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及其举例(2)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29 共4971字
  三、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及其举例
  
  奏疏一事多名,而名称不同,内涵或有差异。明·徐师曾曰:“按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刘勰作”陈请“,义近);四曰议(李善作”驳“,义近),以执异。”此说概括了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
  
  但这只是当初的基本分工,实际应用时并不很严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增多,加上语言习惯约定俗成的作用,名实指称往往会有改变。所以徐氏又说:“然当时奏章或上灾异,则非专以谢恩。至于奏事亦称上疏,则非专以按劾也。又按劾之奏则称‘弹事',尤可以证弹劾为奏之一端也。”
  
  以汉仪为例:“章”,用于谢恩。实际一切上书都可称章,或称奏章。如:汉·郎顗《上灾异章》、梁冀《诬李固章》、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十九:“览天下奏章。”这些多不限于谢恩。
  
  “奏”,用于按劾之事。实际奏其他事也称奏,或称“条奏”.如:汉·霍光《废昌邑王奏》、魏相《条国家便宜奏》、赵充国《上屯田奏》。于是将按劾一事改称“弹事”,以为区别,或称“弹”“弹奏”“奏弹”,盛行于六朝及以后。如:梁·沈约《奏弹王源》、唐·王义方《弹李义府》、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梁·萧统编《文选》,尚立有《弹事》一目。而宋代姚铉编《唐文粹》,吕祖谦编《宋文鉴》,均将《弹事》统合于《奏疏》之中。可见此时“奏疏”已成为一切上书的通称。
  
  秦初始用“表”.汉仪“表”用以陈达私情。实际并不限于此,凡庆贺、辞免、陈谢、贡物、馆臣进书等都用表。或称“表奏”.如:汉·马援《上铜马式表》、孔融《荐祢衡表》、诸葛亮《出师表》、晋·李密《陈情表》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谓吕惠卿“为文长于表奏”.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七谓“汉末曹操表奏酒禁,孔融争之。”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七十七载有《表奏遵式》,据此可知古人表奏格式。表奏分古体、唐体、宋体。古体用散文,唐、宋体多用四六文。
  
  “议”,用以议政,商讨国事。《尚书·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可知周代有议政的制度。秦汉沿用。如:秦·卫鞅《变法议》、汉·公孙弘《请广贤才议》、晋·荀朂《省吏议》。其谏议文字后多用双音词“奏议”表示。宋·赵汝愚编有《宋名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明·杨士奇等编有《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都是宝贵财富。刘勰称:“左雄奏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二人都是东晋安帝时人,为当世奏议之杰笔。
  
  以上是汉魏以来历代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及其变化。
  
  此外,还有“制策”,古称“对策”,即应诏而陈政。与此相对应的是“进策”,古称“射策”,即臣子主动献策。二者实为“议”之别体。刘勰曰:“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吴讷曰:“按《说文》’策者,谋也。‘凡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谓之对策。”贺复征曰:“策,编简也。古者大事则书于策,故谋事问亦谓之策。刘勰所云对策者即今之制策,射策者即今之进策也。”
  
  对策,如:汉·晁错《贤良策》、公孙弘《贤良策对》、晋·却诜《贤良策对》等。
  
  进策,如:宋·苏轼《策断》上中下、苏辙《君术察情》、王安国《举士》、李靓《富国》《安民》《国用》等。
  
  这里的“策”与王言的“策”不同。王言的“策”是一种用以策封的文体;奏疏的“策”是上应皇帝之策问或向皇帝献策的文体。
  
  “封事”,指密奏。古时将秘密奏给皇上的话写在板上,盛于阴阳皀囊中加以密封,故曰封事。如:汉·张敞《论霍氏封事》、刘向《极谏外家封事》、何武《荐辛庆忌封事》。
  
  “劄子”,或称“奏劄”,宋人使用较多,唐人称牓子。徐师曾曰:“按劄者,刺也。宋人奏疏有状,有书,有表,有封事,而劄子之用居多,盖本唐人牓子、录子之制,而更其名也。”如:司马光《乞省览农民封事劄子》、苏辙《乞分别邪正劄子》、李纲《论朋党劄子》、明·霍韬《初政第二劄》。南宋以后,普通公文、士大夫之间往来文字亦用“劄子”.
  
  其他如“条奏”“奏对”“奏状”“奏启”“奏笺”等,大抵都是条陈上奏之意,义近而有小别。唐人颜师古曰:“凡言条者,一一而疏举之若木条然也。”(见《汉书·黄霸传》注)意思是奏事要简明条理,如木条排列,历历在目。如:汉·张敞《条奏故昌邑王居处》、东方朔《化民有道对》、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刘宋·鲍照《论国制启》、宋·苏辙《乞诛窜吕惠卿状》。至于“笏记”,则是面奏皇帝之词,备忘而书于笏板,以便当朝宣读,故名。“本”,因奏摺似书本,故称为本,无其他含义。
  
  总之,自秦汉以来大抵上书天子多称“奏”或“表”,尤其“奏”字成为向皇帝进言的一种符号,而古制“上书”的名称依然流行。对太子、皇后、诸王多用启、笺。如:魏·吴质《答魏太子笺》、陈琳《答东阿王笺》、晋·王羲之《与会稽王笺》、唐·张说《上东宫请讲学启》、明·毛纪《奉迎皇太后笺》。魏以后一度对诸侯称上疏,但汉代及唐宋以后“疏”多用于天子。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