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模式及我国小学创新培养试点校的工作经验进行调查研究,并试图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个初步的探究。具体而言:
(1)我国现行的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上是有其独特优势的。我国小学生在“五自”品格教育下能够独立学习、独立学习、待人接物、明辨是非以及坚持不懈。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备受各界专家、学者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知识和理论知识上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创新能力基础方面,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小学生的心智能力、个人能力、解决理论性问题能力以及解决简单性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比较好。
(2)我国现行的小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在这种模式下,我国小学生缺乏创新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他们个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严重不足。在创新能力基础的层面上,我国的小学生缺乏动作能力、团队能力、解决探索实践性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低下,并且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
(3)发达国家的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创新品格培养为核心的品格教育体系、以创新知识基础构建为重点建构式教学方法、以创新能力基础建构为指向的能力训练、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4)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校在改革的道路上经过了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的经验与成果主要有:关注小学生创新品格基础的教育、重视小学生个性知识的传授、注重小学生创新能力基础的培养以及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5)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该从四个维度来构建,即小学生创新品格基础培养把握“四个方面”、建构小学生创新知识基础把握“两个均衡”、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基础把握“三种能力”、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注意“三个引入”.
6.2 展望
虽然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对小学阶段,特别是我国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发达国家小学育人模式以及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校的调查研究,试图对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本研究只能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具体怎样的模式才符合我国各地区实际情况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受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对发达国家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有限,无法囊若全部的先进经验。
(3)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于我国创新人才试点校的研究,本研究只选取了其中一所,无法囊括全部试点校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Amabile, 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orporated.
[2]Amabile, T.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Staw, B.M., Cummings, L.L.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 123–167. JAI, Greenwich, CT .
[3]Amabile, T. M.(1997)。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Fall), 39–58.
[4]Angela Eckhoff, Jennifer Urbach. (2008)。 Understanding Imaginative ThinkingDuring Childhood: Sociocultural Con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ve Thought.Early Childhood Educ J, 36, 179–185.
[5] Berg, D.H.( 1995)。 The power of a playful spirit at work. Qual. Particip, 18(4),32–36 . [7]Boden, M. A. (2000)。 Computer models of creativity, The Psychologist,13(2), 72–6.
[6]Bohart, A. C. (1999) .Intuition and creativity in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12(4), 287–311.
[7]Cachon, G., 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sha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46(3):436-443.
[8]Camphell, D. (1960)。 Blind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in creative thought asin other knowledge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67, 380-400.
[9]Chen, J.K., Chen, I.S. (2008)。 Personal traits and leadership styles of Taiwan's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innovative operations. Am. Acad. Bus. Cambridge,12(2), 145–150.
[10]Cheng-Ping Chang, Chih-Ting Hsu, I-Jun Chen. (20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 Qual Quant ,47,1493–1510.
[11] Cheng-Ping Chang , Chih-Ting Hsu , I-Jun Chen. ( 2013)。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 Qual Quant,47, 1493–1510.
[12]Chih-Feng Chuang, Shih-Ching Shiu, Chao-Jen Cheng. (2010)。 The Relationof College Students 'Process of Study and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78Creative Self-Efficacy. World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67,960-963.
[13]Craft,A(2003)。 The limitation to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Dilemmas for theeducator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1, 113–127.
[14]Cropley,A. J. (1999)。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 Producing effective novelty.Roeper Review, 21, 253–260.
[15]Cropley,A. J. (2003)。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guide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16]D.Beaver, R.Rpsen.(1978)。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cientometrics,1:231-245.
[17]Emir, S. & Bahar, M. . (2003)。 Yarat c l kla ilgili retmen ve renci g rü leri.
Abant zzet Baysal üniversitesi Sosyal Bilimler Enstitüsü Dergisi, 1 (1): 91-110.
[18]Einstein,A.,& Infeld,L.(1938)。The Evolution of Physics.NY:Simon& Schuster.
[19]Evans, J.R. (1991)。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decision and managementsciences. Boston, MA: South-Western.
