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4 共48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我国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分析了我国小学现行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以及我国创新试点校的的办学经验有了一定把握之后,笔者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1 小学生创新品格基础培养把握“四个方面”

  小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主要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5.1.1 创建鼓励创新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根据广大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研究,学校文化的根本可以归结于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校文化理念所引领的一种生活方式21.而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则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直指创新精神决定了学校在一系列工作中是否能否贯彻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行为。

  在明确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后,相关领导还需要设计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框架。这样的框架不仅仅需要考虑理论的层面,更要结合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调整,探讨工作中的阻碍、突破口以及各阶段的目标,这样才能得出可行性最高且最有效地创新文化创建路径。

  5.1.2 开展精致演说宣传创新品格

  对小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校级层面的宣传活动,而这种宣传活动则离不开精致的演说。这样的演说既可以是学校内部教工的宣讲会,也可以是社会优秀人才的演讲。演说主要分两个层面开展。

  第一, 对学校内部人员进行宣传。鼓励广大教师参加这样的精制演说,使他们了解到培养小学生创新品格的重要性与培养的方法。只有得到教师内心的支持与赞同,他们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以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品格。

  第二、对小学生进行宣传。邀请社会中杰出的创新人才或校内优秀教师对小写生进行宣传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到社会一线的创新人才,激发他们希望创新的意愿。

  无论是面向学校内部人员还是面向小学生,这些演讲的合适是让他们他们了解学校创新文化,这种了解不仅仅是认识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只有触动他们的内心,才能让他们真正地认同这种文化。与此同时,演讲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要让他们明白学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的构想。这种构想突出“切实性”

  与“逻辑性”,即这种创新文化的建设的路径符合该校的实际情况与一般的逻辑规律。

  5.1.3 在教学工作中贯彻创新品格教育

  学校的工作多种多样,包括教学工作、课程安排、管理工作、教职工的专业发展、校园环境建设、对外联系等等,其中培养小学生创新品格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工作。

  在使用学校的创新文化引领教学工作时,教职工们对学校创新文化理念的工作化转换是非常重要的。顾名思义,工作化转换就是讲学校的创新文化理念转换为自身日常工作的理念,尽可能地用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去代替高度浓缩、抽象化的理念。例如,一所小学的文化理念是“勇于创新”,教师们则应该将之理解为“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这种转换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因为很多小学的文化理念都是非常精简的,在教师们的日常工作中没有具体的概念,如果无法理解如何去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哪所谓的创新文化则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5.1.4 对创新成果进行展示

  对创新成果的展示是小学生创新品格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影响意义深远。这种成果展示的目标人群主要有两个。

  第一,将创新成果展示给小学生。对于那些被展示成果的小学生而言,将自己的“小发明”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对他们毋庸置疑将是极具效果的一种激励方式。它激发的动力将会支撑他们日后进一步的进行创新实践。而对于那些没有成果的小学生而言,让他们了解到并不只有发明家才能创新,身边普普通通的同学也可以,使他们“想创新”、“勇于创新”.

  第二,将创新成果展示给社会与家庭。小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为此,让广大社会了解小学生们的创新杰出成果,能开辟更多元的渠道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品格与能力;而就小学生的家长们而言,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创新成果后,变更能理解学校的工作,并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自己孩子的相关品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大环境,在这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创新品格的养成。

  5.2 建构小学生创新知识基础把握“两个均衡”

  对于建构小学生创新知识基础,主要要把握好“两个均衡”.

  5.2.1 均衡传授公共知识与个性知识

  公共知识是创新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缺少公共知识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犯“常识性”的错误。而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公共知识上,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少一些公共知识的比例,为个性知识的传授留下一些空间。

  个性知识指的是决定个人对其所生活的世界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反应的一种知识22.而创新的领域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有科学领域的创新,还有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因此,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中创新时,独特的个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个性知识的缺失会严重限制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们应该在尽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各个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并予以进一步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为他们在中学、大学中的成长铺好路。使他们日后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创新的成果。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均衡地培养小学生的公共知识与个性知识,才能为我国小学生的创新知识基础打下稳固的根基。只有有了这般均衡的知识基础,小学生们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好、走稳。

