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林业局林下经济促进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7 共682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5 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发展方向
  
  5.1 主要成果与结论
  
  本文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 SWOT 分析,并研究了当前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阿木尔林业局林业发展的情况得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从自然禀赋的视角观察阿木尔林业局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结合阿木尔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生态循环优势。
  
  从制度演进的理论出发,发现了阿木尔林业局的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回顾历史,阿木尔林业同其他林业局一样,虽然经历多次林权改革和长时间的林权制度演进,林权制度变迁是左右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阿木尔林业局获得了良好的要素循环累积,从制度上设计促进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帕累托最优,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科学发展。
  
  从发展要素禀赋视野观察,阿木尔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有不可比拟的地理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优势。依照区域经济发展论,其林下经济发展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为新时期研究现代林业林下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研究样板。
  
  从操作层面看,阿木尔林业局属于生态限制开发区,其地理位置,原本的生态地位就决定了阿木尔林业局在开展林下经济项目中要时刻以维持区域生态发展为重点,要结合国家定位,因地制宜发展一条适宜的道路。
  
  本文借助制度演进理论,发展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多个角度对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结论有:
  
  (1)林下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不同的理论,得出林下经济的发展基础。制度演进理论强调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由社会环境与发展阶段决定的,市场和技术等因素也会对制度路径的选择产生作用,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符合制度演进的发展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对于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循环发展理论是充分利用了农林牧副渔生物产品时间和空间的生长规律而制定的一种循环发展模式,林下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发展理论的最典型模式。循环经济原理要求阿木尔林业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循环发展的理论,促进物质在天空、土地表层、土地内部多个空间的循环流动。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符合当前提倡的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使森林系统的抗逆性加强。发展林下经济做到了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兼顾、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兼顾双赢的良好格局。
  
  (2)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本文对阿木尔林业局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以阿木尔林业局经济发展脉络与我国林权制度演进关系为基础,本文认为自解放以后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发展的良好状态。然而,在长期来看,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集体林权改革没有释放其林业经济的活力,林业的发展速度要低于农业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与林权改革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处理好林权归属问题并形成相应的配套措施,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活力。
  
  (3)林下经济产业是提升林地经济空间,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原有生态环境的一种产业。主要是利用林下的动植物以及菌类发展产生效益。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林下经济产业将逐步成为林业经济范围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还结合阿木尔林业局的优势条件,保护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气候优势,生态循环经济优势。以及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劣势,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缺少科学技术指导与统一管理,资源认识不清,产品单一缺少竞争力,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同时阐述了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的机遇,包括政策的积极引导,市场发展潜力大。在未来发展中,阿木尔林下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如市场需求与供给波动明显,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法律法规不完善。本文对阿木尔林下经济发展的 SWOT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真正为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详细参考资料。基于上述情况,阿木尔林业局林下经济发展要包括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等。林下种植模式要求阿木尔林业局加大菌种的培育。林下养殖主要是把林业和饲养业结合起来,林药模式是要在森林中注重特色药材的培育,森林旅游模式是结合当地生态优势,吸引游客体验自然,进行森林呼吸,注重康阳产业的发展。
  
  (4)从具体策略来说,阿木尔林业局要完善森林认证工作,扩展林下产业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加强林下经济优势品种的开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林下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完善综合条件;加强“三项”帮扶,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加强监督检查和监测统计,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加强合作,提高林下经济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引导职工联合经营。二是加强技术合作。三是扩大社会化服务系;建立产品流通体系,建立风险保障体系;拓宽融资,落实保障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自筹、职工投入和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只有克服林下经济产品存在的问题,林业局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之后,构建林下经济发展宏观框架,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一定会迎来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双赢的新局面。
  
  5.2 未来发展方向
  
  阿尔木林下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多种力量,要提高科技转化力,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保障阿尔木林业局高效的发展,对阿木尔林业局存在的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化利用,逐步培育本区域特色、品牌的森林绿色化产品。
  
