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建始县粮食生产状况、症结及调整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26 共2992字

论文摘要
   1 、历史与现状

    历史与现状湖北省建始县地处鄂西南山区北部,版图总面积2 659km2,现有耕地3.36万hm2,其中水田仅0.38万hm2,是一个以旱粮生产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常年粮食作物播种6.00万hm2左右,总产22万t上下,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占31.67%;薯类作物占37.64%;稻麦仅占11.76%.粮食作物总产值(主产品)4亿元左右,多年占农业总产值的40.00%以上,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总之,自建国以来,建始县粮食生产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总量不断增多,供应不断增强,大体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改革开放以前.在“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全党抓农业,粮食播种面积大,多年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0.00%,粮经作物面积比为9∶1.尽管种植面积大,但因体制不顺畅,责任心不强,大包大揽,吃“大锅饭”,粮食单产不高不稳,总量供给偏紧,人平占有粮食有限,“吃返销粮、用救济款”是全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粮食始终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行,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空前调动,农村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消灭空白田、开发三冬田”,种满种足,精耕细作,焕发了粮食生产的生机与活力,经过短短6 a时间的努力,第1次实现了人平占有粮食400.00 kg自给有余的基本目标,到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9.70万t.

    第三,“九五”时期以来,普及“两杂”种子,推广10大技术,实施“温饱工程”,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总产,保障供给的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在耕地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粮食播种面积逐步降低的情况下,总产突破20.00万t大关,到1997年达到20.20万t.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稳定、发展”成为各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地方发展粮食生产,2005年建始县被省政府确立为“产粮大县”.

    2 、症结与困难

    “产粮大县”的确立对建始县粮食生产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疑会调动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农民群众方方面面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形势一派大好,更不能“一好遮百丑”.恰恰相反,要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清醒头脑,不能回避粮食生产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粗略分析症结在于如下几方面.

    2.1 粮食生产效益低  建国以来,国家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工业,走工业化发展之路,在很大程度上靠农业积累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保持粮食价格低位运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使得粮食生产的总体经济效益低.即使在粮食市场放开,价格多次上调的今天,经济效益仍然偏低.以种植667 m2玉米,正常年景667 m2产500.00 kg为例,收入1 200元,除去种子、肥料、农膜以及农药开支200元,似乎还有1 000元的收入,按667 m2用工16个工日计算,每个工日价值66.66元,如果请工种植,按每个工价100元支付,需支出1 600元,收入成负数.而且种粮食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如烟叶、魔芋、药材以及蔬菜等相比效益也处于较低位置,加之建始县人均耕地少(不足0.07 hm2).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谈单位效益和规模效益都为时尚早,很大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还必须面对千家万户承包经营形式和千丘万块的农业生产方式.

    2.2 综合生产能力低  建始县粮食生产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山地垂直气候的双重影响,自然条件复杂,生态条件多样,粮食种类繁多,病虫灾害频繁,大风、冰雹、干旱以及洪涝对粮食生产影响大.许多在平原地区推广的优质高产良种技术在建始县难以成功,如超级稻两优培九,是平原地区的主打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而建始县种植病虫多,抗性差、产量低.同时,现有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条件差,天旱不能灌,雨涝不能排,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面积少,全县不足2.00万hm2,人平不超过0.04 hm2.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一遇自然灾害,产量变幅大.

    2.3 生产资料涨幅大  特别是自去年开春以来,主要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县政协曾以《生产资料涨幅大,农民增收难上难》作了专题调研,平均涨幅为28.89%.初步估算,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户平增加农资支出180元,广大农民反响强烈.农资涨价不仅抵消了中央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而且也使部分农民的收入呈负增长.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对农资涨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调控但没有办法和手段.

    2.4 农民劳动技能差  据统计调查,1995年以前,全县20万劳力中外出打工的只有3万人,而现在每年外出打工人数在12万人以上,且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素质年轻劳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老弱病残在家种地,从事粮食生产的是“老头子、老婆子、婆妇子”的“三子”弱势群体,他们的劳动能力差、素质低,往往在播种育苗的关键季节,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抓不住关键季节,抓不住关键环节,使得农事操作的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技术要求,也间接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和应用成效.

    2.5 技术队伍不精良  建始县从事粮食生产的种植业技术人员共有25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0.85%,专科学历的只占39.27%,高级11人,中级75人.尽管这支技术队伍每年考核大都在合格等次以上,但要适应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科技创新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排除等各方面,还达不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目标,技术队伍不精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上存在差距.

    3 、对策与措施

    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包括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在内的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之建始县又被省政府确立为“产粮大县”,纳入全省动态管理,对产粮大县建设明确提出了“总量不下降,单产不降低,效益不下滑”的具体奋斗目标.对此,积极建议如下几点.

    3.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粮食的基础地位,尤其在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粮食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的今天,要用巩固产粮大县 地位,确保粮食安全,统一各级的思想认识.

    3.2 层层负责,协调作战 建立健全从县到乡到村党委集体领导,行政首长负责,部门协调作战,农民积极参加,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广泛参与的“产粮大县”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签订责任状,落实考评方案,年底结硬仗,确保“产粮大县”的各项工作行政组织到村,配套服务到户,技术指导到田.

    3.3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是粮食生产的永恒主题.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确保“产粮大县”地位不动摇的潜力很大.首先,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其次,培训农村使用人才,第三,培训普及关键技术.

    根据建始县实际,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培训推广体现在:l)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2)高产高效模式技术;3)轻型简化栽培技术;4)防灾、避灾、减灾技术;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生态农业技术;7)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8)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结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大力倡导“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3直接做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到田到户率.

    3.4 增加投入,强化监管 “产粮大县”建设,事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粮大县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县委、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强化监督,落实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发展粮食生产服务中去.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栽培,产业化经营.全县粮食总产将达到和突破25.00万大关,“产粮大县”地位将更加牢固.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