[20]Feist, G. J. (1999)。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1]Fariba bashardoost tajalli, zahra zandi.(2010)。Procedia sociak and behavioralsciences, 5,1390-1395.
[22]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45.
[23]Gardner, H. (1984)。 Art, mind, and bra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reativity (NewYork, Basic Books)。
[24]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York:Basic Books,.
[25]Miyoung Houng, Nam-Hwa Kang.(2010)。 South Korean and the Us SecondarySshool Science Teachers'Conceptions of Creativit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 8:821-843.
[26]Moshe Barak. (2002)。 Fostering Systematic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Lessons Education Can Learn From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12: 227–247 .
[27]Namyong Chung, Gyoung Ro.(2004)。 The Effect of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on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Self-efficac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Practical Arts Subject.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0(2):116-122.
[28]Ng,A. K. & Smith, I. (2004)。The paradox of promoting creativity inAsianclassroom: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Monographs, 130, 307–330.
[29]Niu, W. & Sternberg, R. J. (200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and its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4), 225–41.
[30]Perleth, C., & Sierwald, W. (1993)。 Selected results of the Munich longitudinalstudy of giftedness: The multidimensional/typological giftedness model. RoeperReview, 15, 149–155.
[31]Sternberg, R. J. (Ed.)。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Standler, R. B. (1998)。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trievedApril20, 2004 from
[33]Theodore Lewis.(2009)。 Creativity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viding childrenwith glimpses of their inventive potential. Int J Technol Des Educ , 19, 255–268.
[34]The Remaking Singapore Committee. (2004)。 Changing mindsets, deepeningrelationships. RetrievedApril 20, from http:www.psd.gov.sg/rms.
[35]Tolga Erdogan, RecaiAkkaya, Sibel ELEB Akkaya. The Effect of the VanHiele Model 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Creative Thinking Levels of 6th Grade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 eory & Practice, 9 (1):181-194.
[36]Torrance,E.P.(1981)。Predicting the creativity of lelmentary school children(1958-1980)And the teacher who made a difference.Gifted Child Quarterly,25,55-62.
[37]Torrance,E.P.(1987)。Future Career image as a predictor of creative achievementin the 2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Reports ,60,574.
[38]Vlad Petre Gl veanu. (2011)。 Creating Creativity: Reflections from Fieldwork.Integr Psych Behav, 45, 100–115.
[39]丁凤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中关村一小“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试验[J].北京教育,2011,(5)[40]娄伟。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41]周瑛。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学院,2005
[4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43]王东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人才开发,2001,(2):43.
[44]杨智慧。当代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1):63-65.
[45]陈建民。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2):102-103.
[46]陈妙姬。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策略研究,2013,(4):79-81.
[47]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4,(6):5-8.
[48]余能华。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_也谈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3-55.
[49]高曙光,王升文,申圆圆。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J]
[50]毛洪涛。呈报格式、个人能力与管理会计信息决策价值:一项定价决策的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4,(7):67-74.
[51]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3-225.
[52]万文涛。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3]万文涛,余可锋。从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曲线看其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7):36-40.
[54]林曾。年龄与科研能力:来自美国四年制大学理科教授的调查报告[J].科学学研究,2009,(8):1155-1164.
[55]田起宏,韩笑,雷涯邻。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2-85.
[56]钟祖荣。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J].中国人才,2004,(7):54-56.
[57][美]哈里特·朱克曼。周叶谦,冯世则译。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8]王强,宋协青,张子睿。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29-231.
[59]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0]李慧敏。基于阶段性成长规律的美国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8-162.
[61]丁凤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中关村一小“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试验[J].北京教育,2011,(5):34.
[62] 王丽萍。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2):58-59.
[6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着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64]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1,(3):217-221.
[65]李祖超,别雪君。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8-59.
[66]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9-72.
[67]万东升,张红霞。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最新动态[J].外国教育研究,2012,(2):68-74.
[68]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2006,(4):78-80.
