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尚没有创造文字的遥远的年代,我们祖先中的智者就已经掌握了讲述的技巧——通过诗歌和故事。当然讲述者并不孤独,因为在他身边,随时都聚拢着成群的倾听者。在这个人群中,只有一些同样富有智慧和想象力、同样拥有心灵感受力的人,最终能够成为新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仅用耳朵,同时也在用心倾听。
当文字为我们带来可以反复阅读的便利之后,我们倾听的能力也极其遗憾地随之退化了。
或许,女性所具备的天赋品质,使她们更容易成为一个讲述者或者诉说者,因为倾听则需要一份深层的睿智和宁静。然而,作为一个同时拥有知性理解力和敏锐感悟能力的女性,土家族作家叶梅成为我们这个阅读时代的倾听者。她在阅读中倾听,通过倾听而重新讲述。因为阅读中的倾听是一种在场式的阅读,而不是游离于阅读之外。
近期,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叶梅的散文集《穿过拉梦的河流》。
这个书名中的“拉梦”一词,作者解释说系藏语发音,意思是“多元”“、多样”。这就首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想象和象征的空间。“穿过拉梦的河流”,这个短语或者这幅图像,在虚幻和现实的缤纷交织中,为我们徜徉于一个奇妙世界构架了一种联系。它是一只小船、一座拱桥,或者一条蜿蜒的阡陌,让我们能够以变化的姿态穿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流,领略它们深浅不同、宽窄不等、缓急各异甚至飘忽不定的个性。于是词句和话语得到解放,我们跟随穿过者走进多彩的风景和生活,听到了这万千气象中蕴含的声音。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多角度的倾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厚的传统和绚丽的背景。从大漠绿洲的北疆、草原冰封的雪域,到云深林茂的丛岭、稻香叠翠的南国,再追逐到波涛回荡的大洋彼岸,《穿过拉梦的河流》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声音采集起来,构成一部和谐的交响,或者一支变奏的组歌。于是我们听到的是同一主题的民族灵魂的交响,是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的组歌。
这是一种贴近山水和土地的倾听。在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上,56 个民族 56 个梦想 56 支歌。它们是中国的美丽,是各族儿女不能释怀的依恋。《穿过拉梦的河流》是对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次诗意巡礼与展示,所涉及的作者作品竟多达 30 多个民族。正是同叶梅一起,我们才得以倾听这些来自“山野妙龄女郎”的美妙声音。这里有草原的奔放,雪山的峻奇,茶花的清香,凤尾竹的隽永,酒与火的凛烈。在古老的音符里,我们倾听一个个民族深远记忆的旋律,也听到了一个个民族融入大时代的铿锵节奏。
这是一种充满和声与共鸣的倾听。叶梅并没有停留在独自倾听的时间里。她的思想、她的感情、她的心智,都已经完全融入到那五彩缤纷的声音,仿佛置身于一片江河、小溪和涌泉汇聚与分流的大地,心中盈溢着芬芳的和声与涟漪绵绵的共鸣。于是她重新成为一个讲述者,诉说她的向往、她的感动、她的想象、她的祈祷和爱,讲述她被讲述者唤醒的梦境和故事。在《穿过拉梦的河流》里,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接力式的倾听。
在当今世界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融合统一的背景下,在时尚的阅读越来越趋于程式化和数字化的过程中,追求一种多语境、多语义的感性阅读,已经成为一项扞卫生存尊严和文明价值的事业,而在想象中倾听或者阅读中倾听,这种曾经古老而普遍的传承现象,似乎正在转变成一种精神贵族坚守的文化领地。在后现代世界的同质化中保持多元性的思维,在消解个性的潮流中保持独立的话语,这是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命。这也正是《穿过拉梦的河流》所体现的价值。
我与叶梅是多年挚友,亦曾经是多年同事,她的文学才华常常令我赞叹和羡慕,而她在创作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文学理想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我曾为叶梅的一部小说集写过序言,她那具有沈从文之风的叙事,质朴、真诚而睿智,令人回味无穷。担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和《民族文学》主编的叶梅,更是致力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致力于中国多民族文学不断崛起及其价值体现的思考与实践,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民族文学》相继增加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民族文字版本,进一步为母语创作开辟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也为培养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打造了宝贵平台。
可以看见,在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原野,叶梅不仅是一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耕耘者,是一位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开拓者,更是一位忠诚于希望和梦想的守护者。这是民族文学繁荣的使命,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广袤美丽的山川和阡陌之间,那些执着于崇高理想的文学创造者彼此呼应,继往开来。他们沐浴时代的朝阳,一路采撷古老智慧的鲜花,编织民族文学的多彩之梦,向着金色的彼岸高歌前进。或许这条道路并不平坦,然而那是一条“遥远而明亮的路”。
“穿过拉梦的河流”,叶梅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元共存并肩而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各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繁荣时代的到来。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中成果最着的一个题材领域,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多,取得的成就也高,更是出现了像《尘埃落...
一、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概述民族情怀是在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少数民族情怀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情怀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学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本民族...
一、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互动如果要谈文学人类学对重新审视和建构少数民族文学观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渊源。文学人类学的产生离不开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互动。作为20世纪人文社会学科转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混杂性理论作为核心命题的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得以凸显。混杂性一语,赛义德探讨后殖民时代文化主体身份时分析:所有的文化都交织在一起,没有一种是单一的。所有的都是混合的,多样的...
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活动规律的总结,到目前,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是都能够阐释说明所有文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是普世、也是普适的。但是,理论在运用时总是表明或流露出使用者主体选择某一理论的动机,不管是出于社会性的功利要求,还...
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指的是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成外国语,如英语等,它和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略有差异,后者一范围更广,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汉译以及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研究,在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被忽略的...
引言根据文化多样性观点,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保持文化本身的面貌极为重要,特别是处于文化弱势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其有限的跨语言传播和推广中更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真实的模样,以此来使少数民族文化独特而珍贵的价值得以...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气息和女性特征,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地区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将写作要点放在对传统社会男权文化的反思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层面,积极倡导将女性视作时代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甚至是自己的主人。...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58年,80年代以后,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真正纳入研究视野。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运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具体的批评实践。当然这种批评实...
引言当代汉族作家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人情。比如王蒙在新疆学习生活了16年,向我们展示了伊犁草原纯朴的民族风情。陕西作家红柯在西域流浪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