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属于中医的“肺炎喘嗽”范畴,初期多辨证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或痰热蕴肺等,治以疏风散热或苦寒直折其热,多致饮邪凝固为痰,病情迁延。笔者据多年临床验效和理论研究认为,小儿肺炎初期饮邪十居七八,而热饮又居其八九,倡从热饮论治,此法不但可截断扭转,尚可收桴鼓之效,甚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有望促进小儿肺炎中医诊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1、病机关键:热饮阻肺
1.1、寒饮易知,热饮难晓
中医认为,脾乃生痰(饮)之源,肺为储痰(饮)之器,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故饮邪是小儿肺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内经》仅有“水饮”和“积饮”的记载。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将其分为“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区别,直至宋·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故柳亚平等认为其中“痰饮”非指“痰证”而是专指“饮证”而言,笔者认为其言不虚。饮又据其病因和脉证分为寒饮和热饮,喻嘉言曰:“饮因于湿,有热有寒。”《温病条辨》云:“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尤在泾在注解五苓散中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但因“寒饮易知,热饮难晓”(程门雪语),故医者多仅见饮之寒而忽视饮之热,致病迁延,小儿肺炎初期之热证尤着。
1.2、痰饮性质有别,生理调护特异,热饮阻肺乃成
首先,痰饮有先后。痰饮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在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区别,直至宋·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从此,医家多宗其说,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一般多是饮邪形成在先,后经热邪的蒸炼煎熬化为痰邪,即炼饮成痰;或经寒邪凝聚固化为痰邪,即凝饮为痰。据此可知,饮邪的性质为清稀而淡,多出现在疾病的初期。小儿肺炎初期,咳唾清稀,且肺部听诊多为水泡音,符合中医“清稀者为饮”的认识,结合肺炎初期饮成在先的经验,可知饮邪阻肺为小儿肺炎的病机关键。其次,小儿肺炎热饮证居多。正如喻嘉言曾云:“究竟饮证,热湿酿成者多,寒湿酿成者少”。最后,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肺炎热饮阻肺的病机关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阳气素虚,水易成饮,一旦生病家长及医生多喜用寒凉之药以清热,而惧投温热之剂以温化,致使阳气更虚,久之患儿阳气内虚之本渐成。与患病治疗相反,小儿平素饮食嗜食辛辣厚味,甚则投以温热补品,或将养过暖,日久热邪内蕴之标形成。
综上,导致小儿肺炎热饮证形成的机理有三:其一,寒饮初起,郁而化热肺为水之上源,小儿肺常不足,通调失职,水停为饮,郁而化热,或与素体之热邪相结,发为热饮;其二,肺素寒饮,复感外邪素有寒饮伏肺,复感外邪,入里与饮邪相加即成热饮;其三,饮热互结上凌肺腑,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失司,水饮内聚,或引饮过度,水饮不化,热饮互结,上凌肺腑,热饮自生。热饮阻肺,肺失于宣肃,而成肺炎喘嗽。
2、辨证关键:衷中参西
2.1、脉证合参,明辨热饮
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唾饮涎,满口津液,味淡而不腥臭,口干但不欲饮,烦躁,或伴呕吐、腹胀、泄泻,舌质淡,苔滑略黄,脉紧或数,指纹紫滞。因饮与热结,故发热、烦躁、口干,故口干但不欲饮;满口津液,咳唾饮涎、质较清稀、味淡而不腥臭或伴呕吐、腹胀、泄泻等为饮邪内停之候。
2.2、衷中参西,闻而知之
笔者认为,由于受科学条件的限制,古代四诊只是凭五官的感知和体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既是古代先贤无法预见的问题,又是我们当代中医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应合理应用现代诊疗技术,进一步延伸中医的四诊,以弥补中医诊病的不足。笔者认为,热饮证的辨证要点是参考西医的听诊,即衷中参西。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查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内经》“闻而知之谓之圣”。古代中医只是凭耳鼻来“闻”病,现代借助于听诊器,是对古代中医闻诊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内脏声音的“闻”诊水平。笔者据临床经验认为,借助听诊器闻及的肺部大中小水泡音,与中医所言的“清稀者为饮”相类,判定为饮证;相反,闻及的干性罗音,西医认为与黏痰黏着气道有关,与中医所谓的“稠厚者为痰”相符,判定为痰证。
3、论治关键:从热饮论治
3.1、温药和之,辛寒散热
