录传说近 500 则,其中涉海传说 76 则( 为方便起见,统计不剔除被上列不同文献重复收录的情况) .我们要探讨雷州传说的海洋文化价值,就是要通过雷州的涉海传说,追踪当地百姓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轨迹.
二
为了宏观把握上述 76 则传说的整体情况,笔者将收录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 一) 某地涉海传说数量的多少反映当地百姓生活与海洋关系的密切程度
上列地方文献中收录涉海传说最多的是《湛江》,共 22 则.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包括雷州半岛全部以及半岛以北一小部分.《湛江》丰富的涉海传说,恰好证明湛江以半岛为主的地理环境对这些传说形成的影响.《麻章》收录的是湛江市麻章区的民间故事,其中涉海传说高达 18 则.这主要是因为麻章区辖区内有两个岛屿,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海洋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徐闻》收录的是徐闻县的民间故事,其中涉海传说 16 则,这与徐闻县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徐闻县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 372 公里,其中岛岸线长 102. 51 公里.相比之下,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由于它们地处雷州的北部,辖区内绝大部分土地远离海岸线,其地方文献所收录的涉海传说分别为 6 则、5 则、5 则,数量明显低于前者.
( 二) 涉海传说的类型分布反映当地百姓生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传说一般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其中风物传说又分为地方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一般来说,风物传说远比人物传说和历史传说丰富.这是因为,与某一具体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毕竟少之又少,而其中能成为百姓口头传承对象的,更是寥若晨星.相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物产以及风俗,与之相关的传说往往可以勾勒出当地百姓生活的情况.在上述76 则涉海传说中,人物传说、历史传说累计不过 10 则,而风物传说多达 66 则,其中 31 则地方传说的传说核多为海滩、海堤、海岛、海湾、礁石等,反映的是海洋的自然景观,28 则物产传说的传说核为盐、鱼、珠、贝、蟹、鲎,反映的是丰富的海洋物产,而 7 则风俗传说中有不少传说反映的是当地百姓的海神信仰.雷州涉海传说从以下两个层次反映了当地百姓与海洋的关系:
第一,传说直接反映人与海洋的关系.这类传说的传说核一般是海洋本身或是与海洋有关的事物.如《三重浪的故事》解释某地的海浪为什么总是三重的,《龙海天的传说》解释某一海滩名字的由来,等等.
第二,传说间接反映人与海洋的关系.这类传说的传说核与海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传说的叙事设置在一个与海洋有关的背景中.如《姜太公在此》是这样的:
在沿海渔村村口路边,人们的屋脊上,常常见到一尊狗不像狗,人不似人的石像.人们都说这是能报凶吉,保平安的石狗.据老一辈人传说,这一尊尊不起眼的石狗,还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的化身呢.
……这天姜太公云游到东南沿海,正悠然自得地观赏海景.忽见一片黑云掠过,接着狂风大作.一阵阵惊涛骇浪,向沿海渔村扑去.太公一惊,忙睁眼细看,原来是一群凶神在兴风作浪.看着挣扎在风口浪尖的渔民百姓,一片呼爹哭娘的惨状,太公不禁大怒,便飞身往海岸一站,大喝一声:
"何方妖神,兴风作浪,岂不知北齐姜太公在此! "众凶神一听姜太公大名,摄于太公当年灭纣的威风,慌忙偃旗息鼓,退回大海.沿岸顿时风平浪静,人们得救了.
渔村百姓劫难逢生,万分感激姜太公的威德,于是便在太公站过的海岸,竖石像一尊,以示太公永镇沿海.千百年来,村民总爱在村头海岸、房前屋脊,或是开基建房时,立石狗一尊,或大书一帖: "北齐姜太公在此",以保平安.
显然,这是一则关于雷州半 岛 独 特 风俗---石狗崇拜的传说.类似这样的给叙事设置一个表现人与海洋关系的背景的传说为数不少.看似无关紧要的背景设置,恰恰说明雷州传说反映了当地百姓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轨迹,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价值.