  (一)多元化方向
  
  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已经在模式,品种方面,销售渠道都显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模式上有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等。在品种方面,包括蓝莓,菌种,树木开发,森林肉禽,旅游产品,文化产品。销售渠道也线上线下,直销渠道也不断扩展。产品品种的多元化主要是通过积极收集、引进、创新种质资源,不断丰富林下经济建设品种,产品的多元化还指同一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变,实现产品多元产业发展空间。投资的多元化就是不断引进投资机制,这些资金有政府扶持资金,林权抵押贷款资金,金融融资金,民间资本投入资金等多种渠道资金。
  
  融资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快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销售方式的多元化是指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不再只是职工的零散销售,而是采取了多种营销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如连锁经营销售模式,加盟联合销售模式,网络销售模式等。林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策略。
  
  (二)规模化发展趋势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为了促使林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林下经济发展将由规模小家庭个体经营模式,发展为职工联合规模大的经营模式。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将发展为林下经济集群模式。这样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实现产品链条延伸和再开发能力,是未来林下经济发展总趋势。
  
  (三)创意营销趋势
  
  林下经济的未来发展将顺应新的产业生产、开发、销售新的理念,不断创新,通过推动品牌提升,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尤其是在产品营销方面,阿木尔林业局应适时改变营销策略,利用网络对其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扩大企业影响,提升知名度。可以依靠网络,介绍本企业的生产规模、战略思想、地理环境、区位优势、产品类型等。尤其要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主打知名产品、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品。积极迎合当今人们对绿色食品及养生药材价值产品的兴趣,在林下经济特色林果、名贵药材方面做文章。必须创意创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林下经济产品,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创意营销也将会成为未来林下经济壮大的必经之路,要与媒体合作,加大人民对林下经济产品的关注。
  
  (四)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趋势是互联网和技术的综合。林下经济产业将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依靠先进的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和分析功能,对其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进行产业布局。通过对林下产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优良基因的分析整合,从而构建新的林下经济物种的搭配,对林下产品生长状态、产品市场波动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得出最优的处理方法。从而更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先机,建立供产销一体的智能网网络。
  
  (五)生态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是一种必要要求,林下经济要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经济需求、社会效益需求。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林下经济短期利益与社会综合效益兼顾共同发展,杜绝在林下经济开发建设过程中因技术不成熟而加重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现象发生,从而为建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REEN C, MAYNARD D.N. An overview of production and supply tread inthe U.S. specialty vegetable market. Acta Horticulturae, 1992,318:41-47.
  
  [2] WERNER J ALVENSEBEN R. Determinants of demand for and consumertypology of the market for organic food. Deustsche-Milch Wirtschaft,1995,46(3):162-163.
  
  [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M].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8~17.
  
  [4]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ITC)。 Organic food and beverages: World supply andmajor European market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Movements (IFOAM),1999,46~71.
  
  [5] D.D. Treadwell,E.E. McKinney,N G Ceramer. From Philosophy to Science: ABrief History of Organic Hort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rtScience Vol.38(5)August 2003,p1009-1013.
  
  [6]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Basicstandard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food porcessing.1999.
  
  [7] Soil Association. The organic food and farming report 2000, Soil AssociationPublications,March 2001.
  
  [8] Scialabba N. Influencing organic agriculture policy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countries. In IFOAM 2000 Scientific Conference, Basel, Switzerland, 28~31August 2000,1-13.
  
  [9] Rundgren G.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IFOAM Dossier,Organicagriculture & food security,IFOAM,2002,1-20.
  
  [10]Luannc Lohr.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rade in organic foods,Revised February 2001.
  
  [11]F.H.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and Japan [M]. Rodale Press(reprinting),1970.
  
  [12]Simon Wright, Diane McCrea. Handbook of organic food processing andproduction [M]. London: Blackwell Science Ltd,2000.
  
  [13]Paul Kristiansen, Acram Taji, John P. Reganold. Organic Agriculture: A GlobalPerspective [M]. CSIRO Publishing,2006.
  
  [14]王德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09)。
  
  [15]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与制度优势[J].商业研究,2008 (09):204-207.
  
  [16]叶兴庆。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2(05):2-6.
  
  [17]李显军。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03):57-59.
  
  [18]靳 明。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9]刘云波,陈继慧。 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03):191-192.
  