笔者认为,因阳虚为小儿肺炎热饮证之本,饮为阴邪,易伤阳气,非温不化,故当治以温化。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热饮证不同于单纯饮证,热为其热饮证之标,非辛寒不除,若仅投温补,未有不偾事者,治宜以温化为主、温凉并用,在清热之中顾虑其阳虚气弱之本,务使热邪清而阳气不伤,饮邪化又不助热邪。另外,热饮证亦不同于痰热证之治,用药多用苦寒清热化痰之品,诸如黄芩、黄连、南星之属。因热饮证之本为阳虚,寒凉太过,更伤阳气,反使饮邪难化,饮邪宜散而不宜守,故用药多选用清热兼具流动之性的药物,如石膏、大黄等。其中石膏气味辛甘大寒,辛则走而不守,寒能清热,故清热而无寒遏之弊;大黄气味苦寒,古人谓之将军,有伐邪去乱之功,《本经》曰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另外,笔者临证喜用淡竹叶,因本品甘淡寒,寒可清热,淡可利饮,有标本兼治之功。
3.2、权衡饮热轻重临证善用三法
笔者临证据热饮证热邪与饮邪之孰多孰少,将小儿肺炎之热饮证分为饮重于热证、热重于饮证和饮热并重证3个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常收桴鼓之效。
具体言之,饮重于热证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出入,方中以干姜、细辛、桂枝、半夏温化水饮为主,佐生石膏辛寒清热;若大便干者多加大黄以荡涤肠胃、引饮下行;热重于饮证者用越婢加半夏汤出入,方中重用麻黄、生石膏以清宣郁热生姜、半夏散水饮,加淡竹叶清热利饮;饮热并重证者;用麻杏石甘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出入,方中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寒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小儿肺炎中、后期出现热饮阻肺证者亦当从热饮论治,小儿肺炎初期证见痰热或热饮日久,炼饮成痰,为疾病进展,当从痰证治之,不可胶柱鼓瑟,致变证百出。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2000年调查我国0~14岁城市儿童的患病率为0.5%~3.4%[1],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它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如中、重度哮喘发作控制不及时,很容易引发呼吸、心力衰竭。由于雾化吸入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支气管的病变...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两肺布满哮鸣音等[1].目前,治疗小儿哮喘最有效的方法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达到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的效果。可见,吸...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由于应用呼吸机超过了48h而发生的细菌性肺炎,其发病率较高,是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此病的病原菌大多以多重耐药菌为主,治疗难度较大,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需要寻找一...
哮喘是儿科常见呼吸道慢性疾病,我国小儿哮喘发病率约3%左右,且由于近年来生活环境及生活结构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小儿哮喘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68例哮喘患儿...
原标题:氧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摘要:目的将治疗小儿哮喘疾病的空气压缩泵形式的雾化吸入治疗法与治疗小儿哮喘疾病的氧驱动形式的雾化吸入治疗法的利弊进行比较,并评判出最优的治疗小儿哮喘疾病的方法。方法从2010年3月...
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pneumonitis,OP)最早在1983年由Davison等描述其病理学特征,认为是间质性肺病的一种,表现为肺泡腔内及细支气管管腔内有成纤维细胞和松散的结缔组织呈息肉状延伸。多种病因在病理上可呈现为OP,其中一部分继发于结缔组织病(connectiv...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多发生在40岁~60岁人群中,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 加强临床-放射-病理多模式诊疗能提供有效的诊疗依据和参考。...
我院将部分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雾吸方法进行治疗[1],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46例小儿哮喘接受雾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同时对我院...
如今,我国的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而由于老龄化加快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老年人重症吸入肺炎患者不断增加,并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导致老年人重症吸入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鼻咽部分泌物中吸入细菌,由于患者未进行及时的治疗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