三
雷州涉海传说的海洋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笔者把收录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 一) 再现了当地百姓生存的自然环境
半岛的自然景观,为雷州传说这种精神创作活动提供了源泉.由于雷州独特地理条件的影响,关于半岛景观的想象性叙事也自然成了雷州涉海传说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传说共 14 则,它们或解释海岛、半岛的成因,如《神蝶化岛》《雷州和南海诸岛》,或想象海滩的由来,如《龙海天的传说》,或叙述礁石的传奇故事,如《三杯酒》《羊石的传说》,等等.尽管传说的内容很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对传说核进行了神化.这些传说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人类早期以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思想的残留.自然宗教反映的是古代人对于自然力和自然物既无知又依赖的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地百姓对他们所生活的海洋环境的认知、认可,它体现了当地百姓与海洋环境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 二) 反映雷州的海洋经济特点
半岛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南海交通要冲的交通便利,造就了雷州历史上农商兼容的海洋经济特点.
其一,传说还原了历史上雷州海洋农业文化的特点.上述 76 则涉海传说,关于海洋农业的有 45 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1) 与海洋性生产密切相关,共 39 则.它们多是关于海洋物产的传奇,反映当地百姓生活对这些海洋物产的依赖.其中有一部分传说,其传说核看似与海洋无关,但却间接反映当地百姓的生活与海洋的关系.如收录在《徐闻》的《讨网村的传说》大致内容如下: 最初,讨网村民不懂结网捕鱼,后一批官船进驻该村,并教会当地百姓造船驶船及捕鱼方法,村民总到该村向官船讨网捕鱼,讨网村的名称由此而来.为什么关于村名的由来的解释,人们把它放置在一个海洋捕捞的背景? 它足以说明海洋渔业在当时当地的经济地位.历史上,雷州的海洋性生产除渔业外,制盐业采珠业都比较发达.据载,唐开宗四年( 971 年) ,朝廷"诏榷岭南盐"以后,广东海盐产地中就有雷州,产盐自给,无生产定额.南宋绍兴初年( 1131 年) ,雷州盐场有二,自产自销.制盐这一经济形式在传说中也得到反映,如《盐的来历》,讲述的就是海水晒盐技术的由来.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从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着名的产珠区,历代设官收税.明代,朝廷曾先后多次派官员到雷州半岛大量采办珍珠.考古工作者在雷州盐庭村西南 1 公里处发现的珍珠贝壳遗址,面积达 2 万多平方米,堆积厚达 2 米多,这正是当年采珠业繁荣的历史佐证.[10]雷州源远流长的采珠业,同样在传说中有所反映.如《南海明珠》,解释了南珠名称的由来.传说中的某些话语,如"明朝太监赵兰遵旨到北部湾畔的珍珠湾,强迫珠民采珠进贡朝廷"就直接对应了朝廷曾先后多次派官员到雷州半岛大量采办珍珠的史实.这些传说的存在,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耕海历来就是雷州半岛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2) 反映当地百姓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文明进程,共 6 则.相比前者,这一类分量少得多,但它们反映的都是当地百姓筑堤修渠,化斥卤为沃土的努力,具有非常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如《雨耕》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 古时南田村一带经常受海潮侵袭,土地斥卤化严重,百姓极度贫困.天上文曲星奉玉帝之命视察雷州,同情百姓苦难,筑堤把海潮拦住,并教百姓雨后耕地播种的方法.从此百姓迎来丰收.显然,这种筑堤防潮、化斥卤为良田的努力,是海洋农业文明进程的脚印.
其二,传说再现了历史上雷州兴盛一时的海上商业盛况.反映雷州海上商贸盛况的传说共 8 则,它们绝大部分出自《徐闻》,它们或者再现古代商港繁荣的景象,或者表现海外贸易带来的物产交流,或者再现古代海上商业贸易的风险.徐闻县流传着大量的关于海上商贸活动的传说,主要与徐闻县历史上在海外贸易方面曾经有过的显赫地位不无关系.考古发现,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就在徐闻.《元和郡县志》曾载: "汉置左右候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 '欲拔贫,诣徐闻.'"[11]传说《侯官捉怪》就是关于左侯官屯守货物,与盗贼较量的叙事.
