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的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统计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于颅血肿清除术后普遍颅内压较高,约 62% 的患者存在二次伤害的术后风险,颅内压( ICP) 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便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次研究中,选取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月期间我院的 60 例患者,并展开了相关分析,ICP 监测效果较好,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 60 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0 例) 和试验组( 30 例) ,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男 18 例,女 12 例; 年龄 22 ~80 岁,平均( 60. 9±12. 8) 岁; 试验组中,男 17 例,女 13例; 年龄 25 ~78 岁,平均( 60. 8±12. 9)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纳入标准[3]:①为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 ②患者无并发心脏系统疾病; ③患者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随访者; ④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 2 方法: 两组均顺利结束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即接受术后监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监测,即多系统综合监测: 结合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 CT 检查结果,给予止血、降 ICP、预防感染等常规综合治疗,要求每 1h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对 ICP 行动态记录。在对照组的监测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颅内压( ICP) 监测,将 ICP 传感器置入患者的硬膜下或侧脑室内) ,每 1h 记录 1 次 ICP数值,持续至术后 1 周。于术后 3 个月通过电话随访及随诊的方式进行术后综合评估。
1.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 本次研究中,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术后结局、药物不良反应共两方面。①术后结局为术后 3 个月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 患者无临床症状且可正常生活为良好; 患者术后伴有残疾但生活未受显著影响为轻残; 患者术后伴有残疾且生活受显著影响为重残; 患者术后为植物人状态为植物生存;患者术后 3 个月期间发生死亡即为死亡。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肾衰、应激性溃疡、电解质代谢紊乱。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5. 0 软件,计量资料均以( x珋±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均以( %)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方检验,以 P<0. 05 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 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总体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据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 P>0. 05) ,试验组的急性肾衰率( 6. 67%) 低于对照组( 33. 33%) ,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应激性溃疡率( 3. 33%) 低于对照组( 53. 33%) ,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电解质代谢紊乱率( 6. 67%) 低于对照组( 43. 33%)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见表 2.
3 讨 论
脑水肿、颅内血肿、脑室系统阻塞等因素引发的阻塞性脑积水均是颅内压升高的主要颅内因素,且患者普遍伴有急性脑肿胀,ICP 升高可引发脑组织通过分泌脑脊液和减少颅内血流灌注,进而导致术后二度伤害[5].二度伤害指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继发的脑梗死、脑水肿、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线明显移位或原位血肿增大等体征和临床症状的总称,危害严重,需加强重视[6,7].因此,合理控制 ICP,从而避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二度伤害便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外研究显示,颅内高压诱发因素分为脑内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其中系统因素包括高血糖、高热、电解质代谢紊乱、低氧血症等,大脑局部因素包括脑梗死、脑肿胀和脑水肿等[8].由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 ICP 增高的出现较其它临床体征早,目前,临床普遍选择患者硬膜下或侧脑室内置入置入 ICP 传感器作为 ICP 的常规监测手段。ICP 传感器通过连续性监测患者的 ICP,以助于随时掌握患者的 ICP 变化,从而有利于在 ICP 增高的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情,进一步为急性脑积水、脑梗死、迟发型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颅内压监测可显著降低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改善患者术后结局。另一方面,利尿剂和脱水剂( 甘露醇) 是主要的控制颅内压的临床药物,无 ICP 监测的条件下需根据常规和经验用药,易引发不良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利尿剂和甘露醇的不当使用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代谢,而甘露醇在大脑组织间隙的大量累积和泄漏更易加重脑水肿,加重病情,多本医学杂志中提示需对此加以重视。经证实,ICP 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有效调节利尿剂和甘露醇的剂量,避免了药物的无效使用,从而帮助维持电解质代谢平衡,并避免因脱水药物的不良应用引发的肾功能损伤。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的急性肾衰和电解质代谢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前瞻结果相符,且患者的应激性溃疡也获得了较为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开宇,黄绳跃。 颅内压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 14) : 44 ~ 46.
[2] Chesnut RM,Temkin N,Carney N,et al. A trial of intraerani-al-pressure monitoring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 EnglMed,2012,367( 26) : 2471 ~ 2481.
[3] 玉宝,庞飞,方英。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对策[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 5) :59 ~60.
高血压属于心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生率,80%以上的患者需终生服用降压药,其易引发各种并发症[1],如脑卒中、冠心...
及时、合理、规范的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
临床调查表明[1,2],糖尿病肾病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症状,患者肾功能损伤易促进其血压升高,使其肾功能受高血糖和高血压的双重损害而加快其衰竭进程,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因此,积极采取降压治疗,控制患者血压并减少其蛋白尿...
高Hcy、低VitB12、低叶酸水平是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均衡的饮食控制,减少蛋氨酸摄入,适当补充VitB12和叶酸,降低Hcy水平,对防治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有一定的作用[18].控制体重、禁烟酒、重视男性等对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防治也有重要作用。建议...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内科较常见的疾病,研究表明,目前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有升高趋势,约为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的3-4倍,7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发生高血压。而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老年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而该种病症在7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危害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该类患者患有高血压病证就会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主动脉以及脑猝死等危险性增加,影响该类老年患者...
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指在明显诱因或无诱因的情况下,动脉血管急剧收缩,血压升高,对心、脑、眼底动脉以及各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1].该疾病发病迅速、病情复杂,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给患者带来了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患者的血压波动大、波动异常,容易受环境影响产生应激性反应使诊室血压剧增,导致高血压[1].夜间高血压是指在夜间发生的高血压症...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性炎症(SystemicIn-flammation)可能参与了呼吸睡眠暂停(OSA)的发病机制,是呼吸睡眠暂停人群心血管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1].1997年Vgontzas等[2]首先报道OSA患者的IL-6水平明显升高,并与体质指数相关。随后的许多研究均...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力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心脑肾、血管壁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损害的综合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