[69]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5):51-56.
[70]沈传缘,洪晓军,肖刚。基于创新团队的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06-108.
[71]丹尼斯·麦奎尔等着。大众传播模式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2]毛天虹。SECI 理论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和龙江高教研究,2011,(2):157-159.
[73]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82-185.
[74]李晓红。巴老质量生命线治理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4-7.
[75]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76]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12-15.
[77]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40.
[78]张维和, 黄晓红。高校创新人才群体功能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6)。
[79]靖国平。关于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172-176.
[80]唐盛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5):1-7.
[81]燕京晶,徐飞。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的宏观特征分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26(6):88-93.
[82]张维和。结构因素对创新人才群体成长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1,(9):62-65.
[83]万东升, 张红霞。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最新动态[J].外国教育研究,2012,(2):68-74.
[84]丁林。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9):40-41.
[85]齐红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3-54.
[86]徐维英。建构主义理论下搞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22-24.
[87]催崇芳。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88]杨太清。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良好基础[J].中国教育刊,2011,(2):89-92.
[89]刘芸。试论创在理及创新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 2011,(14):71-75.
[90]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9-30.
[91]陈根书,彭正霞。培育高等学校和谐学术生态促进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成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1):60-66.
[92]席酉民,李圭泉,郭菊娥。研究型创新人才科研支持体系的战略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1, 28(14):144-147.
[93]唐俊。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刊,2008,(11):74-75.
[94]徐士海。小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东教育科研,2002(6):58.
[95]夏宗贵。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想像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46-47.
[96]王燕晓。讨论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243-244.
[97]王晓红。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及其演化特征[J].科学学研究,2013,(5):732-741.
[98]洪明。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策略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82-85.
[99]余清臣。学校文化建设的立体化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4,(5):8-10.
[100]蔡宗模。试论个性知识的谱系及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18-21.
致 谢
三年的硕士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三年来的学习经历和论文撰写,令我受益良多。非常感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能够给予我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万文涛教授。入学伊始,老师就一直强调“要带着问题去看书”.问题意识指引着我的学习,自己也逐渐感受到教育领域的魅力所在。三年来,老师在学业上耐心的指导,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每每遇到疑惑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每次与老师的讨论,都让我茅塞顿开。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习惯和一针见血的指点,让我终身受益。从论文的选题、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论文的撰写到最终的定稿,无不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在此,向我的老师万文涛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其次,感谢授课老师:胡青老师、何齐宗老师、胡平凡老师、孙锦明老师、吉宏老师、陈胜祥老师,正是你们的教导与帮助,使我对本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我的知识领域。在此,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再次,感谢和我一起相处三年的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感谢情如兄弟的同学,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们总是适时地出现在我的身边。
感谢同门的师弟师妹们,感谢你们不辞辛苦、加班熬夜的查找数据资料,没有你们的加入,我的论文也难以顺利撰写。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万文涛教授,正是您三年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现行英语教材有个共同特色,那就是单元组合均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通过单元整体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任教小学英语教学,在单元整体组合教学上有自己个人的思考。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到同仁教正。一、紧扣单元主题,优化整体教学程...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英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且对于学生升学与日后就业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意义。因此,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英语成绩的全面提升将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我们将针对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进行分析...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吸收与内化,以促进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全面发展的过程。初中阶段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虽然在小学已学过英语,具有一定的基础,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较...
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备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备课不充分肯定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很多学校在实施有效教学中,也都注意到了备课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同年级学科组中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一、集体备课的现状...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英语故事比赛、英语演讲竞赛、英语辩论赛等口语交际活动,并让学生踊跃参加积累口语交际的丰富经验,并在这些平台上展现自己,收获信心与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障碍。...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但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为了适应新课改,改善目前教学的一些不良现状,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倡多元化学习方法,而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教学为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小组...
新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其效果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抓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努力...
小学《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教学与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时事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是每个学生个体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时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生产生活方式却毫无节制,致使人类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温室效应增强,世界各地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个背景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了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