( 三) 反映雷州的海神信仰
海神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想象出来的掌管海事的神灵."人们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海神加以顶礼膜拜,并不是为了远离大海,而是希翼借助所信奉的海神的超自然神力来亲近大海,来驾驭利用大海."海神信仰的功利性是自古以来海神信仰一直紧随人们海洋开发的脚步的原因.雷州海神信仰的丰富性在传说中也得到体现.如《天后宫的传说》有这样的陈述: "世居梅麓樟洲街的居民,祖籍福建漳州.他们……按照祖先的习惯,建立天后庙供奉天后."显然,传说反映的是当地的妈祖信仰.《大王宫庙的故事》的内容有所不同: 庙里供奉的对象是"亚姐","亚姐"的前身是劫富济贫的海盗,在一次"顶着大风大浪抢救渔船渔民"时,被大海吞噬,后得当地人建庙塑像供奉,每次海上遇险,只要向亚姐求救,总会得到庇佑.
从供奉对象的性别和所司职能判断,"亚姐"无疑就是妈祖.过去在雷州,影响比较大的海神信仰还有伏波将军崇拜.西汉邳离侯路博德和东汉新息侯马援因为平息岭南叛乱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又因"伏波"有"伏息波涛"之义,所以在南海一带逐渐形成伏波神崇拜.
总之,上述传说的存在,是雷州地理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形式、信仰特点对当地百姓精神创作活动影响的必然结果,为我们研究雷州的海洋文化提供了一些佐证.
[参 考 文 献]
[1]司徒尚纪. 中国南海海洋文化[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曲金良. 海洋文化概论[M].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黄小玲. 雷州文化语境下的民间传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 11) .
[4]吴川民间文学编委会. 吴川民间文学精选[M]. 广州: 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
[5]金诺,岑元冯. 荡海王---湛江民间故事选集[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7.
[6]蔡华生. 遂溪民间文学集[M]. 香港: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7]李启明. 廉江民间文学选粹[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8]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湛江·麻章卷[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9]海康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及海康民间故事评说编委会.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海康资料本故事评说[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0]吴建华. 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11]胡扑安. 中华风俗志( 上)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第二章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社会生态生态美学的内容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生态,对生态美学中社会生态的探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哈萨克民间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态内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反对强权的生存之道。哈萨克族在宗法封建时代的...
前言: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有众多的箭垛式人物。他们在原有的形象之外,衍生出众多新的形象,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符合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在众多的箭垛式人物中,武圣关羽的形象尤为突出。关羽死后被封王封神,在各地建庙供奉,在民间文学中更是...
前言中华民族悠长的文化和淳朴的民众,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孕育了丰厚的民间故事宝藏。在众多的民间故事类型中,有一类专门表现女主人公善于解决各类难题,从中体现女主人公过人智慧的的故事,这些女主人公的身份有待字闺中的女儿、妹妹,也有已婚的媳妇、妻...
通过分析鄂伦春民间文学的故事形态, 这个“山岭上”的民族丰沛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中承载的文化心理内涵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性, 反映了“鄂伦春人勤劳勇敢、豪放淳朴的性格和社会生活。”...
中国西南的纳西族因东巴文化着称于世,2005年,东巴古籍列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叙事传统指纳西族民间祭祀-东巴在东巴仪式及民俗生活中进行叙事活动的文化传统;它以宗教信仰及行为实践作为叙事动力,以仪式及民俗活动为载体,以神话为叙事内容及表现形态...
一、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现代性是极具争议性的学术话题,不仅有各种困惑和理解,而且有各种批判和解构。现代性涉及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走出西方,走向全世界。下面我们择其要点,对现代性进行简要的分析。谈到...
民间语文不一定有文采,也不一定讲究谋篇布局,因此常被正统的、常规的语文教学所排斥,甚至是忽略。但是,民间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资源,有其本身的价值,笔者试从时尚性、创新性、生动性、趣味性、大众性五个方面浅析民间语文的个性特征。一、时尚性...
民间文学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口头创作而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诗经》、《子夜歌》、《竹枝词》、《柳枝词》等等作品以及外国的《荷马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尼...
一、赫哲族民间故事之传承赫哲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口头传承;二是书面传承。前者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后者由于赫哲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通过采访记录,而后将其用国际音标记录下来或翻译成汉文出版等方式传承民间故事。...
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绝非是随心所欲的,他们不仅无法选择自己创造本民族历史的时代境遇,也无法超越特定的条件限制,只能是延续着前人所创造既有成果,去努力创造真正属于本民族文化的新气象。通常意义上,不同民族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文人文学发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