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农技推广体系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研究(3)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陈辉,赵晓峰,张正新
发布于:2017-02-20 共7411字
  不可回避的是,熟人社会具有“差序格局”性质,这种以“己”为中心“愈推越远、愈推越薄”的乡土人际关系特性,导致乡土专家推广技术时可能会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而使技术推广呈现“差序格局”特征,即那些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获得技术信息。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技术传播的“差序格局”现象。(1)这是乡土社会本身的社会关系性质,任何推广模式无法回避和超越;(2)从村庄层面来说,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关系共同编织着一张亲密关系网,乡土专家通过亲密关系向外传播技术后,接收者同样会沿着自己的亲密关系网传播技术。(3)从更大范围来看,乡土专家的亲密关系网同样会延伸到村庄之外,从而获得更大的辐射效应。总之,乡土社会内部“私人性”的熟人关系,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技术传播的障碍,反而可能成为技术推广的资源加以利用。充分尊重乡土社会内部的社会规则,这正是“嵌入性”发展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
  
  3.村级组织。村级组织虽然不掌握技术,但却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可以成为农技推广的组织保障。为了更好服务猕猴桃产业发展,P县基层组织建设亦有一些配套措施,绝大多数行政村设有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村长,每个村民小组设有科技信息员,将农技推广列为村庄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
  
  以H镇何家村为例,该村有科技副村长1名,每个村民 小 组 设 一 个 科 技 信 息 员,每 人 每 年 工 资200元。村级科技工作主要职责有:定期组织农户培训、参观;及时通知农户开展施肥、剪枝、防虫等关键工作;组织村内技术力量为困难户提供技术帮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科技示范户的确立、职业农民培训班、专家进村授课、参观示范点、试验站,这些活动顺利开展,都需要有人动员、组织和协调。农技推广工作只有“进村”,才能“入户”.村级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农技推广体系与农户之间的对接成本,从而成为农技推广工作在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嵌入点。
  
  (二)“1+2+2”农技嵌入模式
  
  以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为“嵌入点”,P县农技推广工作成效显着。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层层推进,从起初的园艺站为主导,到后来的乡土专家参与,再到新时期的县校合作机制,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当前,P县农技推广模式被概括为“1+2+2”,即1名大学教授联合2名县农技员,再带领2名乡土专家。
  
  “1+2+2”推广模式的具体工作机制是:大学教授、政府农技推广员和乡土专家联合,在全县范围内选取10个村进行技术推广,实施“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每个示范村发展50个示范户,再通过他们示范带动50个普通农户;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规范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人工授粉、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每个示范村每年开展大型技术培训4次以上,培训1 000人次以上,辐射带动周围村组[12].
  
  “1+2+2”模式有助于解决技术“从哪里来”的问题。专家“进村入户到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通过发现农户生产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快速应对,及时反馈,大大提高技术研究应用的效率。“1+2+2”模式还有助于解决技术“如何进村入户”的难题。乡土专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技术推广通过乡土社会熟人关系网络快速扩散。
  
  “1+2+2”模式有效整合了大学农技科研机构、县级推广体系、乡土社会内生性技术骨干三种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推广团队。叶敬忠等认为,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与推广员之间关系不畅,许多新技术成果不能对接推广员;另一个问题是推广员与农户之间关系不畅,技术进村入户存在障碍[13].“1+2+2”模式有利于理顺研究者、农技推广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技推广工作由先前以“农技员”为主体,转变为研究者、农技员和乡土专家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为P县 猕 猴 桃 产 业 未 来 发 展 提 供 有 效 的 技 术支撑。
  
  四、结论与讨论
  
  农技推广体系如何与小农社会有效对接,这是克服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陕 西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实践中,组建以“大学专家+政府农技推广员+乡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通过“示范点”“乡土专家”“村级组织”三个嵌入点向农村推广技术,形成农技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
  
  农技推广“嵌入性”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农户在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主体性,遵循乡土社会内在的社会结构特征,发挥熟人社会、乡土精英等社会性因素在技术推广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变“政府主导”为“社会多种力量协同参与”.农技推广“嵌入式”发展模式既是对P县猕猴桃技术推广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亦是对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有益探索,对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3] 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4] 王移 收。试 论 农 技 推 广 人 员 及 农 民 思 维 定 势 的 改 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6):12-13.
  [5] 张少兵,王雅鹏。农业技术进步的问题解析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5(4):110-113.
  [6]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Polanyi 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and Economic Origin of Our Time.[M].Boston,MA:Beacon Press,1944:46,272.
  [8]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Sociology,1985(3):481-510.
  [9]盛 国 荣。技 术 与 社 会 之 间 关 系 的SST解 读---兼 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 论[J].科 学 管 理 研 究,2007(5):39-42.
  [10]张红。农业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作机制[J].农村经济,2013(7):91-96.
  [11]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12]安成立,刘占德,刘漫道,等。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
  [13]叶敬忠,林 志 斌,王 伊 欢。中 国 农 技 推 广 障 碍 因 素 分析---农民应成为农技推广的主体[J].中 国 农 技 推广,2000(4):5-7.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陈辉,赵晓峰,张正新. 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76-80+8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