  [20]房红。 发达国家支持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05)。
  
  [21]刘梅,易法海。 绿色食品开发:21 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J].新疆农垦经济,2001(03):29-30

    [22]刘树蓉。 绿色食品发展前景展望[J].新疆农业科技,2001(01):7-8.
  
  [23]杨知识,袁凌。 绿色食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1(09):61-64

    [24]郭慧伶,鲁再平。 我国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01):60-63.
  
  [25]尚 杰。 绿色食品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C].西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6]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J].1998-2008(内部资料)。
  
  [27]焦必方,方志权。 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8]都昌杰,曲长祥,许海峰。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与市场开发[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
  
  [29]赵清爽,张希良,朱佳宁。 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30]马逊风。 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1]尚 杰。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2]袁永康。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前言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3]谢方福。 林权制度改革下长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3):204+206.
  
  [34]孙少辉,唐庆明,于洋。 浅析林下资源与林下经济发展思路--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22):130-131.
  
  [35]卢春英。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4):190-193.
  
  [36]张 成 . 西 吉 县 林 下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及 建 议 [J].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 2015(16):198-199.
  
  [37]卢慧,丛静,刘晓等。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J]. 草业学报,2015(07):197-204.
  
  [38]史恒林,李媛州,王子强。 北斗定位导航技术的应用及展望[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7):118-119.
  
  [39]刘燕,刘佳,支玲。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8):115-121.
  
  [40]张万军。 展青山绿水新貌 奏兴林富民强音[J]. 内蒙古林业,2015(06):6-7.
  
  [41]庄会霞,刘琪璟,孟盛旺等。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偃松生长规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8):46-52.
  
  [42]邹建雄。 论南朝刘宋帝室的文学风格[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7:92-95.
  
  [43]韩秀琪。 田野上的筑梦人[J]. 人民公仆,2014(09):12-20.
  
  [44]刘晓峰,孟军。 黑龙江省生猪养殖规模经济效益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5):19-24.
  
  [45]吴相利,庄海燕。 伊春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仿真模拟与调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399-402.
  
  [46]张风春,方菁,殷格非。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现状与路径[J]. WTO经济导刊,2014(11):71-75.
  
  [47]李志文,何立红,马玲等。 果实大小对油茶象幼虫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4(12):3580-3586.
  
  [48]余碧云,张文辉,何婷等。 秦岭南坡林窗大小对栓皮栎实生苗构型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12):3399-3406.
  
  [49]李少兵 . 国家公益林建设对林场发展的影响 [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21):38-39.
  
  [50]梁涛,冯正莲,张磊等。 南宁青秀山荫生植物普查及其耐荫性研究初探[J]. 绿色科技,2014(11):89-91.
  
  [51]李益通。 福建省极小种群观光木野生资源现状及保护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14(02):96-100.
  
  [52]赵焕庭,王丽荣,宋朝景。 南海诸岛灰沙岛淡水透镜体研究述评[J]. 海洋通报,2014(06):601-610.
  
  [53]陈 芳。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J]. 绿色科技,2014(10):309-311.
  
  [54]杨光溢 . 浅谈按树工业人工林经营模式和经营技术 [J]. 科技展望 ,2014(09):33.
  
  [55]李锦轩。 浅谈阿城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J]. 科技展望,2014(15):48.
  
  [56]张昌仁。 速生桉树林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与分析[J]. 科技风,2014(18):273.
  
  [57]钟全富。 发展大容山林场经济之构想[J]. 科技风,2014(17):238.
  
  [58]侯小军。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土壤影响的研究[J]. 科技展望,2014(10):27.
  
  [59]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等。 光照对多花黄精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的影响[J]. 植物研究,2014(06):776-781+786.
  
  [60]谢奎,杨小建,郭杰等。 内江市中区退耕还林巨桉速生丰产林分类经营探讨[J]. 内江科技,2014(10):75-76+80.


  致 谢
  
  在导师樊雪梅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从题目的确定到框架的构思,从资料的收集到具体的写作,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导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在研究中拓展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受益匪浅。
  
  感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及研究生部的各位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在三年求学的道路上获得了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谨以本文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成长的人们和我的家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