  5.2.2 均衡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一个人想要早某一领域进行创新,他就必须对现阶段已有的知识与技术有透彻的认识与把握,并且从原理、性能、使用方法及优点和缺陷等诸多方面对该知识或技术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要理解其中的原理。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的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上,而忽视了他们实践知识的建构。从宏观角度上,我们应当缩减理论知识在小学阶段知识传授体系中的比重,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实践知识。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利用理论知识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推敲探索,还需要结合实践知识来衡量创新的可行性及实用性等。缺少了实践知识这把基本标杆,个体在创新的过程中将寸步难行。在小学教育中更多地传授学生实践知识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均衡地培养小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他们既能使用理论去认识、理解事物,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提出合理的假设,又能够使他们有先关的实践知识指导他们去进行试验,验证他们的假设,最终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均衡培养是必要的。

  5.3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基础抓住“三种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时,我们应该抓住“三种能力”.

  5.3.1 在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力避免以验证课本知识的目的去让学生们做实验。而是应该让学生们利用手上的工具去发觉课本上或课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单独开设专门的实验课融入日常的理论教学课堂中。尽量不要限定学生的试验器具与方法,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利用自己已有的道具设计自己独特的实验。这些实验只要利用到所学的知识、原理即可,不需要具备明确的实验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增加动手操作型作业的比例。在安排小学生的课后练习时,尽量将课本知识融入进一个个“小工程”中,例如:用纸制作一个你喜爱的房子。让学生能技能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通过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练习的训练下,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将得到良好的提升。

  5.3.2 在社团活动环节培养团队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能力的“重地”.近几年,在国家与各地政府的支持下,社团活动在我国小学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数量与种类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我国小学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团队的方式开展社团活动时,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第一,注意为每一位队员安排自己的职责。在知晓自己职责的前提下,学生们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在以团队的方式参加社团活动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与团队中其他人的关系,一起协同地完成任务能够最大化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注意将高年级与低年级混合编制团队。小学阶段所跨越的年级是较多的。受生理发育的影响,低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的。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让相对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能够组成更有效的团队。高年级的学生也具备更好的沟通与指导能力,形成“高带低,低仿高”的良性图纸环境。有利于学生团队能力的共同提升。

  切实以有效的团队方式开展社团活动,是提升小学生沟通、协调、领导等团队能力的关键。

  5.3.3 在练习环节培养解决综合及探索类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以及探索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主要可以从两个入手。

  第一,以多个科目老师共同布置同一个综合性的作业替代一部分按学科布置的简单性作业。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个体在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无法之运用单独某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需要个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灵活地组合起来运用。让小学生们运用多个学科内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作业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教师们应该加大探索型作业在日常作业中的比重。传统的结构完整的练习题都有着自己唯一的结题思路与答案,学生往往只需要牢记“标准答案”即可,其余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探索能力的提升。而那些类似于“记录蚂蚁的生活”、“写一篇名着的读后感”这种结构不良好的联系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解决探索型问题的能力。

  5.4 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注意“三个引入”

  在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时,我们要注意“三个引入”.

  5.4.1 教学内容引入简化的科学发展过程

  在各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引入一些简化的科学发现过程。并且,不单单是以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小学生们科学家的发明故事,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点的精心设计,让孩子们重演当年科学家发现某一知识或法则的过程。在这个重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质疑、思考、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最后对他们的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重演这种简化的发现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能力,即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5.4.2 教学过程引入问题情境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一着名的观点,他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生置于带有问题的情境之中,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探究社会和智力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创新的第一步。

  在我们的教科书的每一个单元开头,设置一些类似于“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月亮?”、“为什么河水不向上流?”、“为什么红色气球飘起来,而黄色气球掉下去?”这种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将学生们置于一个问题的情境中。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老师也要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让小学生们养成敢于、善于发现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5.4.3 课外引入分年的开放性课题研究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分年级的开放性课题研究活动。对于校内各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都应该给他们安排大大小小的研究性课题。这些项目的难度随着年级而由低变高。

  对于低年级学生,布置一些类似于“介绍一种濒危的动物或植物”、“制作一个网页”、“介绍一种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简单的课题,因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他们无法完成较为复杂的课题研究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让他们养成自己搜集信息、完成简单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布置一些类似于“设计未来太空探索计划”“改进一种生活中的物品以使之节约能源”这样的,学生感兴趣的且需要一定知识、技能基础的课题。让他们能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去提出假设,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论证其假设的资源,最后论证假设并提出方案。

  经过这样的课题研究,小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并且他们也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兴趣,日后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取得自己创新的成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